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论文

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0-24

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张永民(1972-),男,安徽宿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鲁伟(1963-),男,辽宁昌图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周斌(1982-),男,江苏镇江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编号:2015SJD553),主持人:张永民;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对接式教育’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14FYHYB15),主持人:张永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编号:PPZY2015C238),主持人:蒋庆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32-04

  2015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提升到新常态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地位。践行这一基本国策,需要全社会的整体行动,尤其需要高校的大力推进,在“双创”的大潮中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其中高职院校扮演着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和主阵地角色。这是因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教育属性,既有顶天型、领军式的技术革命,也有立地型、应用式的技术改良和更新,可以为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1]。“双创”命题不只是一个新概念的产生,而是整个社会思维模式的嬗变,折射到高等教育领域则带来教育范式转型的诉求。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再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正需要引发一场由“双创”命题推动的教育范式深刻转型,高职院校由于特殊的坐标定位首当其冲,尤其需要在思维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转变。

  一、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范式转型

  (一)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尽管学界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在科学研究上的“流行”抑或“失控”还在争论不休,但范式、范式转换等概念移植到教育领域却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研究趋向。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理论体系、研究规则或模式模板,它规范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而新旧范式的交替则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我们可以把教育范式看成一种对教育的功能定位、价值判断和目标认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共性、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内涵自然也在题中之意。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于它的看法基本趋于一致,就是指那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形态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和以往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提出的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新范式、新理念的诞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增减教育内容和革新教育方法,更需要在教育功能上重新定位,在教育价值上进行重新评估,体现着一种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价值诉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程的今天,“基于模式层面的改革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当历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有可能‘涌现’之时,基于范式层面的改革诉求业已摆上议事日程。”[2]结合各种看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指在特定的时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公认的学习范式、课程范式、教学范式、评价范式和培养范式等的总称,内容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代的呼声,具有特定的社会学属性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既解决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视野和操作问题,也匡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误区。

  (二)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转型

  库恩认为,范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开放性、传承性,因此在范式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定随着社会“新常态”的确立而进行转型。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转换或转型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结构、价值导向和方式方法进行全面调整的一种革命过程,从范式转换的视角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问题,无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重构。通过对教育范式的反思、批判、借鉴和重构,分析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提升新理念,对于贯彻国家“双创”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从“自发自流”走向“自觉自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把“教育范式”和“教育模式”混同。范式转换实质上是一次教育革新,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需要极大的创新勇气,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跳跃,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滥用或误读。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内涵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为丰富,一个创新创业教育范式里面可能蕴含多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能从属于一个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二者是方法论与工具的关系,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新范式往往昭示着新模式的诞生,作为改革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在高校实践中的贯彻实施必将带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变,但后者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前者的剧变。

  二、转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时代要求

  教育范式转型往往表明新范式发展进程中对旧范式的一种对立、依赖或超越关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转型和“互联网+”等外在挑战不断加剧形势下,基于传统自闭性、说教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问题不断凸显,庸俗化、教条化、浮躁化的教育实践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激化,内部变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转型成为高校和学术界日益聚焦的时代主题。虽然大多数研究把教育模式和教育范式混淆,但是从“知识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接受”到“发展”、从“文本”到“人本”等创新理念的提出,还是拓宽了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路空间。顺应时代召唤,在“培养同质化的技能型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人才培养范式总揽下,高职院校亟需在思维理念、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全局性革命性的转变。   (一)教学范式:由呆板式的文本教育范式向个性化的人本教育范式转型

  文本教育范式是中国教育的痼疾和隐痛,更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格格不入。它单纯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对于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专业特点和素质提升则关注不够。而人本教育范式则体现了教育深化的的共同心声,它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文本教育范式和人本教育范式是异质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因为后者的出现而否定前者,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化和工具化,后者是对前者的借鉴和超越。这一根本性范式转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范式转变来实现:如由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活动引领为中心,构建以任务分配、问题探究、情景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度、开放度和新颖度;由封闭课堂教学转化为开放课堂教学,从提供标准化教材向个性化案例式教学转变,通过实施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以实现学生在学习心理、教学内容、创新创业空间和教学结果的全面开放;由单纯的校内创业模拟、创新训练和创意空间转变成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探索线上加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提高创新创业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创业潜能。

