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后现代语境中的于坚诗歌《零档案》论文

后现代语境中的于坚诗歌《零档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16

后现代语境中的于坚诗歌《零档案》

  于坚创作于1994年的《零档案》在最初发表的时候被评论家称为“语言垃圾”,令诗歌届感到诧异于难以接受,经历了长时间的沉默之后。2010年,于坚凭借这首诗获得了德国文学大奖,被德国评审盛誉为“最好的亚洲诗歌”。于坚也由此获得了国外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得以和世界级的作家进行比较,它在国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于坚的这首《零档案》全诗没有一个连贯的句子来串联各个诗行,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的词语的排列,它的形式感与口语化的书写方式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特色。

  一、独特新颖的诗歌形式

  现代派诗歌或后现代主义诗歌从一开始就以标新立异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诗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极其严格的形式要求,五言诗、七言诗的韵律和格式要求十分严酷,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当我们在用这种积淀深厚的语词写作时,我们写出的不是我的话,而是我们的话,“我们说不出它的存在,只能说出它的文化。”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之一即艺术是一种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认识的结果[1]。于坚的诗学兴起于反文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并且力图通过诗歌去除语言上的文化积淀,但却无法割断其诗学和诗歌创作与文化的联系。他在与陶乃侃的一篇访谈录中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自己所受的影响,“道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表现道,在方法上我是受西方影响的”,“西方对我主要是方法上的影响,提供一种理性思维,一种看待西方的方式、形式,不是象中国文化和语言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现代诗歌敢于打破固有的诗歌模式,开创出别具一格的新颖形式。

  于坚以“档案体”来命名这首诗歌,于坚将这首诗命名为《零档案》,这难免让人想起小说发展到现代阶段出现的“元小说”的写作形式以及“零度写作”这样的提法。命名首先是把声音赋予第一次体验到的事物,而语音则是对事物的体验方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3]仅从题目与命名上来看,于坚的《零档案》就是一首非常具有后现代风格的诗歌,具有极其强烈的先锋性质,因此这首诗被先锋戏剧导演牟森选中,作为一出先锋话剧排练出来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于坚的这首长诗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还在于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意涵。

  从形式上来看,于坚的这首《零档案》就是以档案的形式,全诗仿若一间档案室,按秩序分成《档案室》、《出生史》、《成长史》、《恋爱史 ( 青春期) 》、《正文(恋爱期) 》、《日常生活》、《表格》和 《卷末(此页无正文) 》八个部分组成,描述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的存在与感知。这种串联并列式的手法,颇有电影式“蒙太奇”的效果,然而却使整篇诗歌看起来具有高度的韵律感,通过档案这种“陌生化”的文学呈现形式,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诗歌的那种感觉,或许这在前苏联时期的作家与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就已经有体现,但于坚诗歌表现的整体协调性与内在关联性又是远超于前者的。

  卷一出生史

  他的起源和书写无关他来自一位妇女在28岁的阵痛

  老牌医院三楼炎症药物医生和停尸房的载体

  每年都要略事粉刷消耗很多纱布棉球玻璃和酒精

  墙壁露出砖块地板上木纹已消失来自人体的东西

  在这一段的诗歌当中,于坚对诗歌形式所做的创新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这需要极大的个勇气和极其缜密的思维。这种形式的创新,使这首诗歌具有强烈的韵律感,极大的扩展了现代诗歌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

  二、朴实的口语化语言风格

  王一川在《中国形象诗学》中认为:口语写作的兴盛是因为市民文化或大众文化的兴盛。但我却更倾向于坚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向本体特征的复归,语言的重要性开始在于坚的写作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是一个内心极为强大的、有自己写作信仰的诗人,他的创造性写作表现出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姿态。在被称为 “非诗”的 《零档案》中。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3 起床

  穿短裤穿汗衣穿长裤穿拖鞋解手挤牙膏含水

  喷水洗脸看镜子抹润肤霜梳头换皮鞋

  吃早点两根油条一豌豆浆一杯牛奶一个面包轮着来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于坚的诗歌是用眼睛写的。他的观察极为仔细,注重每一个细节,像是拿着显微镜一样。这些词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朴实,毫无华丽之感,“穿衣服”、“看镜子”、“锁门”,这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词语竟然被于坚拿来用在诗歌当中,但是在这些朴实的词语后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朴实的词语将一个人的一生或者某一时刻的所作所为做了一个粗线条的勾勒,虽然是粗线条,但是于坚做到了粗中有细的描写,通过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几件关键大事串联以及生活中小事情的刻画,一个人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尽管整篇诗歌没有体现出一个明确的主题,但仔细读完之后,这个主题会呈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且会有每次读都会有不同发现和不同的感受。

  三、丰富的诗歌内涵

  中国传统写作很强调一气呵成,把握一个整体的氛围,在混沌方面非常有力量,但是在清晰的方面就显得非常的微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中国的诗歌和绘画都是“写意”而非“写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于坚的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异。对于这首诗,许多人直言看不懂。而看不懂的原因其实是于坚太过前卫或者说太过“原始”,因而不能为这个到处充斥着“隐喻”的世界所理解。《零档案》是于坚的一次神灵附体,是对当代新诗的拯救,它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评定。其实《零档案》的很多句式都是源自元散曲式的“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类,而许多其他诗作也可以说是发端于隋唐时期“长短句”即宋词的一种变体。这样的诗歌写作是加法,是打乱逻辑不按照线性发展的拼接蒙太奇,是碎片化的循环整合。

  于坚近年来一直在寻求着一种融通,游刃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之间,甚至还加上了哲学音乐、戏剧、纪录片、摄影,他敢于打破文体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域之间的隔膜,破除了它们之间的障碍,为诗歌融进了新的生命活力。从这一点来说,于坚的诗不像某些诗人的诗那样无根的轻浮,而是植根于中华文脉的千年一系。于坚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与意蕴,在口语化的书写中,总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之感,诗歌的“意义”,也即对于诗歌的感受、体验是从语词中流淌出来的:“是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它不是某种意义的载体。它是一种流动的语感。使读者可以象体验生命一样体验它的存在,这些诗歌是整体的、组合的、生命式的统一流动的语感。 这种单纯的排列词语,在我们当代的很多人看来,或许缺少古典诗歌的所谓诗意或者说是意境,但是当这首诗越过时光的长河,辗转至数百千年后,它的诗意或许便会显现。时间可以产生诗意,可以使真正的诗歌水落石出。(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后现代语境中的于坚诗歌《零档案》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境 后现代 诗歌 档案 于坚
最新档案管理论文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钢铁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方向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策略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
新时期领导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信息数据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思
热门档案管理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创新服务
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如何推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浅议电子档案的整理与保护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谈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