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06

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父母为了让子女过上好日子,全力投入了工作中,一定程度忽略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被视为时代主力军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导,被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于是,培养和造就他们就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学校所设的体育课程,在团结、友爱的氛围里体味集体的温暖和运动的喜悦;在受挫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扛压能力;过程中每进步一点,都能及时肯定自己,并变得独立和坚韧,敢去拼搏和创新,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及成因

  据社会调查显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普遍存在问题,孤独、自卑、自私、厌学、早恋甚至自杀等现象日益严重,且在寻常的生活中,会出乎意料的做出些不合情理的行为,致使负面影响颇大,具体表现在以下负面:

  (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关系

  众所周知,学生最先接触的是家庭,它不仅是启蒙性的社会缩影,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家庭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家长,其品质和行为对学生之后的人生道路能否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因为学生所能学习的东西不仅局限在学校里,而更多的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谓言传身教也在于此。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自己的娱乐生活,如应酬朋友、赌博,乃至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子女与家长的关系变得疏远,子女也变得愈加孤独、寂寞从而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有的家庭破裂、父母离婚,更有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娇宠万分,这一系列的情况都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因心理失衡而无所适从,且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另外,一些严厉的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过分期许强加给子女,而对子女的心理方面漠然视之,其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对家长往往能骗就骗、能瞒就瞒,最终出现两败俱伤的困局。

  (二)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当前,为了让孩子走在时代的前沿,一些学校过多地给学生布置较为繁重的课程任务,父母也在课外给孩子增加学业上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心理精神方面承受了过大的压力,让他们在高手如云的学校,面对每一次带着竞争意味的考试或比赛,心情都会异常紧张,总担心出现“滑铁卢”的情况,失去了“尖子生”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嘲弄和冷眼,以致焦虑感顿生,一旦真的遇见失败,就失去信心,情绪十分低落。其次,学生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某些家长和老师总有“要长敲打才能成才”的想法,且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过多,让学生自己都开始自我怀疑了,甚至夸张到即使是一次失败,也会产生诸如觉得自身“智力不高”,“考大学无望”等消极想法,难免自暴自弃,以致失去了自信心。

  (三)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当下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甚强烈,大家见惯了许多与社会公德相违背的行为,早就习以为常,因而疏于对青少年正确行为规范的教育,致使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厌学而出现说谎、欺骗、偷窃等品行障碍。其次,某些文化娱乐设施场所也会诱使青少年学生发生锐变。如网吧、电子游戏厅等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地方,会流传一些打架、杀人、黄暴等的影视片,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少学生在接触以后,会因寻求刺激的体验,而误入歧途。另外,一些小报摊、租书店里应被禁止的黄色书刊也会诱发青少年的犯罪。因此,由于社会上一些中青年情侣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得过于恩爱,扭扭抱抱。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期,都很关心自己快速变化的身体,女孩的月经初潮男孩的首次遗精,以及其他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很容易使他们惊奇不安,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两性差异,已觉察出男女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学生开始探索,总想体验爱情到底是什么?导致“早恋问题”。在青少年学生闲谈聊天中了解到,有的学生谈到“他太帅气了,她太漂亮了”,我“总想见他”、“我一和他说话,就十分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某某老师”,因此感到心神不宁,成绩开始下降。由于陷入恋爱的误区,再加之心理活动异常,就会产生种种心理病态的反映。

  三、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

  凌刚曾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是不一样的,还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保健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来改善,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于此,我们就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产生流畅的情绪体验,在磨练学生意志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其体育意识和自我约束力,让他们掌握积极生活和学习的意义。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我们常说,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的情绪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旦进入到这种状态,人们就会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运动项目中,直观享受运动过程中的愉悦,这是完全区别于学习、工作、社会交际的情绪状态。而且,我们在曾四清的研究也看到了相关的结论:运动除了能减少人情绪上的负担之外,甚至还可以减轻心理负担,特别是一些因精神压力所致的。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提高认识能力   在体育锻炼里,说实话,无论是从事什么运动,都要有灵敏性,对外界事物能够迅速作出判断、感知,从而最快地协调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来保证自己运动可以顺利完成。这也是长期从事运动的人,在认识能力上,尤以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方面,比不运动的人要更为灵活的原因。

