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论文

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4

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8-0027-06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文件,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课堂和实训教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社会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参考。截至目前,教育部共公布了23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公布对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职业教育教学中核心概念能力和技能在使用上混乱,给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和推广应用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六、人才规格”下“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中出现“具备(有)……能力”字样。能力怎么能放在技能下边呢,能力和技能两者是什么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技能和能力等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准确认识技能与能力概念,深刻理解概念的涵义,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推广使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技能与能力:概念辨析

  (一)对技能的认识

  对于技能概念的认识有多种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1]。技能是运用已有知识,将一系列动作连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知识运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相结合的复杂系统[2]。狭义的技能即动作技能,广义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又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智慧技能是指可以在人脑中完成的技能,可以分为对外办事的技能和对内调控的技能(即认知策略)[3]。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技能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外显的、肢体的操作技能,也可以是内隐的、心智的认知技能;技能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技能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指引下的动作组合,是一个有目的的动作系统[4]。

  (二)对能力的认识

  对于能力的理解,从不同视角出发,学者们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传统观点认为,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5]。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界对能力研究的深入,概念外延的边界有所扩展,认为能力是学习的结果,广义上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四种,狭义上的能力仅指技能[6]。还有学者认为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知识基础,经验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判断、抉择、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由德能、体能、技能、智能、潜能五个方面构成[7]。姜大源认为,能力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8]。也就是说,能力是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且包含多种复杂成分在内的心理系统。

  (三)技能与能力关系

  技能与能力都是概括化系统,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能力是对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9]。人是先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知识,再形成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进而具备了生产以及生活的能力,技能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的中间环节[10]。技能是个体的肢体和头脑活动,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不能替代能力,但科学规范的技能训练,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能力。

  近年来技能概念的外延被不断拓展,被应用到许多领域,而新职业主义又把技能概念进一步泛化,把其解释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概念泛化导致了技能与能力概念的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泛化是指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而概念外延越来越宽泛的现象。产生概念泛化的直接原因是未按概念定义规则下定义,根本原因是用不成熟的理念代替概念。概念泛化模糊了概念间的区别,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影响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1]。鉴于此,在技能与能力没有形成新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之前,还应按照既有的概念关系来使用,即能力由技能、知识及其他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能力构成中包括技能等多种要素。

  二、技能到能力:职业能力观的演变

  (一)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的核心概念,对职业能力认识的不同反映出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1998年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使用了职业能力这一名词。教育部的文件发布后,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但目前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仍然多种多样。

  1.职业能力的内涵

  常见的职业能力概念文本有: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2]。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13]。前者从职业能力组成要素的角度去定义,后者则从职业能力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去阐释。   国内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心理学意义的,另一类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基于心理学意义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内涵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心理学派的职业能力内涵是不一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技能,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14]。基于工作任务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是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其内容由工作任务确定,因此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相互对应的,应当用工作任务来定义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获得的[15]。

  2.职业能力的构成

  对职业能力构成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大多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考核评价的实用主义倾向,以技能鉴定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为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把职业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这对职业技能考核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16]。从考核评价的视角分析职业能力的构成,更多的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细分和考核,利于国家技能鉴定部门建立可操作的标准体系进行资格认证,也便于企业选人用人。二是基于结构分析的理性主义倾向,以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主。他们受德国主流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17]。以结构分析的视角认识职业能力的构成,依托于坚实的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其分析严谨、细致、科学、周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复杂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从个体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来分析,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区分

  职业技能是在研究职业能力时无法回避且经常混淆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指完成某项岗位工作任务的肢体和智能活动,是技能在职业活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和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技能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简单客观肢体或智能动作,职业能力是完成一组乃至一系列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复杂主观能力;其次,职业技能可通过短期强化训练获得,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包括长期知识记忆和反复技能训练在内的十分复杂的学习过程。

  (二)职业能力观的演变

  职业能力观是指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能力观的演变基本遵循了从专项职业技能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脉络,即大多经历了从技能到能力的演变。

