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论文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25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

  1、社会融合的概念界定

  社会融合作为一个社会政策性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学家的社会排斥研究,最早出现在Durkhein(1951)的自杀现象研究中,他认为较好的社会融合可以防止个人自杀,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且Durkhein的社会融合比较倾向于社会整合,没有较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宏观概念。在现有的文献中,“social cohesion”和“social integation”都表示社会融合,“cohesion”表示“聚合”,一般描述同一个系统之内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较受社会心理学家的偏爱;而“integration”表示“结合”,不仅可以描述系统之内的关系,还可以描述系统之外的某群体逐渐结合到该系统之内的过程,经常被社会学家采用。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社会融合具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或者群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且通过共同分享历史和经验来相互获得对方的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有学者在族群关系研究中将社会融合定义为“族群之间相互适应和相互同化的过程,是移民与当地人相处的关系,最终构筑出一个良性、和谐的社会”;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定是“在城市社会里,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文化、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的消减”;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或社区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社区及群体对个体的接纳,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相互交往、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有学者使用“市民化”的概念,认为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实质上是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即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有学者给出了社会融合更普实的定义:某社会单元中个体或集体行动者的社会联系和互动的范围、强度和质量,该定义赋予社会融合较广泛的适用性。不难看出,学者在社会融合的概念界定上有所差异。因此在研究社会融合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移民个体层面展开研究,而要多维度的分析。

  2、社会融合的测量维度

  Gordon最早对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文化融合、结构融合、婚姻融合、认同性融合、态度接受、行为接受和公共事务融合等7个维度,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7个维度忽略了社会融合在经济、空间上的维度;后来有学者将社会融合分为结构性、社会心理或行为、心理两大维度;也有学者从文化性、交流性、功能性和规范性四个维度来测量社会融合;也有学者从经济整合、文化习得、行为适应、身份认同等4个维度来测度;或从经济、心理、环境和生活等方面。由此可见,社会融合的维度众多,但回顾梳理早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文化融合、经济融合、行为融合和心理融合四大维度。

  对于社会融合的测量研究,国家人口计生委报告是从四个层次进行测量;黄匡时和嘎日达提出应该从 “政策指数 ”、“总体指数” 和“个体指数”三个方面来测量;陆康强则构造出了城市融入综合指数。从以上关于社会融合测量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社会融合需要进行多层次测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但学界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而且这些指标体系还缺乏一定的实践验证。因此,已有的一些指标体系尚需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进行检验,以此来进一步完善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

  3、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

  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西方学者围绕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研讨众说纷纭,但仍缺乏一贯性,整合已有理论研究,大致可以梳理出“同化论(Assimilation)”和“多元论(Pluralism)”这两大理论。美国著名学者Park给出了社会同化的具体定义:“生化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切这种文化的共性足以使国家延续发展”。美国“熔炉论”便是“同化论”的形象表述,“熔炉论”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将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熔化成一个“美国人”,然而该理论后来遭到Kallen的批判,他认为个人与族群的关系取决于先天性的血缘、家族关系,不可改变,美国的民主也应该意味着在美移民的各族群民主,因此,在此基础上,Kallen于1924年提出了“多元文化论”,很快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1971年,“多元文化”被纳入加拿大国策,作为解决国内种族矛盾的理论基础,随后相继被瑞典、澳大利亚等多个西方国家正式采纳。

  国内移民的社会融合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新二元关系说”、“城市适应说”和“融入说”。其中,马西恒的“新二元关系说”认为移民的社会融合需要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三个重要阶段,该理论的研究视角是农民工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关系,是从宏观层次进行的理论分析。田凯和朱力的“城市适应说”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指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的适应,并且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依次递进的关系,即相对好的经济融合可以促使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城市适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会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与城市社区交往,促进农民工观念转变,实际上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杨菊花的“融入说”认为移民在主流社会的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相互依存,并提出了隔离型、多元型、融入型、选择型和融合型等5种社会融合模式。

  4、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回顾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社会融合的概念具有模糊性、多维性,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定义,且各维度的测量指标缺乏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国内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比较薄弱。总之,虽然针对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关于社会融合的概念、维度仍存在争议,这也给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空间。(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述评 融合 社会 研究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