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王渔洋文言小说的结构艺术论文

王渔洋文言小说的结构艺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4

王渔洋文言小说的结构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王渔洋是清初著名诗人,以其神韵诗歌创作及理论领袖文坛,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他的小说作品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民国三年吴灏为刊印《王渔洋山人说部精华》作序时所说“简而意远,语淡而味涵,适与先生之诗相肖” [1] 。从结构艺术方面来看,王渔洋小说没有铺陈渲染的宏大篇章结构,他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曲折多姿的设计,对小说视角给予多方位的转换,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以微观反映宏观的方式,在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中,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在情节设计上,善于截取生活横断面,着重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往往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勾勒轮廓,重在神似,给人一种更精致、更精巧、更精准的感觉。王渔洋小说如同清澈明净的河水,流越历史时空,流淌在文人心间,给后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滋养。

  一、篇幅精致

   正如韩?I评价其书艺术特色时说的“直书其目,简而足信” [2] 2657 ,王渔洋小说在篇章结构上多短制少长篇。陈文新也说:“王士?G限于记述传闻,故略述梗概,不加描摹,依然谨守志怪小说轨范。” [3] 58 短和美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精致的结构技巧。王渔洋小说明显特点是“小”,王渔洋的小说篇目大都在百字左右,长的不过六七百字如《剑侠》、《宋道人》等篇,短的甚至三四十字,如《居易录》中“蜀有墨猴”篇,全文仅37字。但却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重在精巧,篇幅虽小却没有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不少篇目写得叙述委曲、层次井然。

   如《芜湖烈妇》:

   江南初入版图时,有裨将于芜湖掠一妇人,义不受辱,衣服上下,缝纫周密。其夫访赎之,主将坚不许,妇悲愤投水死。至晚泊舟,舵前?O?@有声,则妇尸已在,次日泊舟复然,以篙逐之,俄顷复至,又次日复然,乃舁而弃之岸。月余,此将在船头纳凉,忽大叫曰:“妇又至矣!”翻身落水而死。①

  故事开篇,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在人民流离失所、万千人头落地的情况下,一个卑弱女子却义不受辱,通过“衣服上下,缝纫周密”这短短八个字,就为我们粗细条地勾勒出一个图以自保、心思细腻的女子形象,也让我们看出弱女子的可悲之处;通过缝纫衣服又怎能抵过如狼似虎的军人,通过“主将坚不许”五个字,就写出了一个铁石心肠、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裨将形象;通过“其夫访赎之”,用“访”和“赎”两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生逢乱世、辛苦寻妻、与世无争、无可奈何的丈夫形象。在这狭窄短小的文字空间里,三个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一起,三人的人生命运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结局是“妇悲愤投水死”。一般的小说故事可能到此就结束了,而在王渔洋笔下却出现了女子死而不僵的离奇故事情节,伴着“舵前?O?@有声”的情景描写,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怖现场感,随着三上船三落水之后,最终女子为保全清白而无奈赴死,也让坏人偿命。这么精彩的故事,在这么短暂的文字停留中得以讲述,全文虽然仅有一百零八个字,但故事却曲折离奇,给我们以深刻的艺术遐想,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最终故事达到高潮,为我们描述了明清易代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极大灾难。

   王渔洋在《居易录自序》中明确表示不欣赏“浮诞艳异之说” [2] 3673 。王渔洋的小说“据事写实,风格质朴,忠实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这些小说虽然篇幅简短但故事内容并不简陋,虽然人物偏少但形象并不偏颇,虽然情节比较单纯但故事冲突并不单一。他博取魏晋时期优秀笔记小说之长,随意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最具感染力、最富戏剧性的片断、场景等,如临其境地加以记叙,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能够延展人无穷的想象力,体现了王渔洋对于语言文字、故事创作挥洒自如、收放灵动的驾驭能力。

  二、情节精巧

   韩?I在《皇华纪闻序》中称:“读《王渔洋集》而知诗,读是书而知史,赞王渔洋真有叙事之才也。” [2] 2657 。王渔洋小说不少篇章写得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很有艺术魅力。

   如《济宁妇人》:“康熙丙寅岁,济宁南池侧居人王姓者,与众约会武当山进香,既再往矣,归为其妻述?咴榔胬鲋?状,妻亦欲往,夫以道远艰费难之,妻恚而自经。夫归惊懊,言于众,众为置榇殓之,遂行。比至河南某邑,忽见其妻在路旁大树下坐憩,以为鬼也。”将一个家庭故事讲得一波四折,丈夫武当山进香,意外引来妻子参岳强烈欲望;丈夫以道远艰费阻止她,妻子却意外地生气自杀;妻子自杀之后,丈夫却意外地送尸参岳;抬尸参岳过程中,意外地在河南路遇妻子。故事情节在冷静客观叙述中曲折前进,重要转折处引人入胜、催人急读,最终以路遇妻子而迎来欢喜结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对恩爱有情的夫妻、两个性格倔犟的凡夫俗妇、四段荡气回荡的戏剧冲突,让人不禁心生联想,具有文约意丰的强烈艺术效果。

