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意蕴论文

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意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21

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意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取得全面进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明显,由此,中国道路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另外,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在困难重重的局面下,将重心转移到中国道路上来,挖掘中国道路的实质和内涵,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发展模式。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开辟出来的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因此,从实践哲学视界深入分析中国道路的意蕴,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道路,以及继续向前开拓中国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道路与实践哲学

  当代中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了中国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并且将“道路问题作为事业发展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1],它关系到党的命脉,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等现实状况。可见,中国道路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理论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搞清中国道路问题,就必须清晰的认知中国道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并将其统一过程坚定地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视角和精神实质的思维方式。因此,马克思的哲学也称之为实践哲学。在他看来,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最为深刻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实质性内容,全部社会生活“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中国道路正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破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谜的鲜明确证。此外,著名学者邹诗鹏也对实践哲学做出了自己的阐述,他指出:“参考世界历史时代的历史方向,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以及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与责任,我们有理由把与中国道路相对应的哲学理念称为实践哲学。”[3]这里,他对中国道路的历程与经验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赋予了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哲学理念。实践哲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领域,对我们中国道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它不是随意的理论思辨与构建,而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现代性的要求,是指导中国道路建设和发展的依据,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的哲学立场。此外,中国道路没有照搬或沿用西方传统的道路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它是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指导下,走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因此,它是一条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实践哲学。

  二、中国道路的形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这一原理,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理论,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道路实践哲学的一个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将实践作为检验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积极推动认识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并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4]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5]可以看出,邓小平把思想解放摆在首要地位,突破了传统僵化思想观念,这是中国特色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扫清思想障碍的有力武器。其次,解放思想是中国道路的一种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就是打破思想禁锢、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挣脱教条束缚,彰显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状态。当今的中国道路不仅面临着国内的压力,也遭受国外的质疑,然而,在面对阻力和干扰的时候,我们必须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此外,解放思想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解放思想是一种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并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改革同社会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当然,由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很大的无限性,因此,解放思想路线不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而是瞬息变化、无限发展的。在解放思想时,我们还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发展途径置于中国道路的建设中,从中深刻领会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内涵。

  另外,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进行了提炼和重塑,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实,‘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7]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是我们为了解决我国革命实践中的矛盾而确立起来的,同时,它又在解决中国道路实践中的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解放。因此,没有实事求是,就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实事求是路线,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更要坚定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注入生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适应新环境,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中国的现实现状和困境;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中国国情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谋求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路明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达。   在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道路上,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精神,它也凸显了一种通向非西方自主发展道路的现代实践哲学的理念。

  三、中国道路的拓展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1992年,依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科学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包括:“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将其割裂或对立起来。“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对中国实践哲学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新时期,在中国道路建设上,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彻底地实施“三个有利于”标准,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中国道路实践哲学的第二个方面。中国道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不断发展与深化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而检验中国道路得失成败、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现代化道路建设;其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从国家的综合国力角度入手,这一点体现出了我国对增强国家实力的强烈愿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影响的总体能力,虽然现在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中国道路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能够与国际力量相抗衡,也顺利地完成了我国当前制定的现实任务和目标。再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把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人民群众是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生活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中国道路就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国家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顺应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显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特色。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品格。

  四、中国道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主要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正确、合适的方法,从而解决矛盾。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列宁曾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8]邓小平在《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9]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道路实践哲学的第三个方面。以中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会遇到许多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物质性的,也有文化性的;有时代性的,也有民族性的;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域性的,等等,它们构成了问题群、问题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辩证地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复杂关系。在中国道路的建设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最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也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抓住内部矛盾,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合理的利益要求,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关系;敌我矛盾是厉害根本冲突的矛盾,这个要用国家政治的专政方法去解决,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必须依法打击敌人的各种犯罪活动,减弱他们对我们道路发展的影响,从而真正地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十三大”以后,我们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当时没有结合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特殊国情,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没能很好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导致了一系列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良后果,使得中国道路停滞不前。所以,如果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足,自然就无法解决真正存在的矛盾,甚至会增加了许多原来不存在的矛盾,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研究中国道路的时候,一定要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分析现实的问题,认真地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提高认识能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真正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成为中国道路健康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处理矛盾的实践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一切事物的科学态度,也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实践智慧,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实践模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道路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认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体会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韵味。此外,当今中国发展迅猛,不代表我们的理论研究已经完美,因此,我们仍需要继续阐释和构建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中国道路及实践哲学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中国道路的实践哲学意蕴

论文搜索
关键字:意蕴 中国 哲学 道路 实践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