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分析论文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1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4-0076-04

  作者简介:李水蓝(1981-),女,湖南浏阳人,长沙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世界经济硕士,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理论与远程教育

  对企业边界的决定要素的阐述取决于两个发现,第一是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必要条件是垄断优势,进行经济活动的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和国家专业化生产能体现其垄断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贸易;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存在高额风险或巨额成本,因此有必要使企业交易“内部化”。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术语来描述,第一个发现为所有权或企业特有优势,第二个发现即为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发现解释了经济活动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原因,并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动因。该理论在逻辑上无可挑剔,但本文对第二个条件的必需性提出质疑。由于比较优势限定了企业贸易、对外投资和增长方向,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该优势能否更经济地(就其成本和市场效率而言)转移到附属子公司或其它企业中。内部化理论假定,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在组织内和组织间自由转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意大利作为富裕国,比同类国家的直接投资份额要低得多。从大量的对意大利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中可看出意大利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知识转移困难性的制约,因为知识植根于产业和区位组成的网络纽带之中,因而社会知识的特征即它是如何被群体认知的特性,影响转移技术的能力,继而影响对外投资。

  笔者认为,企业通过内部化还是市场转移技术,可由构成企业所有权优势的知识的特征来解释。企业是一个专门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内部转移的社会集合体,知识包括信息如何编码、行动如何协调等内容。本文的首要目的是摒弃将知识纯粹看成是公共产品或默会知识的观点,从可编码性、复杂性、可传授性、可模仿性和制度依赖性这五个维度来阐述知识的特性。继而,运用以上维度考察以下观点:技术的默会性越强,技术越可能在企业内转移,知识的隐性程度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本文的第二个目的是对内部化理论提出质疑,为展开该问题的讨论,本文引用了大量关于市场失灵以及跨国公司的文献以表达主流思想。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企业是创造知识,并将知识变革为经济上可获利的产品和服务的高效组织。跨国公司是否会内部转移技术的重要标尺是该企业转移技术的效率,并不需要考虑市场失灵。

  一、知识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直接投资理论

  自海默的博士论文公开发表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问题集中于企业特定优势的界定以及它们的跨国转移。产业组织理论普遍认为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要素优势是它拥有更高级的知识,对外直接投资是转移中间产品即知识(它体现了企业的优势)的过程,知识包括专有技术、管理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

  Caves首次在文献中明确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与作为中间产品的企业专用性知识的转移之间的联系,其中主要强调了跨国公司所使用的使产品发生差别的能力是其拥有的重要优势。生产差别产品的知识能以极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转移到其它国家市场。随后的研究通常都是对Caves的理论附加一基本假设:销售知识的市场是不完全的。Johnson提出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即知识能以零边际成本转移。因而,创造知识的企业难以获得全部收益。在Buckley和Casson的描述中,知识的公共产品特征导致了知识易于转移和难以保护,从而构成内部化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知识市场的内部化能促使企业跨国经营,产生这种观点有着特殊的原因,知识作为公共商品易于跨国界转移,它的利用逻辑上说是一种国际运营,知识市场的内部化导致企业的高度跨国经营。因此,除非公司的比较优势或者其他因素限制产品转移到某一市场,知识的国际化要求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组建起公司和运营网络。”

  Rugman提出进一步的命题:MNE(跨国公司)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信息失效导致的内部化。“没有适当的市场”,他认为:“能够销售MNE创造的信息,因为信息无法定价――MNE被迫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克服在外部市场销售信息存在的失效问题。”

  Hennart认为,信息交流的成本不可避免地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联系在一起,市场失效不是由于知识产品的外部性,而是由于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Buckley和Casson虽然也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但信息成本被看作是限制组织扩张的障碍。他们非但未把信息成本看作是企业跨国界一体化的优势,反而认为这些成本极大地限制了企业跨国界增长。

  负责编码和译码的员工必须具备相似的工作背景或工作环境,否则译码员对信息的理解就会异于编码员,从而造成信息曲解,误会产生,只能通过审核,花费一笔额外的费用,误解才能消除。各个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因而沟通成本不同。沟通成本是内部贸易成本的一部分,该成本主要由距离决定,因而内部市场的交流成本由区位因素即距离决定。

  当在企业内部比跨国界能更好地转移知识时,企业由于市场失效而存在的论断的问题是它过分强调市场失效。我们仅需考虑在企业内而不是在企业间转移知识的成本的细微差异。如果企业间转移信息的编码存在差异,那么理所当然它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企业间转移技术的成本也应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在企业内还是通过许可证转移技术产生影响,而不管存在机会主义与否。

