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24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professional needs diversification,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soci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professional post demand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social competition ability, realize the relative connection of knowledge and are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build good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flexible adaptability, good job skills, such as for the point, so as to establish promote students personality, ability, aesthetic, moral all-round development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y; Gen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专一的智能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职业能力的视角下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即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个体的职业能力,本文就此做简要的分析。

  1 通识教育的简介

  简单地说,通识教育是高等学院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教育对象能够接受的教育内容为主干,将课程体系做一个统一的整合和构建,然后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即在思想、识见能力、精神、感情等方面都有成熟发展的人,不再是培养在单一的素质方面发展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历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从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篇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开始的,在此之后通识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对于通识教育的界定有多种说法,但比较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整体上都认为通识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就业教育,其教育的目的主要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联结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管理、生产、建设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要的使命,基于这个使命,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面对这种多面发展的情形,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就越来越关注通识教育的发展,希望通过同时教育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3 内化职业素养对高校通识教育的诉求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社会对他们的要求除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通识教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供需对接平台。

  3.1 就业竞争和职业岗位的硬性需求

  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求职者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的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影响,社会职业队就业者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因报酬的变化而带来的岗位更替的频繁度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这种客观现状来看,高职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为自己将来或就业职业岗位的变动奠定基础。

  3.2 人才环境、就业环境经济环境结构环境调整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效益和规模,在这期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不断地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应,高职教育是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也要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实用型和技术型,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易变、互通的岗位变化情况。同时在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要从职业能力的角度拓宽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3 专业交叉、学科综合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科技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群,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出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不断地融合。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参与与合作才能完成。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一专一能的人才在市场竞争已经处于不利地位了。在这种学科相互渗透,产业高度融合、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职业教育的一专一能的教育应该转向心理、道德、社会责任、职业技能的全面教育发展,因此专业教育不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全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在通识教育的意义下使人的情感、心理、素养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是为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将人作为一个工作机器来培养。

  3.4 大类招生、大专业培养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一年之后再选择自己的专业,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在制定自己的课程体系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本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发展状况,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平台加模板的复合型模式,通过平台实现通才的培养,通过模板实现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既有坚固的技术基础,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岗位职业要求的发展变化。

  4 实施通识教育,内化职业素质的方案构想

  4.1 人文素养体系

  根据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对教育类型的定位,当今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掌握好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掌握好社会学、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学科的知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的立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4.2 品德素养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这门学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这类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其主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4.3 审美素养体系

  文学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要对学生实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审美教育,高职院校要在校园多多地引进或开展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道德。

  4.4 能力素养体系

  能力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的价值,实践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道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人生的价值。

  5 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多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就算是在固定的岗位也能够增强其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从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来看,通识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其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的人才成长结构也是大有裨益的。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角 能力 职业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