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与“五项策略”论文

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与“五项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08

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与“五项策略”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后,高校后勤服务开始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适应高校办学需要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后勤党建工作频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困难。本文仅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四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加强党建工作的五项策略。

  一、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后勤的非编制人员占后勤总人员的80% 左右,且大部分人员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进城民工,仅少部分(占5%左右)为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的人数、质量、结构亟待优化。[1]我校后勤集团非事业编制职工占后勤职工总数的86.5%,党员队伍中事业编制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1.3%,占职工总数的29.4%,而非事业编制党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9%。逐渐形成了党员身份的多元化、数量的两极化、结构的失衡化、队伍的失稳化。凸显职工队伍凝聚力不强、忠诚度不高、专业性不强、稳定度不够,与实现三服两育的后勤服务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职工队伍身份急剧两极化,使我们所面临的四化问题愈加严峻、迫切,亟需解决。

  (一)党员身份的多元化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职工队伍的身份构成呈现两极化。其中少部分是事业编制职工,大部分是非事业编制职工。一方面,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和“只退不进”的政策,原有事业编制职工陆续退休,人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事业发展需要,非事业编制职工则越来越多,两极化态势日趋明显。职工队伍身份构成的两极化,形成党员身份的多元化。从身份上看既有事业编制的党员,又有新进非事业编制的党员,还有从非事业编制职工中培养、发展的党员。应该说,党员身份多元化是好事,有利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形成中坚力量,有利于形成凝聚力,这恰恰是党建工作的目标之一。但问题是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专业上既不均衡又不合理。

  (二)党员数量的两极化

  职工队伍身份的两极化,还直接导致党员数量的两极化。一方面,事业编制职工数量虽少但党员所占比例确很高,高达29.4%(远高于全国党员比例6%左右);另一方面,非事业编制职工数量虽多,但党员所占比例确极低,低至2.9%,两者竟为10倍,反差甚大!这一少一多、一高一低,形成了党员数量的两极化,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削弱了党员的骨干力量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三)党员结构的失衡化

  从后勤管理队伍结构看,均由事业编制职工组成,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队伍两极化的加剧,将使管理队伍特别是核心团队的年龄结构日益老化,专业结构逐渐断层,能力结构渐失生机和活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实质是造成了党员结构的失衡化。

  (四)党员队伍的失稳化

  高校后勤改革30年来,大部分事业编制职工逐渐抵近退休年龄,陆续退休,党员数量快速减少,而另一方面非事业编制职工相应增加且流动性很大,二者叠加,造成党员数量急遽减少且极不稳定,形成党员队伍的失稳化。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二、党建工作的策略

  针对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我们探讨党建工作的五项策略:即以人为本是关键,营造环境是基础,制定政策是保障,构建队伍是要务,三服两务是目标。

  (一)策略之一:以人为本是关键

  以人为本是解决党建工作四化问题的关键。推敲四化问题可知,其一,四化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党员身份的多元化,不利的是党员数量的两极化、党员结构的失衡化、党员队伍的失稳化。其二,四化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是职工队伍、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职工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逻辑关系是先有人,先有高校的后勤职工,然后才能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愿望,尊重人的权利,关注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事实上,职工队伍身份的两极化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除非高校后勤实现企业化、社会化,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尚需一个过程。那么,解决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四化问题就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了。高校后勤党员队伍如何建设?管理队伍如何建设?首先是职工队伍建设问题,由于事业编制职工只退不进,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只能集中在非事业编制职工的选人、育人和用人上,并由此吸纳新党员,构建后勤管理队伍,实现党员数量合理、结构均衡、队伍稳定。

  (1)选人。分层、分批、适时、适当地补充非事业编制职工。一要按计划分层吸收,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分别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二要分批吸收。按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分批次吸收,有利于招聘工作实施。三要适时、适当吸收。后勤职工流动性较大,稳定性差,须适时补充。在招聘新职工时,着重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平、服务技能、专业能力、工作态度,更要注意他们的政治素养、思想品质。并做到两个优先录用,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党员。优先录用政治素养高、思想品质好、有培养前途人员。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的三个优化,优化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只有解决后勤职工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才能解决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

  (2)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分级培训,分类培养。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服两育的工作宗旨。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技能的培养。用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形成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忠诚感、责任感,事业感,激发内在动力和潜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依托高校文化,形成文明健康、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后勤风气。特别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指导思想、性质、纲领、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注重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发展党员,增添新鲜血液,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政治素质高、积极进步、作风过硬、有能力、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职工,通过压担子、搭梯子,重锻炼、强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待具备条件吸收入党。特别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启用他们,充实管理队伍,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实上,非事业编制员工与事业编制职工相比,只是人事管理方面有所不同,党员标准和党章赋予的权利义务是完全相同的。任何身份的同志都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何党组织都应该将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吸纳进党组织,任何党员都应该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高校后勤党组织应该把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党员和新发展的党员纳入统一的党员教育管理之中,并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用人。其一,尊人识人,用养并举,一视同仁,举贤助能。作为党组织的领导者、后勤事业的管理者要有一双慧眼,公而忘私,尊人识人。还要熟谙“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用养并举。面对后勤职工的两极化,更要“一视而同仁,笃进而举远”,举贤才而尽能,助能人而成功。其二,德才兼备,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对德才兼备者把握时机,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用其所才,尽其所才。建立晋升机制,能者进,庸者退。其三,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职能相宜。抓主流,看本质,重能力,把具有相应能力与知识的骨干放在适合的岗位,激发热情、提升活力,增强责任感、归属感、忠诚感、稳定度。只有尊人识人,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深知小才通技,中才通策,大才通略,超才通道的用人之道,方能有效破解四化问题。

