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07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马尔库塞对《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解

  1932年马克思发表了《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当时学术界引起轰动,马尔库塞继马克思死后,发表了长篇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理性与革命》这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阐释了他对马克思《手稿》的深刻理解,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马尔库塞肯定了马克思《手稿》的价值,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发表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个时代的事件,这些手稿使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由来、本来含义以及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讨论置于新的基础之上。”①马尔库塞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对‘人’的理论的讨论上进行的,他通过自己对《手稿》理解和认识,重新理解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治理论的阐释。“必须加以注意和理解的是:通过对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实现的某种非常特殊的、哲学的解释,经济学政治学成了革命理论的经济?D政治的基础。”②

  马尔库塞想要证明《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一种哲学批判,而非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虽然用国民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国民经济学,但是马克思依然保持着哲学态度来阐释。主要表现在对‘劳动’概念的解释中,马克思以劳动的概念为基础,引出了‘私有财产’概念和‘共产主义’概念。在《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阐释几乎都是与外化劳动的定义相对提出来的,这些定义体现了劳动概念本体论的特征,马尔库塞举出三个重要公式:“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了的人的自为的生成,劳动是人的自为的生成”,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对象化的运动,”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马克思对外化概念的批判,要追溯到黑格尔对对象化概念的阐释,关于对象化的认识中,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是很多事围绕着劳动的概念阐述的。马克思阐述的劳动理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都能看到很多黑格尔的痕迹,《手稿》出现就是最好的诠释。马尔库塞对劳动概念推论解释: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运动”,也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它之内,人第一次真正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人,因为人在劳动中这种成为什么和是什么事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就能够按照他所具有的本性来认识和对待自己。③劳动作为人自身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总是与事物发生联系时,才能证明人的存在,人并不能直接的与劳动发生联系,必须借助他物来证明各自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产生对象化关系时候,人自身才能存在。还可以理解为人只有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改造对象性的世界,把人自身本质看做是某种对象性的东西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特征。“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人的这种活动表明了人与无机界、植物、动物等有自己固有的‘类’的特征性存在。只有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劳动的概念,才可以看出人在劳动中证明自身的存在。由此得出,马克思就是这样把‘劳动’概念由经济学领域转变为哲学领域之中的。

  二、马尔库塞对《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解

  在马尔库塞《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发布的同时也确立了卢卡奇式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此,他用卢卡奇物化的概念来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的概念。④他说:“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采取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的形式过程,最早地明确表达了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这一过程称为是‘商品拜物教’。⑤马尔库塞用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他对《手稿》理解的一个巨大发现,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与《手稿》中异化理论和对象化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品拜物教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物质所掩盖,物成为了人与人沟通的语言。形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当成物与物的关系来理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这样人被物化的条件下,人真的没有自由可言了吗?在人失去了自律控制的情况下,人就会顺着这种物与物交换关系来进行着社会关系活动,因此人被‘物’所控制,人也就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卢卡奇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对商品拜物教理解,他指出的“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更确切的说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既发生在客观方面,也发生在主观方面。”⑥综上述,马尔库塞的阐述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在这样人被物化的情况下,与人自身的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人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感,物的存在替代了人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发生交换的关系时,人自身的属性劳动,成为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必要条件。劳动成为了在私有制的操控下,被榨取、占有、剥削的对象,这种操控方式,成为了人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必要方式。马尔库塞指出:“甚至快乐和享受在人自由发展其‘普遍的本质’的条件下也被改变为利己主义的占有和获得的方式。”⑦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全都变的自私自利,他们考虑问题皆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他们的原本的人性被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蒙上了一层面纱,在这层面纱掩饰下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自私的一面,功力的一面。看到的只是自己利益的缺失。始终活在自我存在的世界中,由此产生了很多像个人英雄主义等激进的思想特征,此时,他们的行为始终带有着个人决定他人意志思维方式,缺少群众的观念。在这种意识下,占有者始终想要占有人的感觉意识,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感觉意识只是服从,几乎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在这里,“个人被迫同其他个体孤立起来。”⑧五官感觉的丧失并不能代表人在这个世界自身普遍特征失去,而是这种只树立自我存的意识,才是导致丧失了普遍人的特征的主要根源。人只有从这种自我孤立的存在中摆脱出来,才能看到人真正的自由。通过上述分析,马克思的自由观表现着积极的特征,而资本主义这种剥削、占有的观念,带有一定消极因素。马克的自由观表现了人只有在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中,才能看到了自由的存在。另外,人要看到事物对人的限制的本质是什么,摆脱这种限制才能看到自由的存在。限制体现在对人的感觉和自我劳动能力上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是脱离了自我狭隘世界观的自由。当然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仅仅从感觉和自我劳动能力上考虑,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理解马克的自由观,也离不开两者的研究。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马尔库塞看待《手稿》自由观呢?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马尔库塞有一点理解的非常深刻,就是人通过生产劳动满足人们的自身需求,这点是所有存在着的人的共同特征。而马克思区别马尔库塞的观点,是人的发展不能单一的考虑一个方面,要全面发展,从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并且凭借着人的感觉器官对各个方面的看法和理解,以这种条件为前提,结合起来,理解人的发展方式,进而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解为,劳动不能成为人所固有的属性,恰恰是与人相对的存在关系。所以人的劳动不能让人全面发展。人也就看不到自由。马尔库塞看到了这一点,并与启蒙的思想结合起来,那么他是怎么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呢?

