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沿着教育的道路行论文

沿着教育的道路行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9

沿着教育的道路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和高深的造诣,形成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一面镜子”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下面就叶圣陶教育思想中有关德育观、养成习惯教育现、导学自学教学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励做人

  叶圣陶“做人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其精髓是自学自励教育。从教育目的看,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并强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进而提出,要“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公民”……

  围绕着“做人”的德育总目标,叶圣陶重视对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强调“人不能没有理想”、“德育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他认为,婴幼儿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很关键,家庭教育对儿童观念养成非常重要;小学阶段主要进行公民良好习惯教育,“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中学阶段应该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常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们能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大学应着重学生身心健全的人格和成才教育,“学生受教育,为的是得到真实受用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人,独立不倚的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对于如何教育做人,教育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叶圣陶的观点是:“教育的注目点应该是社会,而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个人。”因为个人总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公民。并认为有四项原则和方法可帮助德育目标的实现:一是主体性。强调受教育绝非是被动接受的“空瓶子”,而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修养的主体;二是实践性。强调“为人之道”,贵在“为”,在实践,切不可流于形式主义;三是整体性。强调以生命为对象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德智体几方面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四是师表性。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二、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叶圣陶一贯坚持要求受教育者个个成为真知真能的人。而“真能”的标志又是什么呢?他的观点就是:要习惯成自然。“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他认为,“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并确信:教育的本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终身以之。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在叶圣陶心目中,养成习惯和接受教育是二合一的事。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来论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在他的一些文章和讲话里,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他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什么是好习惯?叶圣陶认为:“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并且,养成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就是强调要抓“开端”,抓起始的第一步。“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在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取个正当适宜的开端,集中心力,勉强而行之。渐渐的不大觉着勉强了,渐渐地习惯成自然,可以行所无事了。这就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如果开端不怎么正当适宜,到后来就成了坏习惯。”所谓从“小”抓起,强调从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注意养成好习惯,这样才能在对待大事、处理大局上也处处正当适宜。

  三、教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叶圣陶提出的教育观点。早在20世纪初,他抓住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在21世纪的今天仍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创新”教育观。他在1919年所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更是明确地说:教师要“把儿童的性情详细研究一番,然后本着自己人生观的方法,顺了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概括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事物的本领、才能,主要包括新发现、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针对学生而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叶圣陶十分倡导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为“不要以为读书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从劳动中,从服务中,从娱乐游戏中,从接人待物中,都可以学习”……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培养,“创新教育”呼唤自主创新型的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评估学生、引导学生。要学会鼓励学生的自主行为,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主行为,尊重其自我体验,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空间,并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四、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开展自主学习

  叶圣陶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一思想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吸收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在叶圣陶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其关键,就是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为此,他多年身体力行,提出把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从而改革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善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恼为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叶圣陶主张学生本位的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事业的中心”,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他说:“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千古不易。自己努力,才有进步。教师和朋友无论如何高明,总之只能从旁启发,尽切磋的责任,代替学习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诸,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在叶圣陶看来,在知识的广度上,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尽。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研究和掌握、扩充。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成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此境地。

  以上仅是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部分分析与探究。他70多年来经历了我国近现代和当代教育领域的诸多重要变革,他的著作和众多精辟论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为我们后人贡献了一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学。研究学习他的教育思想,领悟贯彻他的经典理论,对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很有必要的,对我国教育事业也是永不过时的。

沿着教育的道路行

论文搜索
关键字:沿着 道路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