  1.理论演绎的视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呈现出相应变化,形成不同理论支撑下的多个职业能力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演绎,职业能力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形成于20世纪初电气时代来临之际,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对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水平要求非常高,人们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是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技能,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细化为若干项具体的任务技能加以强化培训;第二阶段为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形成于“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带来职位的经常转换需要劳动者具备在不同职业间通用的关键能力,人们在整体主义理论支撑下强调职业能力整体性的功能大于各分项能力之和,重点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为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肇始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为了应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生产方式变化给劳动者带来的更高要求,既需要具有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较高的技能水平,又需要具备超越具体岗位技能的关键能力,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整合起由知识、技能及关键能力等构成的具有与具体工作情境相关联的复杂结构整合起来组成的能力[18]。

  2.工作任务的视角

  工作任务是定义职业能力概念的关键因素,以工作任务的视角观察职业能力内涵的变化是研究职业能力观演变的重要手段。利用工作任务的视角研究职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脉络顺序来间接映射出人们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具体说明。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课程(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操作技能,其只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80~9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将职业能力理解为能够外显的知识与技能;90年代以来,德国开发的行动导向课程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新职业主义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19]。

  3.演变态势

  在理论演绎的视角下,职业能力观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工作任务视角下课程内容变化折射的职业能力观演变依次呈现出以下顺序:模块式技能培训课程中的职业能力是操作技能,能力本位课程关注的职业能力是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行动导向课程关注的职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视角下对职业能力观演变态势的研究结论是高度一致的,即从技能到能力。

  三、技能或能力:选择的意蕴

  不管是从理论演绎的视角还是从工作任务的视角分析,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从技能到能力的职业能力观的演变态势是清晰而确定的。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学校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有很大差别,这导致我国职业能力观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我们对于职业能力观的认识应该具有多元化、包容性的心态,应该充分认识每种观点在特定时期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承认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在当前特定地区、特定职业学校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可职业能力就是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整合能力的观点所代表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两种观点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及所适合的现实环境。也就是说,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别巨大的现实语境下,职业能力观选择技能或能力,代表着同样合理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   (一)概念界定范围:实用主义还是科学规范

  对于概念的界定,学理上的范式一般都是根据其内涵和外延的所涉及区间的大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职业能力概念也不例外。狭义上职业能力概念被理解为“职业技能”或“就业技能”,强调个体拥有的能够吸引潜在雇主并通常指向短期工作绩效的技能,一般被企业界和政策制定者使用;广义上职业能力概念内涵边界不仅包括“就业技能”,而且超出了技能的范畴,强调个体拥有的可用于处理不同职业领域问题的各种能力,一般被学术界所使用[20]。职业能力概念上的狭义和广义之分,本质上也就是将其理解为技能或能力的区别。把职业能力理解为技能,是由于技能直观可视,可以很简单地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容易进行考核评价,企业界的雇主可以很方便地依据技能水平的高低对自己所需要的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政策制定者也可以依托技能这个指标(如技能证书通过率、技能大赛名次等)来衡量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对概念狭义的理解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把职业能力理解为能力,顺应了职业能力观的演变趋势,满足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有科学性的特点,但能力概念内涵抽象,边界模糊,难以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很难评价和把握。总的来讲,职业能力概念背后对技能与能力的认识,隐含的价值取向是倾向于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实用主义,还是倾向于职业教育领域内研究者们对概念界定范围的科学规范。

