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13

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4

  “宗教”,英文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io”,意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反映,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1]。于可(2001)认为,宗教是指有限者(指人)与无限者(指神)的结合,是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献祭中的态度和行为等[2]。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4种宗教类型,拥有各种宗教信徒约1亿多人,除了道教以外,其他三种均为外来宗教。此外,我国还有不少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等。宗教的形成、流传和演变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即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建筑文学艺术、雕刻、绘画、音乐艺术形式,对追求旅游愉悦和求知体验的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充满着神秘色彩。

  陈荣富、周敏慧(2001)认为,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而宗教观光旅游是以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观光旅游,是旅游者对宗教文化载体(建筑、雕塑、绘画)初级阶段的以游览、欣赏、求知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并指出,以宗教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不能停留在宗教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活动上,必须通过努力挖掘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上升为宗教文化旅游,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宗教文化旅游是宗教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的综合和升华[3]。张键、李长青(2004)认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存在于各种宗教文化遗产中,能够吸引“僧俗两众”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方面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活动等和精神方面的宗教思想、宗教传说等[4]。黄秀琳(2006)认为宗教文化旅游包括宗教信徒的宗教朝圣旅游和非宗教信徒的宗教观光旅游两种类型[5]。

  一、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三亚宗教概况

  三亚目前主要有3种宗教教派,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信徒约11652人,其中,佛教信徒550人、僧人66人、居士86人,基督教信徒3200人、牧师1人,伊斯兰教信徒7716人、阿訇33人;而宗教活动场所中被政府批准及登记设立的有9处,包括:佛教1处,南山寺;伊斯兰教清真寺6处,东寺、西寺、南寺、北大寺、南开寺、古寺;基督教教堂2个,红沙教堂、南边海渔村教堂[6]。

  1.基督教

  基督教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崖县,至今已有135年的历史,清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传教士冶基善在崖县乐罗村(今乐东县九所镇)建立了乐罗基督教基金会;民国36年(1947年),归国华侨陈忠一教士到崖县传教,并在三亚榆林港租房一栋作为教堂,挂牌“基督教堂”(当地人称为“福音堂”),入教的有贫民、商人等;红沙基督教堂始建于1948年,教堂于1966年被拆毁;榆林潭基督教堂(草房)则建于1948年,1952年被毁[7]。三亚市基督教堂于1985年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拨款和教徒捐款建成,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教徒400余人,另外,还建了一栋招待所,面积为54平方米。做“礼拜”是基督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礼的一种集体活动仪式,基督教徒们定于每个星期日上午全体到基督教堂聚会,进行宗教礼拜仪式活动[7]。

  2.佛教

  佛教于公元1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据史料记载,大约唐朝中期的天宝七年(748年)禅宗传入海南。公元748年,当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为遭遇了台风,偶然间被风浪吹到了古振州(今三亚),于是,有了鉴真与三亚的结缘。鉴真高僧在三亚休整的一年多时间里,重修寺庙,讲经说法,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尤其为三亚佛教文化抹下了重重的一笔,很多史料对这段历史有记载,特别是鉴真东渡日本后,日本真人开元撰写了《唐大和尚东征传》,书中详细记载了鉴真在三亚修整期间坚持弘扬佛法的经历,而位于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的南山寺就是缘由纪念鉴真和尚曾在三亚弘扬佛法活动[8]。

  3.伊斯兰教

  地处三亚天涯区(原凤凰镇)羊栏回族聚集区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该地区回族属于逊尼派中的伊噶瓦尼派,是羊栏地区的回辉、回新两村所有居民都尊奉的宗教。目前,存在着有不同造型,不同规格,设备齐全的清真寺共6座。

  4.民间信仰

  三亚几乎村村有庙,而且建设的非常讲究,大部分的村庙与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等渊源甚深,尤其是与传统道教文化信仰关系密切。村里的民间信仰的宫庙基本上都是村民自我管理,村民每逢节日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大大增强了村民间的友谊,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民间慈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三亚主要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

