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学课程的实践及思考论文

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学课程的实践及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09

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学课程的实践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28-02

  一、新常态下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与发展,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人才要掌握更广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中心,不但要注重学生业务素质及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人文素质、科学素养、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科普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加以重视和普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学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是增长学生科学素养、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弱项”

  虽然旅游类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但是新制定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也明确提到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职生在文化结构及科学素养方面需要大补特补,在中小学阶段,进入职校的大部分学生在这些学科领域兴趣不高、基础薄弱。根据2015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尤其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而且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女性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以女生居多的中职旅游类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以我校为例,农村户口的学生要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女生总人数大约是男生总人数的3倍。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整体状况,从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总人数远比男生总人数多;从生源角度来看,农村户口的学生远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因此,中职旅游类学校的科普工作其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实用主义倾向,旅游类专业由于学科性质虽然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但却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时数较少,而且处在从属地位,有些专业甚至完全没有开设科学类课程,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较为不利。

  三、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建设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整体的思路和规划,特别是要用当前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来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而不仅仅是走传统课程建设的“老路”。笔者根据多年在旅游类学校从事科学教育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1.坚持STS教育融合模式的原则

  现代科学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而是融科学与技术为一体的科技教育。中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往往更注重实践知识,传统的学科“拼凑”模式仍然是学科知识教育的“变种”,因此,是不能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而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当代国际科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并且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和揭示科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STS教育突出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非常符合当前旅游类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背景。

  2.坚持综合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以前的学科教育不利于学生对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割裂了其间的联系。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相互交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科学教育综合化是大势所趋。在教材的内容上,必须是综合化的,但不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大杂烩”,也不是知识的“碎片化”,而是要以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为中心来编排内容,这样可以在社会背景中来引入教学的焦点,同时也符合当代国际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出的科学教育情境化的方向、符合建构主义的原理。问题的选择要具有职业性与系统性,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这样可以对接学生的职业场景。

  3.坚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主要是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呈分离的形式,同时也缺少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传统的课程建设中,仅仅是抱着利用某一门课程的讲授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各课程建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门“核心”课程,而是要进行课程群的建设。建设有梯度、有层次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理解中职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设定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课时的状况,仔细研讨,反复推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及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从而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方向。   4.坚持课内、课外相协调的原则

  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趋势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且也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的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在STS教育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方式上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这十分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中职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有许多也是在室外或实操室展开,科学课的目的也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让学生在鲜活的真实世界里获得认知与体验,这就要求课程群里面要设置适量的课外活动课程,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协调。特别是要坚持开展一些常规的科普活动,例如每一年的科技活动周及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的科普活动。同时还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科普活动,形成一个系列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对专业课教学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编写一本适合中职旅游类专业的科学教材难度不小,市面上也没有相应的参考范本,笔者根据自身在旅游类学校多年的科学课任教经验,编写了一本相应的教材,为中职科普的科学教学提供一点素材,其中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研讨解决,下面仅举例三个:

  1.课程体系的确立问题。一门课程不能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认知与技能的载体。而本教材也是属于“综合理科”的范畴,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共安全等学科。如何在众多学科内容之中确定教材的编写体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大杂烩”,其间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把握,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把握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如何以问题意识,穿针引线,把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仍需探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前不少学校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趋势,课时有限,课程的内容的量,应如何把握,值得探讨。

  3.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当前知识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图文并茂是教材采取的基本方式,同样对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的知识面的要求要广博,其次是面对理科基础更为薄弱的文科类中职生,如何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具体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好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

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学课程的实践及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职 实践 课程 科学 旅游 专业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