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的对策研究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的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4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的对策研究

  对于即将迈出国门的留学生来说,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意味着新机遇,也代表着跨文化交际的挑战。成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有利于留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使学习和日常生活能顺利进行;而跨文化交际失误则容易导致社交障碍,引发人际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基本问题

  语言问题,心理因素,文化差异,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偏见与刻板印象都可能在跨文化适应中成为障碍,造成交际的失败,给海外留学生带来许多在国内学习时不用承担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人们一直以来在留学教育中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目前在中国所开设的出国留学培训除了语言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虽然在语言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会有意无意地介绍对象国相关的文化、交际知识等,但其系统性不足,且培训方法单一。因而,语言学习者只懂语言结构而不知如何在交际中正确地使用它们的情况俯拾皆是,最后人际交往和文化适应过程屡屡失败的例子也愈发常见。原因之一是因为留学生及其家长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同时,独生子女家庭背景,留学低龄化趋势,陌生环境中极低的社会支持等等,都使留学生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变得突出紧迫。

  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科的一门分支,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学校工作模式,以其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价值观作为优势,再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模式,将工作成果从分散的领域集中到一个多样化且动态层面上。

  因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临行焦虑、文化认识偏差等眼前的问题,更强调学生在今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的锻炼、解决问题技巧的提高和自身发展的成熟,所以社工会和学生一起在共同的工作中认识跨文化人际交往时将存在的问题,如价值观念冲突或行为失范,并且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从结果上来看,即使学生仅仅在出国之前参与了这样的培训,这种“自助”的态度和“自主”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三、工作理论

  在本文中,“留学生”的年龄范围被定义在17~28岁以内,属于青少年中期和晚期的阶段,所以“学校”既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也被视为他们发展出成熟社会性情感和完整自我意识的重要环境。这意味着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不仅需要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支撑,也应注意青少年社会工作理念的运用。

  (一)文化冲击论

  又称为“文化休克”,指在充满陌生社会交往信号和文化符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所感觉到的主观不良生理与心理体验,整个过程由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所构成,跨文化适应者的感受体验会经历一个U型的“满意-失落-再度满意”曲线变化。

  (二)跨文化学习理论

  Breitenbach(1975)认为“跨文化的学习在其一般机制及过程上与本文化内部的学习过程并无二致……它是一种对异文化的适应。”换言之,跨文化学习意味着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以克服种族主义和文化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它也意味着在与陌生人和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敢于质疑自己的文化背景。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此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并且又给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正向体验。在丁新华为420位在校大学生做的统计调查中显示,社会支持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社会支持状况良好,有良好人际交往和关系的大学生,其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

  四、学校社会工作小组类型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中最能体现有效利用一个团体中其它个体与环境对其中某一个体产生作用以达到目标的工作方式,构成小组的成员都拥有相同的目标或问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上,我们可以重点采用教育小组和互助小组两种小组工作类型。

  (一)教育小组

  本小组目的在于帮助组员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改变原先对某事偏颇的观点或不妥的解决方法,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入手,以帮助小组成员适应异文化。比方说,在认知训练方面,可以开展普遍或专门文化的讲座和讨论,比如客居国的风俗民情或地道用语等;然后在情感层面重点引导成员建立正确开放的文化态度,锻炼对自我和新事物的敏感性;最后将习得的跨文化意识转化为合适的交际行为。这种类型的小组适合作为出国前的导向性培训,操作上的考虑是小组成员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知识组织小组,并在过程中处于主导角色。

  (二)互助小组

  其目标是为那些对异文化适应不良的留学者提供可靠的社会支持资源,并将互助精神传递开来。在这种小组里,成员们会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建立起一个功能良好且目的清晰的人际网络,来共同面对跨文化交际问题并努力解决。社会工作者在此类小组中常处于辅助地位,仅负责小组的基本维持工作,甚至可以让组员自行领导和安排,所以小组自身自主性更强,使协助留学生树立“自助”心态的目标更容易达到,这也是此类小组类型经常在留学生与国外期间被采用的原因之一。

  五、跨文化适应小组工作模式

  在组织跨文化适应小组时,一期最好只采用一种特定的小组类型;而对于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实际上则需要间断或同时运用两种或以上来达到目标。根据小组目标的具体内容,某一些模式常被重点采用:   (一)社会目标模式

  采用系统论和社会学理论中认为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性问题是因为社会系统的功能失常的观点,即一些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或文化隔离,会通过整体社会系统和个人、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到留学生发挥正常的人际交往功能。所以小组应当多站在跨文化交际中弱势学生群体的立场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在校园中挖掘平等参与社会性活动的机会,促进宣传校园社区中文化多样性的长处,以打破这些社会禁锢,最终提升留学生在异文化校园环境中的社会参与和行动能力。

  (二)互动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域论,即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整个小组的环境决定了个体的成长程度,要求小组目标、小组氛围和小组动力的建立成为社会工作者应关注的焦点内容。这种模式最易与互动类型小组的功效相得益彰,使留学生心理援助需求得以满足。

  (三)治疗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修正和社会化理论,对于需要进行多样性或称包容性训练的留学生来说,它能通过矫正某些文化偏见和跨文化失范行为,使他们开始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同学建立起积极的关系,甚至能在文化意识水平上跨越多个文化,创造出文化交叠的中间地带,最后成功渡过“文化休克”阶段。

  (四)发展模式

  建立在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发展理论上,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意识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应当看到他们正常人际能力发展的倾向;重视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各方面的自我实现,而非单个问题的治疗过程。此模式推荐运用在整套跨文化适应社会工作中,因为异文化交际过程中带来的创伤和挑战虽然有伤害性,但也是一种成长的机遇,它使每个成员都可以被视作有潜力改变自我和控制现状的个体。所以在发展模式中,留学生的社会交际功能不仅能得到恢复,还能最充分地发展。

  六、注意事项

  成果评估:按照沃德及其同事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究个体在环境转变中是否发展处有效的交际能力,一是心理适应,即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状况;其二是对当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例如留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参与新学校的课外活动的机会来融入新环境。

  跨文化交际态度:提醒组员以尊重和宽容的心理状态来认识看待异文化的人与事,在协调不同文化之间关系时保持自己的身份,避免发展出同化型、排斥型和边缘型的异文化处理方式,即对本文化全盘否定、对异文化全盘排斥和在异文化与本文化之间茫然失范的情况。

  小组本身负作用:如果同文化成员结成“城中城”,他们可能会与新文化进一步隔绝,丧失与其他文化者交流的愿望。为防止此类负向效果,可以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并安排适量跨文化角色模拟体验。

  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需用个别化的方法为小组制定特定工作方案,不可无视不同国家、地区出生的留学生文化背景,强行将不同个体塞入特定“跨文化方案”中。同时应对留学国家文化做足充分调查准备,避免使用模糊文化差异的统计资料。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上的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跨文化 社会工作 留学生 对策 学校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