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17

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50-03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全省职教发展提供了机遇,山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如何适应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如何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课题组对“十二五”末该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山西省内48所高职和448所中职院校(不含技工学校)。随机抽取11个地市的职业院校为样本,为保证抽取样本院校的代表性,课题组设计了调查提纲、调查表格、调查工具7余种(份),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形式,从多个层面考察职教现状以及体系存在的问题,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查阅了CNKI数据库中有关职教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按照该省11个地市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职教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情况、毕业生企业评价等内容进行分析。访谈调查法: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实地采访,掌握来自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思路。将山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放在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探讨,研究过程中首先考量山西职教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适应性问题,选取近5年的GDP与在校生规模进行比较。选取职教院校的区域分布、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等指标分析山西职教对经济的有效供给,找出职教发展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在职教布局和调整中构建山西现代职教体系。

  二、结果分析

  在校生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初步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基本指标。我们选取山西省2010-2014年职教在校生规模和GDP数据来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1看出,五年的全省GDP总值、人均GDP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职教规模却呈现波浪型下降趋势。中职在校生2012年比上年减少了6.6万人;2014年比上年也减少了4.7万人。高职在校生规模虽减少缓慢,但总趋势也在下降,2014年比上年减少了5.37万人。也就是说,山西职教规模与全省GDP增长并未呈现线性正相关。

  二、山西职教对全省DGP贡献率的有效供给分析

  职业教育对GDP的贡献率除了规模以外,结构和质量对GDP的有效供给更为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以高职为龙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院校分属于教育、人社等部门甚至企业集团、地方政府等多头和层级管理,造成学校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教育资源分散低效,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出现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需求错位

  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取决于资本、设备、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有效配置和变动频率。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是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本质上是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和高附加值化、技术密集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与之紧密相关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天然气、环保等应用型专业和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高的金融保险旅游等专业需求旺盛。课题组选取2005-2014年高职毕业生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进行分析。

  从表2数据看出,2005-2014十年间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除2008年为4.3%外,其余年份都保持在5.8%的水平;二产除2014年低于50%外,其余年份都在57%的水平波动。从2011年开始二产比重开始下降,由2011年的59.2%下降到2014年的49.790%,降低9.5个百分点,三产上升9.1个百分点,而该省高职毕业生进入二三产的占比并不同步。

  1.专业种类主要集中在二产。表3看出,全省48所高职院校开设的926个专业,覆盖教育部专业目录19个专业大类317种专业。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种类占5%左右、面向第二产业专业种类占50%左右、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种类占44%左右。高职专业分布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呈“231”型,而毕业生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为“321”型,专业种类设置滞后市场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该省自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职业院校的规模结构矛盾、专业结构矛盾、能力结构矛盾凸显出来。调查发现,目前该省高职人才培养总量与经济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基本平衡,但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与求职人数比例均大于1的情况,“空岗”与“待岗”同时并存;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也分别为1.76、1.88、1.52,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专业设置的学术划分对专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障碍;综合素质培养滞后造成了岗位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缺陷;专业设置分散、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造成人才培养不具备行业特色。加上高职院校适应市场步伐缓慢,人才培养缺乏总体规划和需求预测,造成毕业生过剩与短缺并存。

  3.专业设置的集中度较低。专业集中度一定程度反映学校的专业特色情况。课题组用同一专业布点数比与专业招生比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后者大于前者专业集中度高。根据表4全省48所高职院校虽然近50%的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40%的学校开设酒店管理、35%的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近30%的学校开设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但没有一个专业招生比超过专业布点比的专业。共性专业少难以形成专业集群,实习实训链条拉长造成资源浪费、形不成专业特色。调查还发现,2014年在校生较为集中的专业为护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行政执行、固体矿床露天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网络安全监察等,不仅专业集中度低而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较差。   (二)职业院校地域分布不合理,造成毕业生外溢

  1.空间分布不合理。该省现有职业院校496所,平均每个地市45.09个,各地市分布情况分布平衡(表5)。最少的朔州市17所,最多的太原市113所;52.08%的高职和19.6%的中职院校都集中在太原市,而太原市仅占山西省产业集聚区数量的14.3%,而且煤焦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晋城、大同、阳泉、吕梁;钢铁、铸造产业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晋城;农产品生产加工主要分布在运城、长治等。

