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基于动静态财务管理指标的财务重述公司识别研究论文

基于动静态财务管理指标的财务重述公司识别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16

基于动静态财务管理指标的财务重述公司识别研究

  一、引言

  随着2007年1月1日重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实施,财务重述这一概念正式在我国确立。财务重述在国内外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定义是指:公司发现并纠正以前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差错,重新表述已经公布的财务报告。财务重述的增多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务重述会导致包括股价下跌、管理层被迫变更、公司招致诉讼以及融资成本上升等诸多危害,探索财务重述的动因并且为监管机构提供相应的建议,对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作用以及提升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财务重述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为财务重述公司的后续经济后果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可以找到影响重述公司的重要因素,建立财务重述和财务管理指标之间的桥梁,进而完善财务重述的相关理论。一方面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制订,进而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资本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有助于警示企业,维护自身信誉,增强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性,从公司角度自行减少财务重述,从而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石。

  二、文献回顾

  从世界范围来看,财务重述现象在规模和数量上愈演愈烈,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现如今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对财务重述问题进行研究,即财务重述公司的产生原因、财务重述引发的经济后果以及财务重述公司的治理结构。

  1.股价波动与财务重述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财务重述现象会引起公司负向的市场反应。Anderson and Yohn(2002),使用盈余反应系数(ERC)去测量财务重述公司的短期市场反应,发现财务重述公司的第一年内ERC会显著下降。而同年,WU发现重述公司的ERC仅在重述后的两个季度内大幅度下降。Wilson(2008)发现重述公司的ERC的下降会持续六个季度左右。

  但是相反,Graham(2008)等人和Chen(2012)等人通过外部融资结构为指标发现,重述公司对外部融资的不利影响,例如成本、期限和外部融资结构,会持续三年。Chen(2013)等人发现,发生重大财务重述的公司ERC将在11个季度左右回归正常水平,而非重大财务重述公司的ERC会在1个季度左右回归正常水平。

  以上对短期市场的研究,出现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无论是ERC的下降和外部融资的改变,都是因为重述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会引起投资者的负面情绪。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股东盈利能力相关目标市盈率、市销率和留存收益率会影响财务重述。

  2.管理层变更与财务重述

  Desai等人选取了1997至1998年间发生财务重述现象的146家公司为样本,经过研究发现60%的财务重述公司在两年之内至少有一个高管被撤换,而配对样本公司只有35%,发生财务重述公司的高管变更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发生财务重述公司。Srinivasan(2005)发现,公司发生重述后的一至两年内会发生重大管理者的人员流动。Hennes等(2008)发现,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公司的CEO人员流动率要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的财务重述公司。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发展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会影响财务重述,因此其有可能成为财务重述公司的识别因素。

  3.财务重述与融资成本

  Callen(2008)认为,财务重述是公司会计处理出现失误或错误,但其背后可能是公司经营或管理上存在问题。因此,投资者一般会降低财务重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而这将会影响到财务重述公司的融资成本。Hribar和Jenkins(2004)通过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财务重述后一个月内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平均上升7%-19%。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权资本成本有所下降,但平均值一直保持在6%-15%。他们还发现由审计师引起的财务重述会导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资本成本。Chen等(2012)发现,由于公司股权融资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敏感,发生严重财务重述的公司,债权融资会远大于股权融资,而资本结构、偿债能力和收现能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资本结构、偿债能力和收现能力等指标会影响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影响财务重述,因此我们假设其会成为财务重述公司的识别因素。

  4.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重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对财务重述的产生原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很深入,并且设计多个角度,同时财务管理指标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并且广泛应用于实物之中。

  但是由于其研究和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了以往研究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前人虽然对财务重述和管理用财务指标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较少,财务管理指标往往反映着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后,其市场价值、股价等各方面的变化,也是其重要的经济后果之一。

  第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对于基于财务管理指标的财务重述公司识别研究这一命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样本与指标选择

  1.样本的选择

  本文通过巨潮资讯网选择了2010年-2013年间发布重述公告的217家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筛选:   (1)剔除在公告日被标记为ST、*ST、S*ST的公司,这类公司由于历史经营原因,处于证监会特别处理期间,其财务特征与其他公司存在差异,而且需要遵循与其他上市公司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

  (2)剔除金融业、保险业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的资本结构、主营业务和报表项目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别,可比性较低,但是三年来整个沪深二市没有金融保险业发布重述公告,因此本文不予以考虑;

  (3)剔除重述公告前后有大规模停牌的公司,其部分市场交易数据缺失;

  (4)剔除其他数据异常或缺失的公司。

  表1 样本的选择过程

  

  得到重述样本后,记录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司代码和行业类型,接下来为每一个重述样本选取了一家非重述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来分析财务重述公司与非重述公司的财务管理指标有何区别。文中配对样本的选择,按以下顺序进行:

  (1)处于同一行业,行业分类标准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业分类指引,选择一级行业相同的公司;

  (2)年末资产规模、偿债能力最接近的公司;

  (3)配对公司需在2010年-2013年内均未发生过财务重述行为。

  经过以上整理,本文共得到188个重述样本,其中2010年43个,2011年55个,2012年44个,2013年46个,加上188个配对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376个。

  2.指标选择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筛选了八大类,总共25个财务管理比率指标,其分别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股东盈利能力、收现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资本结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表2统计指标选择如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公司是否重述作为被解释变量,即虚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公司当年发生财务重述赋值为1,否则为0。而各种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由于本文属于筛选指标,并存在配对样本因此不需要控制变量,需要建立Logit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2.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描述性统计

  

  3.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SPSS20.0进行logit回归,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4逐步回归分析:

  表4 逐步回归分析

  

  五、结论

  通过对2010年到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实证研究,通过静态指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总资产净利率越高、速动比率越高,进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通过动态指标,我们找到了识别财务重述公司的几个重要指标,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和存货周转率在一年之内大幅度下降的企业,容易发生财务重述,同时适当降低财务杠杆有助于降低财务重述,这些指标的识别也为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变化、总资产净利率和速度比率的变化情况也是符合文章预期的,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可以找出三点理由,首先总资产净利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市场有效的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相比于亏损企业管理者调节盈余的动机更小,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其次,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企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相比约成熟和衰退阶段来讲,调节盈余的可能性越小,进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小。最后,企业的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进而使得企业有较低的筹资成本,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好的信誉,不需进行盈余调节,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小。

基于动静态财务管理指标的财务重述公司识别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财务 静态 财务管理 基于 指标 研究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