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异化探析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异化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6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异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54-03

  网络生活中道德人格的具体体现即网络道德人格,进一步深化理解为网络道德人格是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由个人道德认知水平、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影响,长期网络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道德实践所形成的。它具有主体性,即自主判断、决定行动,并自觉承担责任。网络中的人格是现实生活的镜像表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配活动。人格的异化是人长期形成的稳定人格,在某些影响或特殊情况下,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并且沉淀下来,从而反作用于主体本身。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的表现

  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现象,本次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97%。其中,男生81人,占41.8%;女生113人,占58.2%。大一30人,占15.5%;大二89人,占45.9%;大三59人,占30.4%;大四16人,占8.2%。文科43人,占22.2%;理工科144人,占74.2%;艺体类7人,占3.6%。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呈现依赖性强

  1.男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现象更普遍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上网1至3小时的共有56.7%,但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中,男生共有39.5%远远超出女生的23%。访问中有部分男同学表示,经常会通宵达旦地上网,更有同学说出自己的心声:“一天不上网,就感觉生活缺失了什么。”可见,在网络中男同学的克制力普遍要差很多,他们对于网络有强烈的渴望,甚至小部分男生有“网络成瘾”“网络综合征”。

  2.男大学生沉迷游戏

  调查中有69.1%的男同学喜欢网络游戏,在问及原因时,大部分填写原因的同学表示,打游戏很有趣,同时可以打发闲暇时间;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许多网游制作精良,场景逼真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他们在网络游戏中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甚至荒废学业,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3.网络成为大学生主流的解压工具

  网络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6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缓解压力的好场所。无论是网络交友还是沉迷网游,这部分大学生缺少与同学、朋友、亲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形成了网络依赖。久而久之,便会疏远现实,并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感到不适应,出现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

  4.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出现自我封闭

  网络聊天是大学生中的重要交友方式之一。调查结果显示,59.3%女大学生和45.7%男大学生非常热衷网络交友。其中不少自控力差的大学生陶醉于网络空间散漫的聊天方式。他们多数足不出户,“宅”在电脑前,与虚拟空间中的人们谈天论地,逐渐与现实世界脱轨,以网络人际交往代替现实人际互动,久而久之会丧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和交流技能。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呈现自我认知度低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身行为、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等的认识,自我认知是人社会化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1]。大学生在虚拟空间自我认知模糊,对自己所犯的错缺少耻感,道德观念逐步消减。调查中,当问及“你在网络中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吗”,有61%的大学生选择“不会伪装自己”,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分辨现实与虚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不喜欢用虚伪的身份面对他人。但仍然有24%的大学生表示不知不觉地就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此外,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就是需要伪装。在采访中,朱同学表示,他在平常生活中寡言少语,害怕与人冲突,但在网上就会不知不觉变得特别具有攻击性,很喜欢指责别人和强迫别人听取他的想法。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呈现责任感差

  在调查中只有5.7%的大学生表示会看网站的条款规则,47.4%的大学生只是粗看,更有46.9%的大学生不会看。道德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中所应承担的道义责任的一种意识,一般是依靠个体内心对现行道德观念的认同而产生的自我约束和外在的社会舆论压力来实现,而这两个途径在网络虚拟社区环境下都被大大削弱[1]。

  1.网络色情现象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没有道德强制性的束缚,且监管的薄弱,很容易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调查中,当问及“你曾经浏览过不良的网站吗”时,虽然有65.5%的学生在坚持不浏览色情网站,但仍有4.6%的同学经常浏览。网络中,充满着暴力、色情、赌博的不良讯息,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阶段,因而,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就很难具有稳定性,网络道德人格缺失在所难免[2]。

  2.网络侵权现象

  网络侵权,包含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根据调查,77.8%的大学生都曾经盗取过他人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剽窃他人文章来糊弄作业。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网络这一学习工具被肆意乱用。这些充分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失衡,造假和抄袭行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规范这些不道德的行为。