  1.佛教――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最具影响力,该景区目前已成为三亚旅游的最具标志性景区之一,是融中国佛教文化、福寿文化、热带海洋风光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大型主题园区,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最大的佛教文化主题旅游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始建于1995年11月,1998年4月一期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近20年的历史,曾经的荒山,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川流不息、香火鼎盛的国家5A级著名景区,近年来,景区年均游客接待量连续超过3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6亿元,浓厚的佛教传统文化底蕴使南山景区迅速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新圣地。据佛教经典记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救度芸芸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即是“常居南海愿”,唐代著名大和尚鉴真法师(公元618-907年)为弘扬佛法五次东渡日本未果,第五次漂流至南山,在此居住一年半之久并建造大云寺等佛寺,传法布道,随后第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鉴真东渡”被称为南山寺的缘起[9]。日本第一位遣唐僧――空海和尚也在此登陆我国,驻足传法。中国传扬千古的佳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更是道出了南山与福寿文化的悠久渊源。南山文化旅游区生态恢复和保护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建设了“不二法门”大门景观区、佛教文化苑、天竺圣迹、福寿天地以及酒店、度假村等项目,截至目前,旅游区已经累计投资20多亿元,核心景观由“三园一寺一谷一湾”组成,即:观音文化苑、慈航普渡园、如意吉祥园、南山寺、长寿谷、小月湾,其中,南山寺是一座仿古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气势恢宏,是我国建国以来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场,也是南中国规模最大的寺庙;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国宝“金玉观世音”,民族工艺史上的巨作“天下第一砚”――日月同辉龙凤砚,体现中华古钟文化的梵钟苑,举世瞩目、一体化三尊、伫立在南海之滨的108米高“南山海上观音”(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造像工程,历时六年,于2005年4月24日(佛历三月十六)举行了千载一时的盛大开光大典)[10-11];2014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落成南山,进一步提升南山的佛教文化。   2.道教――大小洞天旅游区

  三亚大小洞天是祖国最南端的著名道家文化旅游胜地,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是三亚热带海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之一,年均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道家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 福地之说,据史书记载,大小洞天始创于南宋年间(约公元1187年),自古以来就以“神仙洞府”闻名于世,是海南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风景名胜之一,因其独特秀丽的山景、海景、石景以及洞景,被誉为“海山奇观,洞天福地”,更有“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的美誉[12]。10多年前,大小洞天开发团队在开发景区时,曾对这一代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考察定位,据考证在宋代的时候大小洞天就有道观,元代也有,是海南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作为海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风景名胜,历史遗留的景点、诗文、石刻十分常见,不仅见证了大小洞天深厚、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追求自然美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精神境界。大小洞天发展始终遵循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人本主义精神,景区现有“洞天福地”、“福寿南山”、“南海龙王”、“摩崖题咏”、“山海奇观”五个主题游览区,其中“石船”、“小洞天”、“海山奇观”、“寿字碑”等景点均为三亚市重点保护文物,“小洞天”景点为省市两级重点保护文物,这些文物古迹在三亚以及海南的历史和文化溯源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景区还有展现1.4亿年前生命世界的“三亚自然博物馆”,和可承接度假住宿、婚庆蜜月、婚纱摄影与露营拓展的小月湾生态度假酒店。大小洞天已逐步发展成为以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为核心的,融入古崖州文化的热带滨海宗教文化旅游风景区。景区已获得了“全国用户满意单位”、“第二届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海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游客投票十家最佳特色魅力景区”、“三亚市优秀风景名胜区”、“三亚优秀文化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3.伊斯兰教代表――羊栏清真寺和藤桥伊斯兰古墓群

  (1)羊栏清真寺

  清真寺主要坐落在羊栏地区(今属于天涯区),共6座。一是,清真古寺,位于回辉村,始建于明成化六年(约1470年),曾遭到破坏,于1982年重建,面积为300多平方米;二是,清真西寺,位于回辉村,始建成于明成化九年(约1473年),被毁坏,于1978年重建,殿内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人聚会;三是,南开清真寺,位于回新村,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约1478年),后因年久失修,陈旧不堪,于1978年重建;四是,清真东寺,位于回辉村,建于1979年。五是,清真南寺,位于回新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约1487年),遭到严重破坏,于1978年重建;六是,清真北寺,位于回辉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约1487年),也遭破坏,于1982年在原寺真址上扩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大殿[6]。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的《圣训》以及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规戒律在羊栏回族居民心目中仍具有崇高的权威,回辉、回新两村的全体回族群众,都是虔诚的伊斯兰信徒,信仰意识十分浓烈;“礼”即礼拜,每日五次祈祷,每周五举行一次大礼,每年举行两次节日会礼,每年有一个月封斋。