  用现今的说法,技术转移的成本可看作是根源于知识的隐性程度。Teece通过对27个技术转移的案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隐性知识转移的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从2%到59%不等,这些成本随着转移的不断进行,技术接受方的经验增多而下降。该成本与由机会主义引起的交易成本,譬如法律费用或技术耗散的风险,没有明显的关系。相反,这些成本来源于努力编码及传授复杂知识给接收方造成的成本,使用者的能力越弱,需要进行的努力越多。   交易费用经济学虽然考虑了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也承认知识的转移并非是自然发生的,但是这种研究关注的是企业管理者如何制定激励相容制度去鼓励知识的拥有者愿意转移自己的知识。所以内部化理论并未考虑知识本身的特性,它并未突破新古典经济学有关“知识是公共物品”的假设。本文强调的建设性要素不再是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而是知识转移的困难程度,即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探讨技术在企业内部转移的方式。

  二、隐性知识内涵及衡量尺度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人类能够表达的知识只不过是“冰山上的一角”,也就是波兰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表达的要多得多”。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和组织经验基础之上,植根于组织惯例和特定生产团队的集体技能中的知识。它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能用文字、语言精确表征,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只有通过个体和组织在生产和研究的实践中学习获取,表现为洞察力、直觉、感悟、技能、技巧、理念、精神、管理指南等。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技术档案、设计以及专利、商标等表征的编码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准公共知识,可通过企业间的市场交易获得,而隐性知识是企业在生产中特定能力的表征,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它不能通过交易,而必须通过内部组织的学习来获得。

  知识两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缺少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有效运转的生产系统(如图1)。因而,即使是通过交易获得显性知识,还必须开发有强劲支持力的隐性技能以促进显性知识的有效操作。为达到该目的,企业可能会模仿另一企业的隐性能力,但由于每个企业的学习经验、每个生产团队的学习惯例不同,企业不可能获得与其它企业相同的隐性知识。①

  图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图

  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存在多种衡量和描述知识或技术创新的尺度,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于这些维度对扩散速度的影响――不管是自愿转移技术还是模仿技术。在关于创新的扩散速度的研究中,Rogers提出了描述创新的五个尺度:“相对优势”(或“利润率”)“交流性”“可观察性”“复杂性”及“兼容性”。后者显示出创新与现有经验,知识和价值的相似性。随后,Winter提出一组相似的术语来描述企业的知识:“隐性/可表达性”,“使用中的可观察性/不可观察性”,“复杂性/简单”,及“制度依赖性/独立性”。第一个维度被进一步分解为知识是否可以表达以及能否传授。它意味着即便知识是隐性的,也可能通过学徒关系传授。

  本文遵从Rogers和Winter的术语来描述企业的知识特征。这五个尺度是“编码性”“可传授性”“复杂性”“制度依赖性”“可模仿性”,用于衡量知识能够交流和理解的程度,体现了知识的不同特征。“编码性”抓住了知识能够以文件或软件清楚表达出来的程度,软件控制机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可传授性”抓住了工人能够在学校或职位上获得培训的程度,它反映了单个技能的培训。技术转移经常要求从技术来源处派遣工程师和工人到接收方以帮助其掌握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该技能越容易传授,转移就越可能实现,转移速度就越快;“复杂性”抓住了联合不同种类技术的内在变量,在利用多种多样能力时知识更为复杂;“制度依赖性”抓住了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经验的团队;最后,“可模仿性”抓住了潜在竞争者在多大程度能够复制创造技术的特征。

  三、知识的隐性程度

  隐性技能可能包括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默示性(参见图2)。正如在两个极端所示,最下端为“显性技能”即能够很容易沟通的编码和共享的技能,最上方为植根于组织惯例和团队组织之中的隐性技能即整体上是不可获得,知道存在该技能的单个人无法获得的技能。

  在它们两者之间,至少存在两种其他程度的隐性知识:第一,未被清楚表达的隐性知识,但若拥有知识的组织成员仅仅被问及是如何做成时便能被清楚表达的知识。这些技能是默示性的,但可以明确无误地被别人获取,在时间的沉淀下,它们才被称为隐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因为没有任何人提出适当的问题,技能就成为隐性的。第二,还存在那种能进入但不能用通常的语言来表达的隐性技能。然而,对它们的阐述存在差异,可能可以通过“隐喻”和“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清楚。

  同时,由于缺乏获取隐性技能的经验知识,外部组织想获取“最隐性”的隐性技能基本是不可能的。然而,试图获取那些仍未明确表达但可通过正确提问或通过非正式语言的手段表达出来的隐性技能是可能的,并且,这种隐性技能可促使研究者和经理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高A根深蒂固的隐性技能

  B无法表达清楚的隐性技能

  C基本能够表达的隐性技能

  低D准显性技能

  图2知识的隐性程度

  四、隐性知识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

  强调市场失灵的学者均注重从信息的不对称角度进行探讨,而忽略了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②信息和技能的差异虽然很抽象,但对分析技术转移仍有重大意义,信息通常以蓝图的方式提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辨别或容易表达,技能需通过描述成必要程序的手册来转移,或者,正如Hall和Johnsonl等在将航空技术转移给日本的研究中描述的那样,必须通过把工程师和工作人员转移到新地点才能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因为知识在本质上是经验性的,它随时间而逐步积累。对技术转移的其他经验研究也证明了该观点。知识的特征决定技术转移成本和模式。