  当调查问及“你曾经人肉搜索过吗”时,有7.2%同学曾经人肉搜索过他人,普遍填写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访谈中的张同学表示,人肉搜索无伤大雅,只要不四处发布,不影响他人就没有关系,并认为在网络中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本身就很困难。另有5名同学表示无意间就会把他人的隐私泄露出去。这说明网络中对于网民的隐私保护权益规范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对他人的隐私尊重意识非常淡薄。   3.轻蔑他人现象

  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在言行上往往表现出直接、尖锐、刻薄、攻击的倾向。调查中,当问及“你曾在网上恶言攻击过他人吗”时,有2.6%的大学生经常攻击他人。这种习惯一旦沉淀下来,容易出现易暴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攻击性提高,出现了人际交往的困境。

  4.网络中的黑客、互联网诈骗现象

  高校学生受过良好教育,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还是比较健全的,他们能够做到不被利益诱惑,不使用非法手段谋利。但是当问到“你曾经传播过电脑病毒吗”和“你有在网络中用非正当手段谋取他人利益过吗”时,仍有3名同学选择曾经传播过电脑病毒和另外3名同学曾经用一些不正当手段谋取他人利益,调查中的多数大学生对网络犯罪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诚信度低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需要诚信,而网络中的诚信度却令人担忧。调查中,有68.5%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在网上虚报自己的基本信息,怀着一种“绝对自由”的态度在网上进行交流活动,把诚信二字抛之脑后,处于行为和责任分离状态。另有2.1%的大学生曾经在网上散播过虚假信息(包括谣言、假广告等),这反映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观念在虚拟空间中被不断淡化,不讲信用成为“正常”现象,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难题,所以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责任感教育,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散布与传播。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的成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网络自身、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关于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的因素调查中,选择社会环境混乱的人数最多,占79.9%。说明同学们认为是社会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人们在网上普遍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即环境影响人。受市场经济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绝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蔓延,正如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大学生生活在这个时代,难免受到环境中趋利避害思想的影响,人开始变得愈来愈自私自利,自身的品格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故而这种影响长期累积,就会扎根在心里,从而左右了大学生在网上的道德意识。

  2.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网络是一个相对管理宽松,没有束缚的自由空间,许多网民在网络上分享信息,故而导致了网络的第一特殊性:网络文化参差不齐。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迅速,范围广,许多大学生在没有得到筛选的情况下,直接接触到了许多不良的信息,本身的道德观,在网络空间被不断冲击,很容易就会出现网络行为的偏差;网络的第二特殊性:虚拟性。网络和现实的很大不同就是网络是虚拟的空间,大学生认为在这个虚拟世界,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情都是被允许的,他们在网络中长期放纵自己,熟悉自己的“新身份”,从而导致自己的网络道德人格缺少了责任心,并且在回归现实时,会忘记现实与虚拟的差异,导致人格异化。

  3.学校教育的影响

  调查中,大学生中真正了解网络道德规范的只有13.9%,而68.6%的大学生只是大概了解,甚至可以说只是听过一些;还有17.5%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网络道德规范。调查者中有50.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可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公开课与讲座,但是效果不看好。还有10.3%的大学生表示根本不会去听,只有39.2%的学生觉得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证明,学校现在网络道德的教育工作还没有找到一条好的途径来吸引学生。

  4.家庭环境的影响

  选择家庭影响的学生超出了学校影响的选项,达到了38.7%,说明孩子在成长阶段,人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大学时代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有很多年轻学子心理发育却没有同步,他们内心开始对于一些色情信息、婚恋网站充满好奇,自控能力差,迫切想要冲破内心的阻拦,把自己的内心需求在虚拟空间里满足、释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应试教育受到太多抑制,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如果父母不正确应对子女小时候的叛逆,容易与子女疏远。父母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较少地关注心理变化,以及对孩子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导致子女道德人格不健全,独立性下降,最终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只会以错误的方式发泄于网络,迷失自我。