  三、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启蒙思想的融合。

  1932年马克思《手稿》发表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马克库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尔库塞正是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用异化理论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分析和梳理其产生的根源,进而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⑨马尔库塞接受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自然文明和工业进行了批判,试图通过这种批判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国家中人的异化存在方式,来激发人们在异化生存状态下,人的超越自我精神和革命性的向度。进而达到人类真正的解放。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⑩在霍克海默、阿多诺看来,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就是唤醒人类通过独立地运用理性判断能力,克服自然的不完善、不成熟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他们把西方文明理性传统的“启蒙”内涵扩展为人类一般的进步思想,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且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根本目标是使人类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B11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批判以自身的理性为前提条件,他们相信理性,也就是相信在嘈杂的事物变化背后,隐匿着一种不变的普遍性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点马尔库塞在对《手稿》异化思想的理解中,认为马克思用理性分析,得出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相信这种理性中蕴含着规律性。因此,马尔库塞以马克思异化思想中这样的规律性,这个规律就是,他始终是站在马克思异化劳动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立场看待问题。把问题始终与人自身的理性产生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意志,因此,客观上看问题有些不足。“人为了生存斗争需要控制自然,但是人控制自然的劳动却使人的内心在心理过程,人多感觉受到了控制,于是人失去了自由”B12。从上述可知,马尔库塞在对人与自然概念的理解中,依然延续着自己通过理性产生的感觉的方式来理解问题。“他认为,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人的感知能力发生了变化,人有了新的看听和感觉的能力。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人的这种能力异化了。为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个人所有制,这是一种非异化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客观世界的“美学”构造。B13在马尔库塞眼中,自由就是心理的感觉,感觉受到束缚,就是对自由的束缚。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在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理解总是按照人道主义的方式来进行阐释,进而为他所谓的人类自由解放思想进行辩护,也就是再为靠人的感觉解放思想来辩护。

  关于感觉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而未能更深人和更系统地从感觉对象即客体本身、从主体产生感觉的过程及其特点等方面去分析,B14由此,可以得出人处在这种条件中,很难认识人自身产生感觉的局限性,更难于理解认识感觉的可靠性。

