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论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10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容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等具体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但谨慎性原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偏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还将计提范围由原来的两项增加为八项。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即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时,按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2)坏账损失准备。《制度》扩大了计提坏账准备范围,即除应收账款外,其他应收款也列入了计提的范围;在计提比例(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0.3%~0.5%)和计提方法(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上,由企业自行确定,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选择的空间,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

  (3)存货跌价准备。《制度》规定,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按照减去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4)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项目按照减去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

  (5)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应当根据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在建工程项目按减去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后的余额反映。

  (6)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熟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委托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并入短期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项目。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

  《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待处理财产损益要当年处理完毕

  《制度》规定了存货、固定资产应当定期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盘点结果如果与账面记录不符,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及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这样,企业对长期积压贬值、变现能力差,账面成本高于市价的存货和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可确保这两项资产的变现能力。

  6.债务重组――只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确认收益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不确认收益;债权人应确认为当期损失,即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7.非货币性交易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除补价部分外,均不确认收益。

  8.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目对收入分别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2)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3)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9.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10.投资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价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三、谨慎性原则必须不断进行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会计在实务处理中应坚持保守主义观点。2007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重新修订了谨慎性原则,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或少计负债或费用”。

  1.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涉及各方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制定若干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完善会计规范与政策

  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主观操作,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应进行规范。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试点分析,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对某些模糊概念应明确职业判断标准,可以行业各项准备计提比例作为参考。必要时,通过增加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完善披露标准、依据和理由。

  3.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适当增加现金营运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考查评价,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利润”指标的片面认识。对企业因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而导致的暂时亏损,应有正确认识与引导。从长远来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将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是谨慎性原则正确运用的重要条件。谨慎性原则相关的会计处理中有多处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应加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诚信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人员决策服务能力。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极端”的谨慎性原则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地揭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所以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谨慎 原则 会计 工作
最新会计研究论文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探索高职建筑会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反倾销视角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与完善
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应用研究
从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看企业会计诚信问题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思考
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
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索
浅析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热门会计研究论文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争议——会计职业道德面临
浅论所得税会计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网络会计的探讨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