  5.自身约束力的影响

  在调查中,有高达74.2%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约束力对于网络道德人格的影响较大。访谈中,女大学生陈同学说道:“现在大学生主要是自制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对自己的要求太低。”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选择。第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大学生的人生经验不多,交际圈不广,身边的群体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善的人。第二,大学生对自身修养不重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重了自己技能和知识的拓展,往往忽略了对自己修养的提高。大学生说粗话,随意乱扔垃圾等不道德的举止屡见不鲜,生活中养成的性格随便很容易带入到网络情感中。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大学生虽然饱读诗书,但心理问题长期堆积也会引起道德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重塑路径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重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之力才能达成。

  (一)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政府要即时净化网络空间。政府无疑是网络监控的第一人,因此,需要随时关注网络中的风吹草动,并且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会影响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容,就要即时处理,严惩始作俑者。

  政府要完善网络制度。很多时候,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就是因为在被发现后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法制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做了某些不道德行为后却不以为然;制度缺失,才会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毫无责任心地传播不良文化,因此健全网络法规格外重要。   社会舆论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当前,舆论导向已经成为人们默认的“监督人”,它具有一定的外在强制性,是显示的约束力。大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的道德现象,同样需要大众的监督。尤其是网络舆论,比如论坛、社区、门户网站,都可以打出争做网络道德模范的旗帜,形成人人遵守网络规范的氛围,从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良性发展。

  (二)推进学校网络教育和文化建设

  学校要普及网络道德认知教育。正如之前数据所显示的,调查中,当问及“你清楚网络道德规范有哪些吗”时,有13.9%的大学生知道网络道德规范是什么,因此学校应该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网络地位,对网络中的一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有鉴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提升网络道德的荣辱观,遵守现有的网络法纪法规。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启一个网络道德委员会,制订新颖的宣传计划,播放教育小短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在无形中教导学生。同时,委员会还可以定期评选网络道德带头人,树立榜样形象。对于有网络违纪现象的学生,可以采取记录在案,并公布在校网上,取消该同学的评优资格。

  学校应注重培养校园文化的氛围。我们常说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对于学校应该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优良校园精神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成长蜕变起着重大作用,高校应完善图书馆建设,扩充自习室,举办一些校园竞赛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另外体育设施和文艺社团也可以免费或低价开放给学生。

  学校要增加心理干预。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学习、生活、感情上的压力都会引起学生的烦躁心情,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在网络中发泄,痴迷于网络中的暴力情节,沉浸在网络自由自在无话不可说的环境中。长期下去,大学生就会出现孤僻心理,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心理测评机制,对于性格极端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不要回避现实,了解网络不过是一时的宣泄口,不能真正解决烦恼。

  (三)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能够陶冶孩子的情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堂。首先,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是健全人格养成的保障,家庭关系的融洽也能对良好的道德人格塑造提供摇篮。其次,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时刻自我督促修养的提高,用正确的品行在精神上引导孩子道德人格进取,倘若连父母都不喜欢与孩子沟通或污言秽语暴力相向,势必造成孩子孤僻、多疑、浮躁、交际障碍。最后,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学会用合理的沟通方式与子女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避免强制的说教方式、片面疏导和过分溺爱。

  (四)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当前,在对大学生的监管方面很多的还是依靠他律的作用,但只有将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沉淀为内心的道德机制。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依靠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积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标准,使标准与实践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坚强的道德意志力。要不断汲取正确的观念,纠正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出自身的定力,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当拥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力后,生化出强烈的道德情感,逐步完善道德人格,形成自律。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学会释放压力,一方面,大学生在心理无法排解而控制不了自己的许多突然举动时,应当学会调适自己心理的技巧,在感受到无法自控时应及时地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在网络中寻找“解脱”;另一方面,可以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一些活动,多接触现实生活,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多种方式缓解压力,把自己从网络中抽离出来。

  四、小结

  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空间的成瘾一旦形成,网络失范行为便会产生,这种不健康的道德心理就会使其人格异化。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不良人格的异化。同时,社会和家庭也要为培养出具有健全网络道德人格的大学生而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异化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格 道德 大学生 大学 网络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