  关于技术转移的文献中,一个研究得最多的问题是过去经验的重要性,如前所述,Teece认为决定转移成本的重要要素是转移技术的经验水平、技术的成熟度,使用相似技术的企业数。Davidson和Mcfetridge同样发现如果企业成功转移过技术,那么技术转移给第三方的次数会增多。这是由知识的编码性、制度依赖性等特征决定的,即技术越成熟,越容易编码,转移成本越低。显然,转移成本与经验和学习的积累密切相关,成本评估的标准是双方所能共享的知识、价值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将技术知识开发为外部使用者能获取的编码程序时,它将技术转移到第三方就更容易。问题是技术转移应该是通过许可证转移到第三方还是在企业内部转移,在内部又采用何种方式转移。   假设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成本分为两类:基本生产成本和特别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技术以及其他要素投入的价值。特别生产成本是指跨国公司分别采取不同技术转移方式所发生的成本,包括:An(n=1,2,3,4),转移成本,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生产而引起的额外支出,主要是使跨国公司的技术与管理技能等一揽子知识资产被接收方消化吸收所必须付出的努力;Fn(n=1,2,3,4),技术泄密的风险,这是指跨国公司因技术转移导致专有技术被泄密,它的技术所有权被接收方利用得到成为其强劲竞争对手的风险。其中,n=1,代表许可证贸易方式;n=2,代表合资方式;n=3,代表并购方式;n=4代表新建投资方式。

  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表达出来:

  利润=销售收入-基本生产成本-转移成本-技术泄密的风险

  当销售收入不变时,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转移技术,基本生产成本相同,利润大小实际上取决于转移成本与技术泄密的风险。

  当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较低时,A1<A2<A3<A4,F1>F2>F3>F4,由于A1远小于Ai(i=2,3,4),此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

  当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很高时,A1>A2>A3>A4,F1>F2>F3>F4,A4与F4之和最小,所需承担的成本及风险最小,此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绿地投资方式。

  Kogut和Zander的调查显示,难以编码、难以传授的复杂性知识将倾向于在企业内转移。知识越容易被沟通和理解,转移和模仿时间越短。如前所述,衡量知识交流和理解难易的尺度包括:“编码性”“可传授性”“复杂性”“制度依赖性”和“可模仿性”。知识越容易编码,越容易传授;可模仿性越强它就越可能转移到第三方;知识越复杂、制度依赖性越强就越有可能转移到完全拥有的子公司。

  在知识的隐性程度较低,接收方研发人员依照技术成果说明材料的指导,参与技术转移活动能达到对该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的情况下,跨国公司通常将技术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转移至第三方;在隐性技能不能完全表达清楚,只能通过“干中学”“用中学”获得的情况下,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研发可节省技术转移成本并促进各技术要素融合,因而,跨国公司通常优先选择战略联盟形式转移技术;随着知识的隐性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会在衡量自身技术与并购技术和知识结构,保证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或互补性的前提下进行并购,通过并购对所在企业国际网络体系进行科层管理,通过意会(tatci)能力进行集体合作学习过程,产生具有独特性的整体企业知识。因而在知识只能通过并购双方的关系变成统一企业内各业务单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内部能力整合的方式才能获得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将选择以兼并的方式获得技术;最后,在知识是完全隐性,即外部人员无法获得该知识的情况下,待转移的知识完全是组织性的,跨国公司将选择在国外建立完全拥有的子公司来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

  结论

  技术转移是事关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增长的问题,企业通过创造新知识及复制知识扩张市场,从而实现增长。企业内部跨国界转移知识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执行知识转移。更进一步,知识的隐性程度决定了跨国公司技术知识转移的具体形式,在技能完全是隐性(A点)的情况下,跨国公司采用新建形式实现扩展,在技能无法表达清楚时(B点),优先采用合资模式;在较低程度隐性(C点)时,选择兼并方式。然而,如果技术有成为通用知识的性质,那么新知识的复制就可能出现在其它企业中――要么通过自愿的许可证,要么通过模仿实现。

  本文只是在研究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从隐性知识角度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形式所做的初步探讨。

  注释:

  ①在日本、美国与瑞士的手表生产的工艺流程一样的情况下,瑞士生产的手表在世界上仍是独一无二的,其关键原因是瑞士工人能够恰到好处的把握安装零件的力度。

  ②举一个例子,考察阅读一本物理教科书的难度,所有读者获得的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他们的理解却各异。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隐性 跨国公司 视角 转移 形式 基于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