   如《李学颜》:

   新城诸生李学颜,闱后于历下候榜,夜梦有人告云:“君名在第十八。”觉而喜甚。榜将发,行过藩司街,旧例,自领解以下皆有官马候赴鹿鸣宴,会按名雁行排列。李径至第十八匹前,抚之曰:“明日即乘汝矣。”顾视圉人,腰间有小牌,书名乃李学颜也。大恶之,果落第。

  故事仅有百字,但却波澜起伏、曲折多转、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喜剧气氛,李学颜梦见神人告知“君名在第十八”,自以为是自己高中第十八名,而且由于喜不自胜专门到藩司马厩看自己即将骑乘的第十八匹马。按照常人的发展逻辑,李学颜应当高中第十八名,然而却发现养马的人与自己是同名,也叫李学颜,这时候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最后果然是李学颜落第。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君名在第十八”并非“中第十八”,而仅仅是“重名在第十八”,真是一出“金榜题名时,却是重名”的喜剧。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断铺垫,渐至高潮,却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峰回路转,从而激发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视角精准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这种本质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角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以全知视角为叙事角度,然而实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文言小说,其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其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4] 75

   所谓全知视角,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I??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5] 272-273 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正史主要面对政治生活的整体世界,需要进行全方面、完整性的宏大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是必然选择,也就是站在第三人称的立场上对整个社会运行有全方位的记录,因此涉及的都是国家典章制度、重要礼仪、经济运行、重要官员,简言之是一部分“达官贵人、政治大家”的名人事迹汇编。志怪志人等笔记小说,主要面对的社会生活的微观世界、个人世界,是通过个人视角的观察思考,主要是个人见闻尤其是个人的奇异见闻,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香祖笔记》卷十中明确提出“小说演义亦各有所据”,主张将小说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王渔洋小说注重真实,强调记叙要可信,所写题材多出于见闻,常标示材料来源。在王渔洋小说里面,对于典章制度、重要活动的描写主要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模式,但是由于王渔洋身居九重、高官显贵的独特身份,是这些活动制度的参与者、见证者,又具有第一人称叙事的特点,多种视角混合在一起,使王渔洋笔记小说中这些政治活动的描写生动、活泼、形象,全不似过去史料描写的刻板、原则、抽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除此之外,大量的王渔洋小说都是采取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模式,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甚至加以评论,一些记叙神仙下凡的故事,都以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刻意以这种叙事方式制造真实感,如:“《关壮缪》袁太常密山(景星)言:‘顺治丙申年五月廿二日,关壮缪忽现身广东韶州府西城上,身凭女墙,以右手捋髯,时方亭午,须眉面目,历历可睹。廿三日、廿八日复现,举城官民奔走礼拜,总督尚书李栖凤亲诣庙祭焉。’”以叙述人的所见所“识”为限,作家有意限制自己的叙事权力,这就增强了可信性。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意味着作者只能从“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东西。

   再如《池北偶谈?火神》一文:

   武进诸生杨某馆于某氏,其人富而豪侈,每夜饮,必三鼓。一日醉归,见馆中灯火甚盛,从窗隙窃窥之,见案边二烛卓立甚巨,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明日询之,杨对以实早寝,未尝夜读,然心怪之。至夜,假寐以伺,近三鼓,忽有大声传呼!排户而入,随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取案上书册翻之。杨惧而叫呼,绯衣人若不闻者。将五鼓,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天将曙,又闻传呼声,寂无所见矣。久之,杨始苏,起视门户,扃?~如故;问院中人,毫无所闻也。因急谢主人归。归数日,火大作,所居皆烬,始悟所见乃火神耳。杨后中乡试。

  在上文中,叙述人发生了转换,开始是主人某氏,他“一日醉归”,从窗隙窥见“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是某氏的心理活动。之后的叙述者和观察者变成了杨生,在第二天的夜晚,他听到了“大声传呼”,看到了“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令人恐怖,“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我们随着某氏、杨生的足迹,通过他们的眼睛见到火神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叙事者,但无权对事件进行“全知”的描述,这样写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营造了紧张、突兀的神秘气氛。

   除上面的例子外,还可以《池北偶谈?五?l大夫》为例,河津畅体元,字汝玉。为诸生时,梦人呼为“五?l大夫”,喜为佳兆。及遇流寇之乱,尽剥其衣,闭置空室。时冬月,寒甚,暗中摸索,得数羊皮护体,仅不至死。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后以明经受雒南知县。王渔洋明确写到这则故事来自“毕载积先生志”。由此可见,既交代了故事的来源,又通过叙述视角的适当选取,营造了真实的故事氛围,编织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读者心理、主题表现都有积极的作用。

王渔洋文言小说的结构艺术

论文搜索
关键字:洋文 结构 艺术 小说 王渔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