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论文

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06

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学、人口学等许多传统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一直是高校教育系统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之一。大连市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性城市之一,众多驻连高校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大连高校生活,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多重历史使命[2]。笔者以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驻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基础,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向高校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提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工作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及稳定做出贡献,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提供支持。

  一、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型城市,大连独特的地理地缘优势以及高校集聚的现实,尤其随着高校扩招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连高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接近9~10%,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民委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6.23%的比例,同时也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的比例。大连地区高校可分为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两类,民族院校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代表,其他高校均为非民族院校。

  大连民族学院是辽宁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该院于1999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截至目前已培养了来自全国17个省区、涵盖40个民族成份的预科学生3000余名。该校仅2009届新生就有38个少数民族,目前齐聚着全国56个少数民族,是名符其实的“各族人民大家庭”。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65%,主要以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为主。

  大连地区非民族院校教育主体是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在7~9%之间。其中,大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在校生的比例在8.97%,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数量占少数民族数量的近50%。大连理工大学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相对比较多的高校,并且特设少数民族预科班。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工业大学等驻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相对较少。

  大连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少数民族学生招生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使用本民族文字考试的“民考民”考生进校后一时很难适应汉语授课教学方式,易产生因语言障碍引起的课堂授课效果差异;一些高校缺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配套设施和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和管理方式,使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不足。

  二、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连高校后,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大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现为:

  1、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仍然保留固有的宗教信仰

  由于土生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有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大连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例如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 在这些重大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藏族学生信仰佛教,常常在宿舍供奉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宗教领袖班禅的画像。大连高校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的只是个人行为,一般没有影响别人生活。

  2、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传统,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大连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饮食习俗和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如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进餐的地方必须是纯粹的清真餐厅;藏族学生则保留着点熏藏香、敬献哈达的民族习俗,喜欢用洁白的哈达装饰寝室。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会和活动,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较少。

  3、部分少数民族具有特有的民族语言和性格

  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的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小学大多在民族小学学习,往往中学时才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基础比较差,与汉族同学在语言交流往往出现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很自然地由于语言的同声同气而习惯同本民族的同学聚集交流,导致他们的语言学习进度较为缓慢[3]。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大多较为纯朴直率,豪爽开朗,重感情、讲义气,民族自尊心强,喜恶分明。在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中,常常拘谨低调,但在认为重要的问题面前,又会表现出激烈与固执的一面,性格张力较大。大连地区偶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矛盾均是这种性格引起的。

  4、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大连高校中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由于饮食习俗特殊性带来的饮食成本较高、往返家乡交通成本较高以及大连地区的高物价等因素,使得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经济上压力较大,其中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措施,方能维持正常学习[4]。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放弃了报考大连高校的意愿。

  5、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与内地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对于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对于他们来学习说汉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几乎没有系统的学习英语英语就更是“外语”了。高校的高等数学计算机、法律等抽象性和语言性较强的科目,少数民族学生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成绩必然不理想。加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带来严峻考验。   三、建立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大连这座城市提供保障

  高校的发展为大连市提供了重要人才资源,同时也为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大连高校只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向高校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融入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提供保障。

  1、建设少数民族习俗的基础设施,切实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和生活习惯

  大连地区大多数高校都为新疆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学生学校投入建设专门的或开设了清真食堂与窗口,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饮食上的实际困难。同时,针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高校都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分配公共资源使用,比如,大连民族学院针对少数民族特点多样的实际,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配套设施;大连医科大学专门开设了留学生餐厅,主要以清真食品为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饮食;大连大学除了开设清真餐厅外,根据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每周有固定时间专门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开放浴池,体现出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其他高校都有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餐厅。这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建立的生活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和生活要求,但离少数民族学生的期望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因此,大连各高校应正视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习惯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目标,在公平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学习成绩管理及奖励体系

  能够从民族地区进入大连高校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相对汉族学生分数较低,却是当地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佼佼者。少数民族学生因对高校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的生疏,尤其高考第一语言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在大学因语言交流障碍使其学习造成很多不便。如大学中法律、外语、高数等科目对他们来说学习十分吃力。因此,大连一些高校采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教学管理政策。如,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实行学习成绩达到50分即视为及格;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等对以少数民族语言考入的大学生成绩实行开方乘以10的形式计算成绩。大连民族学院针对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组织实行分层次教学。特别是“民考民”和英语零起点学生,实行汉语文和英语零起点配课制度。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的同时,对汉族学生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成绩计分方式。这为其他有少数民族考试未实行特殊教学成绩管理的学校提供了借鉴。

  同时,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往返家乡的交通成本较高和饮食习俗的特殊性带来的饮食成本较高等因素。学校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应采取适当倾斜措施,加大帮扶力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国家现有相关政策之外,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构建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为少数名族学生成功、成才搭建平台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能否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大局[5]。大连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和汉族学生学习都处于同一个环境,面对一样的老师,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调查,他们与汉族学生相比,在心理特点及在生活、学习、民族习惯、知识素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面对的困难更多。因此,管理工作者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抓住思想特点,强化针对性,注重实效性,走出一条有别于汉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新路。针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 着重强化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 树立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6]。

  综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活跃了大连市的经济,促进了大连高校学生之间的地区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开阔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从大连高校角度研究城市少数民族融入问题,充分了解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状况与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进行到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一段城市生活的磨练和熏陶,放弃原有的落后的生活习惯,逐渐与城市生活方式相适应,改变一些家乡的传统习俗,从观念到行为都和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大体上一致,从而把这种改变带回家乡,促进民族融合的发展,为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连 少数民族 少数 民族 高校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