  (二)课程范式:由同质性的通识课程范式向实操性的专业融通式课程范式转型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需要根据高校教育目标与区域经济转型需求而进行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综合的体系,它的构建要体现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三种认识:一种认为创业创新相关课程是政策性教育文件,仅仅为了应付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只需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就业指导课中,不需要有单独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二种认识是将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虽然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但忽视与职业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第三种认识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看做精英教育,强调对少数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的学生提供作坊式的培训指导,仅需要SYB或GYB等培训或创业人士讲座,而忽视创业创新教育的广泛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搭建教育平台,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该由教师转向学生,从教师的教转向教师的导,从知识掌握转向技能发展;体现在课程标准定位上应该从通识课程转向校本课程,从必修课程转向选修必修结合课程,从理论课程转向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由以专业课程为主、创业课程为辅,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教学分离的范式,转换为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去,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于一体化的课程范式。

  (三)评价范式:由片面性的一元化评价范式向全方位的多元化评价范式转型

  在旧的教育范式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呈现为一种孤立的、终结性“面向结果”的一元化评价。它对创新成果较多地利用粗放式的评价指标和制度,尤其强调评价形式而忽视创新内容,重视创新创造结果而忽视整个过程,存在一种功利化的浮躁现象,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成为制约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提升的因素。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必须改变这种一元化的倾向,实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不断地与时俱进。多元化评价范式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多元评价模式,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等等[3]。这种评价范式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创造能力,实施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教育资源,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的流弊。

  三、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题中之义

  (一)对接式教育

  “对接”一词多用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管理学领域,近年来才被被移植到高教和职教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和关联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提出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能够体现这种“对接式”教育理念。尽管“对接”一词常见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领域,但对于职业教育延伸概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是适用的。近年来,各类期刊上出现很多与教育“对接”相关的文章,但大多只是关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一些教育模式探讨,而对什么是“对接式教育”则尚未做深入研究和阐述。在笔者看来,“对接式”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遵循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形势相合拢,在此背景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载体措施,使教育主客体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性、导向性和功利性,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主要内容是要对接学生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和对接行业(企业)文化。”[4]

  (二)如何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接”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高职生学习特点对接。“对接式教育”的内核与指向就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贯彻这个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学习特点和素质状况进行对症下药,分类教学,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唤起高职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达到教育目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相对普通本科生,高职生既有动手能力强、创业兴趣高等优点,又有强烈的专业自卑感、信心不足等问题。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有“高大上全”的尴尬,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必须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他们服务领域和发展领域,设计出特色鲜明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和教学评价体系,并且在创业政策导向、实践环节和基地建设方面都要体现高职院校特点。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不同院校特色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导向及教育效果。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以及高职院校等并存,类型、层次的多样性格局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优势、定位和文化特色,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双创”导向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坐标如何定位,既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总体布局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导向及教育效果,关系到“教什么”“怎么教”的原则方向,关系到高职院校在“双创”时代潮流中的地位功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着定位不清和认识上的误区。确立它的科学定位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转换的前提依据。由于专业性、技能性的属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类型院校、机构相比,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在创业层次定位上存在草根创业、技能创业、精英创业三种类型,无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属于中间层次;在教育类型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可以并列三驾马车;在目标定位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上有着截然的不同之处。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要与行(企)业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对接。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有其特定的行业定位和办学定位,其校园文化已深深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并渗透在本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实现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既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当前中国正进行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经济社会转型,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较好的资源和优质的保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天地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满足区域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及时跟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根据本院校的办学条件及时有效地调整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贴合高职生特点、院校特色和所在区域经济特征,才能提高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和长效机制。

  库恩说过,范式“必须是开放性的,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5]任何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诞生并不等于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任何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一劳永逸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的希冀,只不过是对教育范式转型的一种苛求或误读。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完成从“培养同质化的技能型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从教育主体的“被动教育”到教育主体的“主动接受”,从“文本教育范式”到“人本教育范式”等范式转型,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特点、院校特色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才会不断与时俱进,发挥它对国家“双创”战略的应有贡献。

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范式 高职 院校 模式 创业 研究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