  四、关于马尔库塞《手稿》认识的评析

  (一)马尔库塞与马克思达成的共识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两人都是对人的存在问题和人的本质发生二重分裂的角度展开社会批判的,他们共同指向人的物化、人的片面化问题,并且展开了片面性的论述。总的分析,不管是异化劳动,还是处在生活中的人,人的身体和人的思想上都脱离了主体,不在是自由自觉真实人的存在状况,而是,肉体和精神被他人占有,被他人控制的状况的抽象存在,另一个共同点从研究方法上,马克思和马尔库塞都采取了一种追根溯源的方法,也就是说,都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问题,都是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探究现实中出现的异化问题。

  马尔库塞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马尔库塞的视域下人本主义用于了生产领域的论述中,而且还发展到了文化领域的范畴中,甚至延伸到生活领域。另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性质上来看,他们都带有一种否定的态度看待生产、文化、生活。此外,他们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状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展开批判和反思的。两人思想的追求目标都是围绕着人的自由解放展开论述的,即鼓励人们从当下的被剥削、被束缚、被压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同时二者对社会理想均是致力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使人从当下受压制、束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无论是马尔库塞批判物化问题,还是马克思批判异化问题,二者反应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人创造物质的存在与人的精神存在相背离。

  (二)主观与客观认识的分裂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思想上的分裂可以追溯到分工问题上来,关于分工问题马克思对经济上和历史发展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当下来看,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不是很成熟。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探索中,指出了私有制才是导致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B15马克思曾尝试去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然而却陷入了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循环论证的迷雾中。指出了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是,马克思在《收稿》中也同样指出“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整个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正是在这样的研究中,他发现到了分工的本质,认为分工是“作为类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异化了的和外化了的形式”。B16随着马克思对分工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终于发现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是分工问题的造成的。1845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这一点。马克思认为正是分工问题导致了人的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进而导致劳动产品与人相对立。人在社会的分工条件下,变得不在自由,失去了自我存在感,而被他人支配,被他人控制的存在,于是分工潜在的对人产生强制性,人不知觉,分工把人的活动限制在某尺度中,把本应该全面性发展人本身,割裂开来。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被切割了一样,四不像。使人的物质、精神、社会、生活、文明、快乐等各个方面,被分割,并由他人占有和支配,因此,在分工条件下,人自身的存在不在完整,以至于人的思想被束缚,自由感也就消失了。   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思想确实是继承了马克思《手稿》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并对这种人本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体现着人本主义精神如:《爱欲与文明》、《审美之维理》、《理性与革命》等著作。但是,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以此为根基,对启蒙中理性的分析,来看待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并开始采取激进的批判,马克思《手稿》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马尔库塞以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精神来审视启蒙中的理性精神。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评述始终保持着一种消极的心态,他认为,启蒙把人们从愚昧中解救出来,但是在工具理性中,他没有看到人们宁可牺牲精神为代价来换取物质上的利益,因此,人失去了自身对价值观的追求,以至于人的自由建立在了他人对自身占有、剥削的基础上。启蒙的在启蒙也没有把马尔库塞从《手稿》的人本主义拉回来,反而陷入悲观主义的漩涡中,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发展确并没有占自身的主导地位,马克思没有从人的感性中出发,客观的看待分工的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多个方面的研究,最终成就了流传后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把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到了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范畴中。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注解:

  ①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尔库塞,载《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版93页

  ② 同上

  ③ 《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陈学明,张双利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④ 《为个性自由而奋斗》作者王晓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版,235页

  ⑤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254页。

  ⑥ 《历史与阶级意识》作者卢卡奇,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年版

  ⑦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253页。

  ⑧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254页。

  ⑨ 《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李林,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年版

  ⑩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B11 《启蒙的逻辑与现代性的秘密》陈学明,胡绪明,学海,2007年9月

  B12 《为个性自由而斗争》王晓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版

  B13 Herbert Marcuse,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Cambridge Uniwersiy Press,2001,p.129

  B14 《试论感觉的局限性和可靠性》陈金清,江汉论坛,1989年6月

  B1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3 版,第 54 页。

  B16 《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启示》肖伟,苏州大学,2010年4月发表

马尔库塞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尔 库塞 视域 手稿 经济学 哲学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