  2.与各地市人口不匹配。一般从理论上讲,地区人口数量与拥有职业教育资源应成正比。从表5看,职业院校占比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太原、运城、忻州、临汾。太原占全省人口11.78%拥有22.33%职业院校,超出平均数几乎一倍;吕梁占全省人口的10.45%却只有5.53%的职业院校,几乎只及平均数的一半。职业院校高出人口比例的只有太原、忻州。地区分布不均衡。课题组使用SPSS软件选取2014年常住人口进行各地市每万人拥有高职、中职学校数的相关性分析(见表6)。

  表6可以看出,R=0.638,P>0.05,每万人所拥有的中职、高职学校数与人均GDP并非存在显著相关。吕梁市最为典型,人均GDP山西倒数第二位,职业院校倒数第四位;可以说,山西省职教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严重影响GDP的贡献率。正是这种不均衡导致区域职教毕业生外溢。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方面看,山西职教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山西职教与山西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差;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职业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是影响职教对经济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围绕山西转型发展,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职教类型结构、地域分布结构、专业设置结构,合理配置职教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是山西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总体方向。

  (二)建议

  根据前述,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围绕“经济转型”构建山西现代职业体系意义重大。

  1.搭建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包括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其举办者、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构成的有机整体。体系构建总体原则是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通过地方性立法,规范各主体职能,组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培训等要素机构,通过现有职教资源整合、构建具有适应性、开放性、衔接性、融通性的现代“大职教”体系。

  (1)横向渗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管道。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的管道问题。职教发展除了纵向上升受阻是制度性障碍以外,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渗透机制,解决职教、普教类型差别。操作路径是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认互通、相互衔接体系,搭建成才“立交桥”,为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条件。

  (2)纵向惯通,延伸职教等级,构建中、高、本、硕完整的职教体系。职教体系内部的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高职向应用型本科的上升“管道”问题一直是山西省职业教育悬而未决的问题。创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招生考试、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互认互接。打通中高职通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管道”问题,建议以专业为单位而不以学校为单位,政府根据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启动4年高职本科教育甚至高职研究生教育试点。

  (3)拓展职教功能,将职业教育融入到终生教育体系。任何脱离市场,自我封闭的办学体系都将逐渐失去市场而被淘汰。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性解决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灵活反应问题,建议体系内的各级各类职教机构能够在服务面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规格等方面随经济结构的调整随时做出反应。只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要,能够打破学制、学历、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论年龄、身份、学习时间长短都可以随时进入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公办学校)进行技术学习和技能培训,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开放职教体系。

  2.实践实现路径。

  (1)重新布局全省职教发展格局。根据“一核一带四片”和地市产业结构特点,合理进行职业学校及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是构建山西现代职教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职教布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化煤炭能源产业,建设煤电气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山西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格局为“一核一带四片”即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南、晋东南、晋西四个经济片区为主体,组织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形成经济发展网络格局。按照太原都市核心圈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建议省属高职院校进行合并,在校生规模由校均4000人提高到8000-10000人左右,院校数量合并为15所左右,分别面向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产业、消费品工业、现代金融保险服务等产业等。市属中职学校以县(区)职教中心为基础,根据区县产业特点进行重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的承接和布局。“一带四片”区的产业集聚区都可根据主导产业的需求,重新组建甚至增设一些新的职业院校。当然,学校空间布局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但更需要政府的决策和适时的引导。

  (2)转变职教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高。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山西省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二次转型,从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过去十几年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追求规模扩大、数量扩张。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建议政府给学校“松绑”,改变现状、改革体制,再不要让学校按照政府指令去办学,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给学校注入活力,让学校办出特色。

  (3)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将以“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为主题,产业形态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高科技环保型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等将使山西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三、二、一”结构。建议政府将专业设置的权力交给学校,并且对经济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类专业、高新技术专业、生态农科类专业、资源环境类、清洁能源类等紧缺人才专业进行前瞻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通过奖励性资助,优先录取、设立政府奖、助学金制度等政策,调动学校办学和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开发一个新职业专业群可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

  (4)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让学校、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关键之举。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树立全省职教“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设立山西省职业教育统筹局将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教管理职能整合。建议用好中央赋予山西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启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让企业资本介入,推动公办职业院校的“管办评”分离,确立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地位,解决职业院校脱离企业、脱离市场的问题。

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山西省 试验区 山西 职业教育 试验 体系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