  (四)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些人在频繁的社会交际上愈发无所适从。而体育锻炼却为人与人的接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锻炼活动中大家彼此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在短暂消除个人的烦恼和疲劳之余,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四、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校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起到的心理教育作用不一,如田径就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坚毅果敢、奋发进取、吃苦耐劳等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倡导集体主义的球类教学,则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强调“知己”功夫的联系,“看熟”、“懂劲”作为“知己”功夫的重要阶段,可以提升锻炼者对自我的认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项目,对具有恐惧胆怯心理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帮助他们迎难而上、敢于超越;极具舞台表现力的体育舞蹈,则在满足了大家精神需求的情况下,增进了彼此的人际交往,还提高了锻炼者在反应、适应和自我表现方面的能力;而在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相对轻松的课程上,人们自由地沟通、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从封闭的自我意识里挣脱出来,融入到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来,默默增强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里,作者就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确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不善言辞的腼腆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如排球、接力跑、拔河等团体项目,并尽量提供场所,为他们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持续的鼓励中帮助其改变个性的孤僻性,让他们逐渐开始与他人有流,帮助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行为处事不够果敢的学生,就让他们参加对灵敏性有要求的,如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跑等项目,并在练习中要求他们严以律己,以培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百折不饶的品质;针对部分胆怯、害羞、怕担风险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的活动,让他们变得勇敢无畏、敢于直面挑战;对情绪不稳、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参加太极拳、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对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大有裨益;对那种自信心极度匮乏的,简单的像跳绳、广播操、跑步等活动,可以让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自满骄傲、爱独树一帜的学生,挑战体操、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或与高水平的对手比赛,则可以改变他们的自负和目中无人,让他们学会自谦和脚踏实地;而对遇事易紧张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安排足球、排球、篮球等比赛活动,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五、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调控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

  凌刚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过:“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程度高低和学习情绪密切联系”。青少年学生身为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大人”,其情绪上仍然是不太稳定的,一遇到挫折就亟需宣泄情感,不能自控。研究表明,这些仍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绪可分为如下几种:a.兴趣高、愉快、轻松、期望、好奇,b.紧张、羞怯、内疚、焦虑,c.没有兴趣、不愉快、厌烦、惧怕、轻蔑等。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以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为此,对第一类情绪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调动,第二类情绪的学生需要老师进行转化,而第三类情绪则必须进行消除。

  (二)引导学生正确交往,防止早恋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的交往,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喜欢和异性在一起,这事正常现象。体育课属于集体性参与的课程,但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交往。要多开展一些内容健康,生动活泼的学习、劳动、游戏使他们在集体的活动中把交往简历在友谊的基础之上,同事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教育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把精力投放到学习、劳动和锻炼中来。这样,既可满足他们的交往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又可防止那些排他性、隐蔽性、不正当的交往。一旦发现早恋苗头,应及时与班主任及家长配合积极引导、正确教育,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但切忌简单粗暴,高压强制。

  (三)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

  当前,青少年在自主能力上明显还有所欠缺,对家长、老师等可以接触到的成年人依赖还较强,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进行辅导与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问题。在素质教学的过程里,要侧重于引导和鼓励。这一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上就有相关研究阐释:兴趣是最实在、最活跃的学习动机。没有兴趣,学生是不能自发、活泼地学习的。针对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试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能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我认为,不仅要关注体育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我们作为教育者,要适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练习过程中的动作,可以引导性的向学生询问,“要怎么练习”,“还可以怎么做”,“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吗”等,营造出探索创新的氛围,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使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四)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还处在崇拜偶像的阶段,言行易受偶像的影响,接受建议也看所谓的“光环效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来帮助教学,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评价的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尤其在涉及否定评价时,使用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注意到差生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要“让这些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求上的心劲”。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识到成功的体验对学生异常重要,特别在激发学习动力、求知欲望和自信心方面,而学习中的屡次失败也会容易使学生开始焦躁、兴趣低落等。因此,我建议,教师应该要按照个体差异创设条件和机会来助力学生的成长。因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其在气质、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功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的难易程度时,应该遵循从易到难,逐步递增的步骤。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不断表扬学生,对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能够使他们处于奋发进取的状态,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最后,及时记录反馈成绩和活动结果,对他们的各种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对他们的成功适时表扬,会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将来学生争取更大的成功的动力,使学生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六、结论与建议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讲的是学习能力,即竞争者对己有知识进行的排列重组、对未知知识进行的研究探索,简言之就是学习方面的创造力、适应力和生存力,它的提高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中借助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体育课程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重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把教学活动将“实、活、新”与“情、趣、美”相结合,让每一个体育项目都能承载服务于健康这个教学目标,实现快乐的体育教学这一追求,达到增强体育意识和提高健身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体育课 心理健康 心理 体育 健康 教育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