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论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336-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5.062

  The Effect Analysi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Based on Data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Hou-ping,DENG Xia

  (Commercial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Using Shift-share method, variable factors of total labor productivity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otal labor transfer, the effect of each industry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effect of labor transfer in each period and each urban agglomeration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bor transfer effect of first industry is less than zero, showing transfer out effect; the labor transfer effect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s greater than zero, meaning transfer into effect; the labor transfer effect of Long-term is less than that of short-term,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ovariant factors. Therefore, continuing to push forward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dustries can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it also can be helpful to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labor productivity; transfer effect; economic growth; Sichuan province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向非农产业转移,这说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将农业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可以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其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路径[1]。由于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所造成的城乡工资差别,在经济人理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产业,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人力资本的提高[2],农业劳动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将与城市产业相接近,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并最终实现一元经济[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风险、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个人决策[4-5]。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6],当发达地区资本边际收益逐步下降直至低于落后地区水平时,劳动力及资本将获得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的激励,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趋于收敛[7]。劳动力从效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所带来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学者潘文卿[8]通过对总劳动生产率进行微分分解,分析得出“七五”期间劳动生产率增长中有17.8%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刘秀梅等[9]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来估计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进而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张广婷等[10]运用钱纳里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中国1997 ―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16.33%。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于城乡两部门和总体经济增长的分析,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却十分欠缺。   本文主要通过指数分解法将劳动生产率按三次产业分解来计算劳动力转移效应,并以此分析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主要使用Shift-share方法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原因进行分解,将劳动生产率变动原因归纳为3个因素,同时对三次产业计算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具体分析了四川省历年和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而揭示四川省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发展趋势和四川省各地区之间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距。

  1 模型的构建和数据来源

  1.1 劳动力转移效应模型的构建

  本文使用Shift-share方法,将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变动分解为三部分,即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各部门的就业结构的变动以及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结构共同变动引起的综合变化。

  假设g表示劳动生产率,e表示部门就业人员占总人员的比重,Y表示GDP水平,L表示劳动力投入即就业人员,i=1表示第一产业,i=2表示第二产业,i=3表示第三产业, 0表示基期,t表示报告期。

  令mY、mL、mg分别表示GDP增长率、就业人员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

  mY=■;mL=■;mg=■

  由此可以得到基期和报告期的总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g0=■=■(■?■)=■gi0ei0(1)

  gt=■=■(■?■)=■giteit(2)

  则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总劳动生产率的变动量就为:

  Δg=gt-g0=■giteit-■gi0ei0=■[(git-gi0)?ei0]+■[(eit-ei0)?gi0]+■(git-gi0)?(eit-ei0)(3)

  对(3)式两边同时除以g0可得到总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率

  g′=■+■+■(4)

  式(4)右边第二项代表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变动对总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令其为K(e)i,式(4)右边第三项代表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变动对总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令其为K(g*e)i,则:

  K(e)i=■gi0 (5)

  K(g*e)i=■ (6)

  K(e)i代表的是各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时所引起的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动效应,即本文所讲的劳动力转移效应;K(g*e)i表示的是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结构同时变化所带来的使总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效应。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四川省统计年鉴。产出指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并使用GDP平减指数对其进行缩减;投入指标用各地区的从业人员年末数量来表示。

  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2.1 四川省1990-2012年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带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减少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因就业人员减少而有小幅提高,同时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向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的流动,必然会带来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情况和GDP发展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总就业人员的数量从1990年的4 265.2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4 798.3万人,增加了533.1万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72∶14∶14变为2012年的42∶26∶32,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大幅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增加;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总GDP水平(按照1990年的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从1990年的890.95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9 886.3亿元;分产业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比重从36∶35∶29变为9∶61∶30,第一产业的GDP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的GDP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上升,表明农业在GDP中的贡献大幅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四川省的劳动生产率在22年间增长迅速,总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的2 088.88元/人增长到了2012年的21 657.38元/人,增长了9.3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22%。分行业来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的1 033.84元/人增加到2012年的4 577.53元/人,增长了3.43倍,年均增长6.99%;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5 408.25元/人增长到51 342.62元/人,增长了8.49倍,年均增长10.77%;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4 442.87元/人增长到2012年的20 007.83元/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7.08%。在此期间,就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从73%下降到42%,年均下降2.42%;第二产业从14%上升到26%,年均增长2.85%;第三产业从14%增加到32%,年均增长3.83%。

  由图1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拉大,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都持续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不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小,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最大,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居中。总劳动生产率在2010年之前一直小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在2010年达到相同水平之后,有背离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而迅速增长的趋势。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来看,199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5.23倍,而2012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1.22倍,同时,199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三产业的1.22倍变化为2012年的2.57倍,表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2.2 1991 ― 2012年四川省分时期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运用GDP平减指数将四川省的GDP调整为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根据前述模型(式4、式5),计算出了1991 ― 2012年间按各五年计划划分的时期的各项增长率和各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表2)。

  根据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GDP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呈同方向变动。1991 ― 2012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总计增加了10.66倍,总劳动生产率总计提高了9.37倍。分时期来看,“八五”到“九五”规划期间GDP的增长率从71.25%下降到55.08%,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也从58.13%下降到53.77%,而“九五”以后GDP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到“十一五”规划期间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均达到90%以上。由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存在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低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逐渐下降,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逐渐上升,因此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与总劳动力转移效应呈同方向变动。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长率在“八五”规划期间最大,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大批量农民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产生最大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增的向外转移的劳动力逐渐减小,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转移效应在“九五”、“十五”规划期间减小;到了“十一五”规划期国家开始推进城镇化建设,由此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增加。