  (二)人才培养目的:当前就业还是职业生涯

  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势必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的造成影响。按照职业能力是技能的观点,职业学校可以很容易地就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交流并获得企业的认同,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进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体系为桥梁,在技能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突出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当前就业的问题。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的成本不大且能收获高就业率所以积极性高,企业付出的成本低且能得到技能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也比较积极,因此,基于双方利益考量的此种观点当前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仍有较高的认可度,并且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提倡。按照职业能力是能力的观点,职业学校要研究相关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为学生奠定相对宽厚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为目标,分门别类地分析各类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将职业能力分解转换为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详细知识和具体技能,与有关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此种观点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能力认知和培养的规律,服务于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但能力虚无抽象复杂,一般企业不愿意付出太多的额外精力分析各类岗位的能力构成,职业学校由于承担的工作量大且与就业率等一系列办学考核指标关联度低而积极性不高,现实中呈现出理论研究较热而实践操作较少的情况。因此,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是选择技能还是选择能力,映射在人才培养目的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以满足学生当前就业需求还是以服务学生长远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三)主体行为类型:短期培训还是学校教育

  区分将职业能力理解为技能或者能力所蕴含的意义取向,还体现出职业教育主体行为类型的两种选择:短期培训还是学校教育。技能是个体的肢体和思维活动方式,可以标准化,容易评价测量,能够利用较短时间的反复训练达到某个标准,个体可以通过鉴定获取资格来证明掌握某项技能。短期技能培训是针对职业领域或行业内具体工作岗位的某项工作任务,以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目的,在师傅指导下通过短时间内工作岗位上的反复操作训练,达到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教育形式。短期技能培训一般经过国家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可以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而能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作为心理学上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是胜任工作任务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都很难标准化,评价测量起来也十分困难。能力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层级比较高的概念,其形成与人格素养等内隐心理要素的发展关系密切,而人格素养等内隐心理要素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多因素综合系统工程,因而形成能力绝非短时期内通过简单的反复训练肢体和思维所能实现的。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很多相关的技能训练,还需要大量知识的记忆和理论的理解,以及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个体自身具有较高的内在心理素质水平和较为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将知识和技能等内化于心且外化于形的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多种方式,规范的职业学校教育则是其中最为常见且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

  四、技能和能力: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

  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受此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差很大,因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不尽相同。尽管从趋势上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但不可否认,职业技能训练在我国很多职业学校中仍是需要强化的重点。所以,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整体上应该是技能和能力并重,在教学目标上同时兼顾技能和能力。

  (一)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教育的职业特点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距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职业学校的构成复杂,很多职业学校是由原来的普通教育院校改制而来。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时难以转变,学科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根深蒂固,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运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甚至于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打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招牌,按照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完全背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不管是在办学思想上、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考试时,乃至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职业学校必须增加技能的成分,放大技能元素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凸显出职业教育仅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属性。   (二)重视能力培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近年来,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指引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举办得如火如荼。不可否认,技能大赛的举办在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改善职业教育形象,引领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过度宣扬技能大赛的结果,也给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带来了误导。就像高考升学率对于普通高中的价值一样,技能大赛的结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各类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可量化依据。如同高考成绩给普通教育带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到普通高中的办学方向一样,各类技能大赛的结果也使得很多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味地突出技能训练的倾向。因此,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表现出短视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并逐渐呈现出偏离职业教育育人本质而向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靠拢的倾向。因此,职业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一种类型本身所固有的育人的本质属性,要与社会上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强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观点。

  (三)规范职业能力概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尽管存在着由于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对职业能力内涵和外延方面认识上的区别,但当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大都以职业能力作为研究的中心和改革的重点,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能力观,包括:美国以人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英国的以资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德国从岗位能力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复杂关系中的职业能力观等等[21]。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大家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尚且多种多样,莫衷一是。这影响了各级各类职教机构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国内职业教育界有关权威专家对职业能力及相关概念深入研究并取得共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理论架构,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话语体系,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形成于教育教学指导文件中,以期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方向,指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

  五、结语

  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文件中能力和技能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实践的脱节及规范概念使用标准的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统筹规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在国家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文件中及时规范基本概念的涵义和使用,以避免研究中的误区和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误导。建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订时,应将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标准中,比如,将“六、人才规格”改为“六、职业能力构成”;“能力”是“技能”的上位概念,不能用“能力”来描述“技能”,等等。总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于统领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引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专业教学 职业学校 中等 技能 能力 还是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