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就地理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承载的功能

  从地理学科承载的功能看,其不仅仅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还承担起对学生相应的育人功能:学校地理教育应担当起对学生进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功能,地理学科还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功能。

  2.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求

  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一定社会的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党对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地理教育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界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1]。” 刘云山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3]。

  从以上表述可看出,我党在新时期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民进行教育作为当前大政方针之一,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地理教育也必须遵循、遵守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和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部分教师认识的误区

  少部分地理教师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学科的事情,是政治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许多地理教师想响应党的号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但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何情境下渗透火候最好,效果最佳。大部分教师往往在课堂开头或者结尾采用贴标签、口号式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叙述一遍,转达给学生,认为这样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显得生硬。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吃透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知之愈深,行之愈笃”。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源远流长的江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也是如此。教师如果自己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识肤浅,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涵及它们之间联系,在地理教学中就会照本宣科,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达不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只有自己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通晓其实质,领会其精神内涵,认识其实施意义,灌满自己的“水桶”,在地理教育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得心应手,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的一部分,是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思想,是最关键的内核,被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12个词,24个字。对此内容教师不但需从微观层面把握每个词语本身蕴含的深刻意义,还应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掌控。主要从以下层面进行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表述,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表述,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规范要求,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每个层面的内部有各自的逻辑,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深刻内在的联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它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美好社会的建成离不开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找准教材内容的融合点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广博,内容众多,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跨自然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这些诸多内容中,并非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专题都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理授课内容的共同点、融合点,适时渗透。

  分析中学地理诸多内容,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一是有一部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如课程标准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等内容,此部分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人地关系思想、环境伦理教育、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国法、国策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二是有一部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松散。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必须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的结合点,清楚它们究竟涉及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哪个方面,哪个层级的内容,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三是有一部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没有联系。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自然地理内容,对于这些未有联系的知识点,教师不必牵强附会,画蛇添足。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准其知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找到它们的融合点、发现其迁移点,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进行渗透教育,教学中会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3.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

  课堂既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长久以来,地理学科社会地位不高,课时偏少,得不到应有重视,正如20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科学家赫特纳形象地描述:“像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在我国,地理学科命运也一样多舛:初中地理学科在学制上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之分,有相当多省份初三不开设地理课;高中地理学科地位随其是否成为高考科目而时起时落。如此尴尬的身份,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抓住学生,占据主战场,对其适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三维目标中。教师备课时不能仅把眼光集中在地理知识传授、地理技能培养,还应有意识地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维目标中,或者单独表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可结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总结”等具体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如导入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起点,贴近课标,贴近教材,贴近生活,把时事地理中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关的案例、新闻用作引子自然导入新课;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内涵精神贯穿讲授新课中;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学生对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落实在课堂总结中。通过以上深入浅出的摆事实讲道理,使看上去“高、大、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在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发芽。

  4.创新传播的多种路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理教育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例如,多渠道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关注显性的课程资源和隐性的课程资源,执行国家课程不能忽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配合;可从教师自身、学生自身挖掘资源。又如,教师可以运用漫画、故事、歌谣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地理图画、地理故事、地理歌谣中,把抽象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活动体验、动手实践、观察思考、问题研讨等实实在在的“外源性”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找到其实施的着力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推向实践,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然,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两种倾向:一不能另起炉灶,加重学生负担,应以科学合理方式融入到地理教育体系中;二不能以牺牲地理学科特点为代价,防止地理教学的泛德育化倾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价值观 社会主义 地理 核心 主义 策略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