  (二)策略之二:营造环境是基础

  营造环境是破解四化问题的基础。构建具有特色的后勤文化,创造整洁、优美、文化的工作环境;宽松、愉快、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理、科学、完善、人性化的制度环境;人尽其才、实现自我,体现价值,快速成长的事业环境;按劳取酬,论功行赏,公平合理的待遇环境,以文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1)文化留人。文化留人是关键。依托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后勤文化,以文化留人。后勤文化作为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高校后勤职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守、带有高校后勤特色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凝聚、约束、激励和调适等功能。[2]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与后勤文化建设应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爱校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全方位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职工的自主精神、创造力,产生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动力。构建平安后勤、诚信后勤、文化后勤、魅力后勤,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后勤文化,以文化留人。

  (2)感情留人。感情留人是纽带。营造以诚相待,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充分信任,充满正能量的高校后勤环境,形成宽松、愉快、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以感情留人。感情留人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党组织为核心,以事业发展为纽带,以平等尊重为基础,以信任关心作保障,增强职工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忠诚度。

  (3)事业留人。事业留人是根本。营造人尽其才、实现自我,体现价值,快速成长的事业环境,以事业留人。以事业留人就是要转变用工观念和用工方式,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职工一视同仁,将职工的劳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后勤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职工的学习和职业技术培训、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获得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等等。从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发展空间和实现职业规划,保证他们对后勤的管理、改革、服务、规划等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人尽其才,快速成长。形成人人要发展、人人谋发展、人人求发展的良好氛围。以事业留人不仅能留住优秀分子,还能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后勤文化的培育,激发职工成就感,提升忠诚度,增强稳定度,更能提高党员质量,破解四化问题。

  (4)待遇留人。待遇留人是实现文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物质基础。待遇留人就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制定合法、合理的薪酬体系,为后勤职工提供合理的薪金报酬、福利待遇。待遇决定职工的敬业程度,更能体现竞争力。薪酬体系既要体现公平、合理,又要结合职工需求和岗位特点,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更要有相应的激励、晋升机制。待遇留人对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稳定度至关重要,也是解决四化问题的关键。

  (三)策略之三:制定政策是保障

  制定政策是破解四化问题的保障。制定选人、育人、用人标准、方法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制定职工薪酬标准、奖励机制、福利待遇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的相关政策形成完善的高校后勤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是构建高校后勤文化、发展经济、成就事业的基础和必要保证。还要体现公平,保护职工权益,促进高校后勤和谐发展,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凝聚力,形成稳定机制、促进机制,实现三服两育的目标。

  (四)策略之四:构建队伍是要务

  构建管理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等三支队伍是解决四化问题的重中之重。高校后勤党组织不但要建好队伍,更要管好干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学校的规定和决定,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和协调作用,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好服务和经营活动,以实现三服两育的为工作宗旨。

  首先,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肯奉献的管理队伍特别是核心团队。做到政治上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胸怀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作风上过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上勤恳敬业、恪尽职守,具有务实的态度和精神、过硬的能力和水平;学习上刻苦自觉、持之以恒,具有创新意识和觉悟、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牢固树立真抓实干、创先争优、艰苦奋斗、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五种作风。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真贯彻执行。

  其次,建好党员队伍。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严格按照党章规定,正确理解和掌握发展党员的标准,抓好党组织建设,保证党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发扬新时期的党员精神:能团结、能自律、能正气、能表率,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最后,做好职工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的主要资源。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有管理的高水平和高效益。故构建职工队伍,促进职工队伍成长,方是后勤之本,持续发展之基。不断增强职工的八种意识:法制意识、团队意识、执行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荣辱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努力提升职工的八种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工作履职能力、善于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超越能力、克难攻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职工队伍,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更好、更快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推进高校后勤在社会化进程中快速、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五)策略之五:三服两育是目标

  高校后勤服务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决定其服务和育人的双重性。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以三服两育为高校后勤工作宗旨。后勤工作还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其目的就是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建一流的服务保障体系,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工作,实现三服两育的高校后勤工作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努力。

  三、结语

  本文仅就高校后勤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四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破解四化问题的五项策略。目的是实现三服两育的高校后勤工作宗旨,创办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

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四化”问题与“五项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四化 党建工作 党建 后勤 策略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