  3)各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2中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均为负数,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低的第一产业转入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此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第一产业产生劳动力转出效应,而对于第二、第三产业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转入效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均为正数,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后,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4)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总体来看,各时期的总劳动力转移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为逐期递减,“八五”期间的劳动力转移效应最大,达到了25.46%,“十五”期间的劳动力转移效应最小,只有9.0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出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小,从“八五”期间的7.06%减小到了“十一五”期间的1.71%,到2011-2012年劳动力转移效应只有8.86%;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波动减少,从“八五”期间的12.23%减少到了2011-2012年的6.01%;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表现为快速减小,从“八五”期间的20.38%减少到“十一五”期间的3.48%。但是不管在哪个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四川省的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3 2001-2012年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2.3.1 2001-2012年四川各地市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 用GDP平减指数将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以2001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根据前述模型(式4、式5)计算出四川省各地市州2001-2012年期间内的各项增长率,以及各地市州各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表3)。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各地市州经济增长率、就业人员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2001 ― 2012年之间各地市州的经济发展均比较迅速,除了阿坝州以外的其他地区的GDP增长率水平大体相当,各地区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阿坝州发展最为缓慢,2012年的GDP相对于2001年只增长了2倍。而在就业人员数量方面,各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成都、自贡、攀枝花、雅安、甘孜州和凉山州地区的就业人员增长率比较大,均超过了20%,主要是因为成都、攀枝花、自贡等地的二三产业发展较好,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经济的发展,而甘孜州和凉山州等地的旅游业发展比较好,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当地就业;而南充、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等地的就业人员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南充等地存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方面,主要表现为南充、资阳、内江等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的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高,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提高本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2)不同的地区之间总劳动力转移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凉山州的总劳动力转移效应最大,达到了28.48%,主要是因为凉山州的就业人员增长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动幅度最大,同时经济增长也较快;成都、自贡、绵阳、泸州、内江、眉山、宜宾、雅安、阿坝州和甘孜州等地的总劳动力转移效应均比较高,达到了10%以上;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则较小。

  3)各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在各地市州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均为负数,主要是因为各地市州的劳动力转移都体现的是农村劳动力转出效应。攀枝花地区农村劳动力转出效应最小,说明攀枝花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小;广元、雅安、阿坝和凉山州4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出效应最大,均超过了3%,说明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最大;其他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出效应介于1%~3%之间,劳动力转移对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水平也居中。

  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大部分为正数,说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表现为转入效应。仅有攀枝花市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为负数,体现为劳动力转出效应,说明攀枝花地区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对攀枝花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抑制作用。广安市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比较低,表明劳动力向广安市第二产业的转移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宜宾市和凉山州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很高,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能够更加显著地促进当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他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居中,说明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也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在各地市州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自贡、达州和巴中三地的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均小于零,说明这3个地区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未能促进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泸州、资阳、遂宁三地的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均不到1%,说明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雅安市的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很高,表明这些地区将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有利于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和攀枝花两市的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性效应虽然不是最大,但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表明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继续将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比较明显。

  2.3.2 2001 ― 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的劳动力转移效应 将各地市划分为四大城市群,分别计算2001 ― 2012年四川各城市群的各增长率和各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表4)。

  由表4可知:

  1)各城市群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带来了就业比重变化的差距,进而使各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产生了差距。各城市群的GDP增长率大体相同,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攀西地区的二三产业劳动力增长比例最高,达到了118.15%,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均超过了50%,川东北城市群的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增幅较小,仅有26.13%。GDP增长率和就业人员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就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上成都平原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低于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

  2)四大城市群在劳动力转移效应水平上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转移对攀西城市群的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最大,对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发挥的促进作用大体相同,对川东北城市群的劳动生产率作用最小。具体来说,各城市群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效应水平基本相同,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中最低的始终是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均比较大,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劳动力转移在第二产业发挥的效应比较大,但是在第三产业上的表现差强人意;而川南城市群的劳动力转移在第二产业的效应在各个城市群中水平最高、效果最好,但其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上发挥的效应比较低,对经济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3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小于零,表现为转出效应;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大于零,表现为转入效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将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会减少低劳动力生产率的劳动力数量,增加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数量,因此会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小于零,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大于零。

  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和劳动力转移效应呈同方向变动。劳动力转移一般表现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因此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减少率和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均可以体现劳动力转移效应,表明提高劳动力转移效应可以通过增加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来达到。

  3)长期的劳动力转移效应比短期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小,因为长时期的劳动力转移与劳动生产率共同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大。四川省在1990-2012年整个22年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效应为6.07%,其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出效应是1.66%,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发挥的效应分别为3.36%和4.37%。具体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分别为25.46%、21.57%、9.01%、14.22%和8.86%,说明在各个时期劳动力转移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整体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小于各时期的劳动力转移效应,主要原因是在1990-2012年期间各产业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变动对总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较大,总共贡献了38.13%,因此在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业结构变动产生的贡献较小。

  3.2 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将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可以增加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产生劳动力转移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转出效应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入效应均有一个明显的减小趋势,表明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各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减小,但是在一定时期四川省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还是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该继续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两化互动方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针对不同的城市群,采取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政策。2001 ― 2012年四川省成都平原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别为13.40%、17.78%、13.45%和5.94%,四大城市群的劳动力转移均促进了各自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分别考虑。

  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大于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因此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里的各城市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以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

  攀西城市群的城市由于现有的第二产业发展均比较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大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因此攀西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应重点转向第三产业,以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成都平原城市群由于现有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均比较良好,且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效应大于第三产业,因此在此城市群里的城市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时,也应将重点放在第二产业。

  综上所述,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促进了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产业看,现阶段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会继续促进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均为正,说明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可以提高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劳动 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 劳动力 效应 转移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