  (2)藤桥伊斯兰古墓群

  藤桥伊斯兰古墓群,藤桥墓群位于三亚海棠区,是一处迄今为止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也是三亚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之一(另一处是荔枝沟落笔洞古人类遗址)。伊斯兰古墓群一直延伸到陵水与三亚交界的陵水湾畔海滩上,共发现墓葬45座,以其特殊造型、丧俗、文字、图形等以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于世。通过考证,确认该墓群是唐末时期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做为历史的见证,藤桥伊斯兰古墓群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其提供的大量可靠的实物证据,能更好的研究和了解古代海南的伊斯兰文化和早期的穆斯林状况,对研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回族历史及古代三亚的商贸史等都有重要意义;藤桥伊斯兰古墓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海南岛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穆斯林生活、经商聚集区,而三亚则在历史上作为内联大陆、外通海域的重要门户之一[13][14]。

  4.儒家文化代表――崖州孔庙

  崖州孔庙,地处三亚市崖州区的崖城古城内,也称为“崖州学宫”、“崖州文庙”,是古时崖州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最南端祭祀孔子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崖州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约为1041年),上承唐代庙学的定制,与学宫合在一起,俗称“儒学堂”,为当年全州最高学府,人称“儒学圣地”,其中隆重祀奉着孔子等先圣先哲,现“崖州孔庙”牌匾的“崖州”二字是今人加上的。崖州孔庙经历宋、元、明、清等诸朝代,历10余次的迁移、重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迁建今址,迄今已有975年的历史。同治十一年 (1872年),崖州举人、福建候补道台吉大文重新倡建,但是历史原因,崖城孔庙屡次遭到严重破坏,至今仅剩下大成殿为古遗迹。近一千年来,崖州孔庙一直是崖州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这里曾培养了大批才子贤能,如北宋举文学陈中孚、进士陈国华、明代岭海巨儒钟芳、清代林缵统等崖州名贤都出自于此。1994年崖州孔庙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2006年3月,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划拨了300万元专款,三亚市也配套250多万元,启动了对崖州孔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对大成门前的原有已毁建筑进行复原维修,包括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礼门、义路等,2010年1月,崖城孔庙修复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具备了最基本的旅游观光的接待能力[15]。

  二、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宗教文化资源的挖掘仍不够

  首先是佛教文化,佛教已存在2000多年,其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值得挖掘的地方极多,而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还有待继续加强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硬件”佛教工程上的创造,而且要做到“软件”佛教文化上的引领。其次是道教文化,国内多数道教名山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留下许多诗词、传说、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历史文化财产,大小洞天道教起源晚,历史遗存较少,难以与众多道教名山媲美,景区游览主要围绕自然风景、道家文化展开,多为视觉观赏,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特点不突出。再次是伊斯兰教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开发比较滞后,6座主要的清真寺规模较小,基本在300-400平方米左右,而且分布较散,不集中,很难形成集群效应;对于藤桥伊斯兰古墓群的开发依然处于论证阶段;对于当地回族服饰习俗、民居文化、礼拜文化等宗教旅游资源并未开发利用起来,很容易造成遗失。崖州孔庙虽已内部修复完工,但所涉及的儒家文化和孔子文化并未得到挖掘,开发仍停留在表面,目前旅游接待能力非常有限。   (二)宗教文化旅游载体及接待设施不健全

  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目前年均接待超过350万游客,同时伴随着三亚散客市场迅猛增长,自驾车游客不断增加,景区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休憩设施在旺季时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大规模游客量。而大小洞天虽然开发较早,是我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但是在文化体现程度上,只是将道家文化的精神融汇到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中,缺乏道教物质载体。羊栏伊斯兰清真寺、民居等建筑目前仅停留在本地礼拜和居住用途,旅游接待能力较弱,伊斯兰古墓群缺乏接待配套设施。崖州学宫整体旅游载体初步形成,但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有限,接待能力较弱,而且交通不便。

