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的“五个结合”论文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的“五个结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3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的“五个结合”

  一、深入理解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内涵。教育的本原是培育健康完整的人,健康完整的人包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及从对自己、对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秉持和信念坚守。在任何情况下,把教育对象培育为健康完整的人都是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立德树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其发展方向。因此,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内涵的准确全面把握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

  二、厘清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时期,“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着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懂责任”,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倡导在一己私利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能在关键时刻有取舍,有担当。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部分大学生在青春的大好年华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能珍惜学习的宝贵机会,遇到事情推诿、逃脱、退避责任,这是高校思想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整个“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基就没有筑牢。

  二是“贵诚信”,应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荀子?不苟》中谈到“养心莫善于诚”;《论语?为政》中孔子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述。可见,我国古代就在教育中非常重视诚信的培养,认为诚信是立国之道、做人之本、修德之基。即使在现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诚信也已经成为一个人最有含金量的道德操守,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对外开放和市场规则的导向下,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功利动机的驱动下,频发旷课逃课、抄袭剽窃的行为;在求职择业方面夸大其词,伪造荣誉。丢失诚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会落空。

  三是“重传统”,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在青年时代就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少数大学生在当前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要么崇拜西方的物质文化,相互攀比,要么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副“国事、天下事与我何干”的态度。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四是“知敬畏”,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对生命无敬畏和尊重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动辄轻身自残。还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乏产生暴力行为和酿成人生悲剧的案例。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合理的人生观,对人生价值进行准确定位,这是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三、把握“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五个结合”

  1.教育目标导向与合理方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辅助于目标,也关乎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所以选择合理的方法是取得有效成果的直接途径。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教育一直是重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及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呈现出简单化趋势。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只满足于给学生开设了多少门思政课程,重显性、轻隐性,认为只要安排相应课程,学生便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进一步外显为道德行为。二是实施的途径单一化和机械化,满足于开开会、上上课;课堂教学表现为抽象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能动作用;重形式轻实效、重理性轻感性。三是部分高校的德育管理机制比较僵化,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要求轻需要、重经验轻规律的现象。四是高校的德育评价主要是由政治课教师进行,其它部门和学生家长基本上不参与评价,学生自己是被评价的对象,无权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片面,评价内容模糊,评价语言老套,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和把握,评价重主观轻客观、重结果轻过程。基于这些不合理因素,加上德育的创新意识差,质量观念不浓,这样就很难契合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教育目标导向与合理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教师的师德示范与学生的主体学习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本身的师德示范是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师爱是师德之魂,师风为师德之范。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爱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师德的最基本体现。教师是教育中的旗帜,也是路标,“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便是对师德示范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关键作用的充分说明。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学生在很多年以后仍然记得当年自己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改变了学生的一生。   处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对周遭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有一定自我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道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实践中去,从而得到道德升华。只有确实想办法、动脑筋,既要不断创新,又要及时总结经验,才能对处理现实问题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3.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包容与核心价值的循循善诱相结合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大方针。现时期大学生处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中,放任学生于其中迷失不行,一味防止堵塞也不行。善于包容,用开放心态对待各种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思潮,正视而不回避,帮助学生在诸多思想中通过衡量与对比而自觉选择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是必由之路。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等同于放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教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它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多么复杂、文化多么丰富,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那就是核心价值。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烘托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和统领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多样性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会,不回避、巧利用、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4.教学的主导功能突出与各种优势资源整合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在整个“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同时,现代教育是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以及全过程育人的系统工程,单方面再好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辅之以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所谓全员育人,从广义上说,高校里所有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上至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下至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包括宿管员、门卫、保安,都在通过不同的工作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的示范和影响。

  一是需要全方位育人。大学校园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气”。提升教学楼、图书馆、自习室、电脑机房、实习实践车间、学生宿舍以及绿化带、花园等设备设施中的精神文化与内涵,渲染和传播学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和谐大环境,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媒介和渠道,体现“立德树人”中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

  二是需要全程育人。从新生入校到毕业推荐,从教学过程到实习实践过程,制订较好的制度,保证公正、合理、有序的教育环境,从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到教室、宿舍,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都能显现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文化气息,实现“立德树人”中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达到全程育人的良好效果。

  5.理论上的认知听懂与实践中的领悟升华相结合

  “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的各个实践环节相结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观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渊源在实践,归宿也在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也能最有效地将理论教育中学生将懂将疑、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德观念得到升华和稳固。学生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了解劳动、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并在实践过程中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发奋图强,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在实践中还能学会奉献与付出,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学会团结与合作,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的“五个结合”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实 立德 树人 理论课 思想政治 理论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