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师范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

师范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0

师范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84-03

  引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当代师范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认知,在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世情、史情的基础上,明白我国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师范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分配方式多元化,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国际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乘经济全球化之势,加紧推行文化全球化,把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思潮向我国渗透,妄图实现资产阶级自由化。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不仅在师范院校的青年学生中引起各种各样的困惑、挫折,造成部分师范生心理、思想和行为发生巨大的变化,也给我们的《概论课》教学带来冲击,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上课难,上《概论课》更难”已经成为师范院校《概论课》教师的普遍感受。如何改变学生“上课不听、下课不学、考后丢掉”的状况,切实发挥《概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是今后《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二、师范院校《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不思考、不卷入的接受者可能产生很少的认知反应。”[1]师范院校的学生对《概论课》缺乏注意和兴趣,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学未能抓住学生的心,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教学空间狭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无法真正实现

  1.一些师范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概论课》”现象,影响了《概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师范院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的选择上,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师范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太重视。学校多数的教学资源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在职称评定、教工评优等方面,学校的政策也多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对讲授《概论课》的教师,是理论上重视,实践中被忽视。对《概论课》的教学,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概论课》的学时普遍不多。这种不公平的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了《概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极大地制约了《概论课》的教学空间。

  2.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手段不足

  从《概论课》的教学安排方面看,受制于多种因素,师范院校对于思想政治类课程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大班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第一,教师无法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差,讲台上的《概论课》教师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学生普遍对《概论课》以及《概论课》教师存在轻视心里;第二,课堂管理难度加大,课堂秩序不好控制,使得《概论课》课成为学生逃课的首选课程之一,直接影响了《概论课》课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太少,实践教学手段不足,使《概论课》教师不能有效利用这些实践活动去教育引导学生。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我们的人类社会自身,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体现在能够解决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存在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譬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历史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分别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独立”与“富强”这两大问题。因此,《概论课》不仅要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和最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因此,丰富而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淡化《概论课》“意识形态”色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有效手段。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走入社会也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学生心中困惑、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好手段。但由于财力的限制,包括一些管理者的错误观念,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在《概论课》实践环节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手段不足,教师与学生无法深入社会,《概论课》教学被局限在狭小的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之内,给人以“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错觉,引起学生对《概论课》中所讲理论的漠视。

  (二)部分《概论课》教师讲授内容缺乏现实针对性,教育方法缺少艺术感染力

  1.部分《概论课》教师讲授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理论枯燥

  由于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概论课》课教师无法真正地了解社会,缺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加上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疲于忙碌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争取奖项等与自身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造成一部分《概论课》教师备课内容深度不够,教学内容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上课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资料陈旧,无法结合理论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活的灵魂。造成许多学生认为《概论课》所学内容空洞、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无法帮助自己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无法帮助他们解答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常常产生“一个假期颠覆一个学期”的现象,不仅削弱了《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降低了师范生对《概论课》内容的认同。   2.一些《概论课》教师的教法成旧,教育方法缺少艺术感染力

  皮亚杰说过:“好的教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效能,甚至加速他们的精神成长而无所损害。”在教育过程中,《概论课》教师如果忽视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进程中去的热情。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体现为教学的艺术,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过程中,也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了教师“话语权”的权威性与可信度。相反,不顾学生的感受,枯燥地坐而论道却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概论课》教师忽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互动,无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育方法缺少艺术感染力,无法突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概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打动学生时,自然就影响了学生对《概论课》的接受度。

  (三)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社会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意愿

  目前,《概论课》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和卷面考试。实践论文的考察方式,其目的是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提高师范生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师范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环节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在实践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够,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社会,其社会实践缺乏真实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的支撑,实践报告缺乏内容,“倒逼”学生从资源丰富的网上抄袭进行“闭门造车”,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预期目的;卷面考试在内容设计上,难以给学生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多使学生停留在“考前磨枪、考后忘光”的状态,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依托,以师德精神培养为导向,整体推进《概论课》课教学改革

  针对《概论课》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以社会实践为依托,以师德精神培养为导向,整体推进《概论课》课教学改革。

  (一)拓展《概论课》的教学空间,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师范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1.增加实践环节课时,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概论课》只有走出教室这一狭窄的空间,深入社会,才会真正地展现《概论课》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才会深刻地体会到“实践既是理论的来源,又是理论的验证场”。师范院校要加大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利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课外讲座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做好、做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鲜活的事例、直观的数据、真实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2],教会他们理性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对各种思想、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最终拿出具有可行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摆脱过去那种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空谈,并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注重教师在实践环节的引导作用

  在已有的社会实践教学方面,之所以一些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实践环节花费精力不够、指导不力有关。大多数教师把实践题目告诉给学生后,就撒手不管,对整个实践环节缺乏必要的监控。在实践计划的设计、实践方案的制订、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小组的人员分工、实践经费的解决等方面完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导致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若想发挥实践环节的教育作用,必须要求教师加大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与监控,让学生和老师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交流,智慧的交锋,并借助于实践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二)以师德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手段,注重发挥教师的“引路人”作用

  1.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爱因斯坦说过:“崇高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一般的心智能力是通过同教育者的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接受,不仅是“听其言”,更是“观其行”。老师在其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自身所具备的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乃至于激情等等内在的东西,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此,教师本身是否讲政治、是否具备奉献精神,对《概论课》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师范院校要注重师德精神的培育,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2.注重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与现实感

  “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3]《概论课》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热点、难点和其思想上的困惑,而且要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而作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概论课》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诸多学科。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才能解答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授课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教育内容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充满时代感与现实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熊晓琳教师在讲授《概论课》中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章节时,除了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外,还详细讲解了三大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这样既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讲解,也告诉学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共产党人故步自封的结果,更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的产物,而是在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地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形成了适合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成果。正是这样,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无形中既增强了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服与认同,也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4]。

  在提高《概论课》教师的素质方面,教师的自学固然重要,但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为教师提高素质创造条件同样重要。另外,在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学校要注重学科搭配,引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同样,专题化的授课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有利于发挥各个教师的专业优势。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概论课》教师的教学魅力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教授知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为核心”的理念,充分利用写读书笔记、课堂小组讨论、写观后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把学生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解决灌输教学过程中学生“失语”问题,促成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自觉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体现培养能力、提升思想的教育目的

  就《概论课》的考核方式而言,要降低卷面成绩的比例,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这既可以强化学生深入社会的意识,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让学生和老师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交流,智慧的交锋,并借助于实践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师范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师范院校 教学改革 概论 师范 院校 改革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