  (三)缺乏宗教文化旅游参与环节或体验项目

  南山文化旅游区,通过调研得知,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对景区内导游的讲解不太满意,还反映景区内与僧侣的互动项目少或几乎无互动,在缺乏导游详细解说和僧侣互动少的情况下,游客很难对佛教文化、佛教寺院有真切感受,因此,景区在这两个方面亟需改善。很多游客对于道家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没有形成很好的宗教旅游习惯,在游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家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宗教文化旅游参与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清楚地了解道家文化,帮助人们启迪智慧、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受开发因素限制,该景区目前没有此类项目。

  (四)伊斯兰教、儒家文化、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基本处于未开发或萌芽状态

  尽管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有所欠缺,但包括三亚在内的海南沿海地区毕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三亚东部伊斯兰古墓群的发现,证明三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内联大陆、外通海域的重要门户。三亚应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申报,将海南省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三亚则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璀璨明珠。崖州孔庙(也称崖城学宫)是崖州渊源文化的象征,目前依然保留着古旧而完好的建筑格局,作为古时崖城的最高学府,曾为崖城培养过大量的人才,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曾留下重重的一笔,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民间信仰方面,三亚村庄小型庙宇较多,几乎村村都有,户户都拜,依托村庙开展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需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

  三、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深度挖掘宗教旅游资源

  继续加大力度深挖已开发较为成熟的佛教、道教旅游资源,针对佛教旅游资源,应扩充、加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内涵式发展;针对道教旅游资源,以大小洞天为代表的景区应深度挖掘道教文化;同时,还应挖掘三亚潜在的伊斯兰教、儒家文化、民间信仰、基督教等宗教文化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的原则。

  (二)完善宗教文化旅游建筑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

  改善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停车场、休憩设施等接待配套设施,推进南海佛学院、南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营造出南山的文化氛围,提升其文化品位;针对大小洞天道教文化景区,打造必要的道教文化建筑设施,营造道教文化的氛围;提高崖州孔庙的旅游接待能力,改善其交通状况,继续加大修缮力度,有利于丰富三亚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高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南山文化旅游区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着力提升景区内导游的服务质量,开展定期的导游知识和技能培训,促使内导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应增加僧侣与游客的互动项目,引导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感知,促使游客体验感增强。大小洞天道教旅游景区可开发道教文化旅游参与体验项目让游客了解道家思想,帮助人们深刻领悟道教文化。

  (四)相关部门应抓紧审批宗教文化旅游规划

  据理解,大小洞天道教文化景区规划于2012年已通过三亚城乡规委会审批,但是到目前为止,景区总体规划依然没有完成审批,很多项目无法启动,制约了景区的发展。为此,该景区希望在总规审批事宜上,有关部门能够提供支持,尽快完成审批手续。同时,应尽早会同或要求相关部门抓紧编制或出台伊斯兰教、儒家文化、民间信仰、基督教等三亚其他宗教文化的旅游发展规划。

  (五)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资金或政策扶持

  相关宗教文化旅游规划完成审批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与一定资金或政策支持,有利于加快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发展滞后的道教、伊斯兰教、儒家、民间信仰、基督教等文化旅游项目,应给予特别资金扶持。另外,民间信仰是本地人群的重要精神家园,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阵地,民间信仰应合理、合法的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引导和尊重百姓的民间信仰和精神生活方式。

  (六)打造羊栏伊斯兰特色回族风情街

  羊栏伊斯兰文化聚集地,是三亚市区前往机场、天涯海角、南山的必经之路,可将该地区打造成为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回族风情街,在旧城改造设计理念上以中亚、土耳其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16],融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造型各异的建筑,浑厚饱满的全色或绿色的球型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尖拱门以及以沙漠黄为主,绿白相间的色调,可将三亚市区的解放四路延伸线经回新村到回辉村建设成一条回族群众聚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伊斯兰特色景观街,让中外游客体验三亚伊斯兰世界的独特文化魅力。

三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亚 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 对策 宗教 现状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