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09

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形成新老校区共同办学的运作模式。这一举措开拓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但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新校区的管理问题属于一校多区的管理范畴。因此,如何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实现各校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的涵义及其管理模式分类

  1.高校新校区的涵义

  从广义上,新校区除指一个学校在原有校园之外开辟的校区外,还包括其由于合并等原因形成的其它校区。从狭义上,新校区指的是由于发展空间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一个学校在原有校园之外开辟的校区,即“新建的校区”。本文是从狭义的方面做界定。

  2.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

  一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也称为分权型管理。指校区的横向领导,通常表现为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新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的存在。此种模式适用于学科门类较多、统一管理困难的综合性大学,俗称 “强强联合”的学校。学校在校区成立一定的管理机构, 代表学校直接对校区进行管理, 这些机构与校本部各职能部门是平行关系, 只对学校负责,学校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二是“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也称为集权型管理。这种模式主要是新老校区实质性的统一管理,校区各类机构完全是校本部相关机构的职能的延伸。其特点是校区的办学资源由校本部统一调控。各分校区作其下属学院,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基本运作,学校在校区设立校本部各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代表职能部门对校区相关工作进行垂直管理。三是“条块结合的管理”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在校本部的直接领导下, 在新校区设置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对一些日常性的事务进行管理, 如保卫工作、后勤工作等, 其他的工作如教学工作等都是按照校本部的统一部署, 由相应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执行。该模式下运行的学校其本质仍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的 “条块管理” 模式。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新校区建设为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但随着新校区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新校区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新校区外部环境复杂

  新校区一般距城市中心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因此,新校区的内部建设虽迅速发展,但新校区周边的交通、卫生、文化金融、餐饮、娱乐等社会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此同时,新校区边建设、边入住、边运行,周边环境复杂难于整治,安全隐患多,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2.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

  传统学生管理体制在层级上实行校、院(系)、年级、班逐级管理,强调层级管制。按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成两个系统,职能部门有学生处(有的院校称为学工处);另一条是团委、团总支、团支部,领导决策层是院党委书记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从上到下部门齐全,也有的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次,管理方式不科学,对学生日常事务管得过细,以不出问题作为管理的目标,往往把学生作为规范和约束的对象,忽视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再次,在教育内容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在道德领域和法制领域的教育不够,使政治理想教育的效果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支撑,导致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化或虚化, 整体效力受到影响。

  3.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薄弱性,学生管理需要一个磨合期

  一方面缺乏高校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校本部与新校区各派出机构之间的条与条、条与块、块与块相互之间需要一段磨合期,才能有效发挥新校区的软硬件的优势。另一方面新校区与老校区有一定空间距离以及新校区的历史较短, 使得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传承、育人氛围的营造受到极大的影响,人文氛围的构筑明显滞后。加之,高校新校区一般都安排新生入住,在新校区,师生之间、新老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的现象。

  三、高校新校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学生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学生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建立健全新校区管理模式

  (1)明确导向

  导向问题是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建立健全新校区管理模式应坚持以马列主义等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先进文化的成长规律,同时树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观念。在老校区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凸现教育观念的“新”,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2)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秩序,规范行为的依据,同时也是激励行为主体的依据。在新校区必须坚持执行已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又要针对新区的特点,建立一些与之配套的新的规章制度。如在城郊的新校区必须针对周边地区治安相对薄弱的特点制订完善的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维护学校的治安秩序和稳定,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又如在大学城推行后勤社会化与学生宿舍公寓化管理的背景下,制订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又强化规范管理,从而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模式

  校区的管理模式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和情况变化进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程度采用适合的条、块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同时,构建新校区管理网络系统,理顺反馈渠道,加强管理监控,打破条块分割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新校区的发展。

  2.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1)以“三化”为抓手,建设校园文化

  第一,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是基础。环境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属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环境文化小到校徽、校旗等学校标志性的物品;大到教学设施及环境等。因此,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他主要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其次,在院校的周边环境上,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综合治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建设学校文化,行为文化是载体。行为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发展战略、运作方式、工作行为、话语方式、交际方式。行为文化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学校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渗透在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师生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节日纪念活动等活动包含在行为文化之中。

  第三,建设学校文化,观念文化是方向。观念文化是指学校本质的具有个性的精神风貌集中反映的隐性的文化,它属于学校文化的软件,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新校区要加强校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的建设。全体师生员工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寓校风建设于管理、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在新校区建成良好的校风。

  (2)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生工作中,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首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针对新校区的特殊情况,举办“人生导航”专题讲座,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充分利用节日活动等各种教育载体和渠道。把弘扬主旋律同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专业读好书同凸出实用技能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及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再次,以优为范,弘扬典型。通过举办“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类似的示范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优秀看齐,相互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文明的主旋律,结合时代要求,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

  在新校区不管使用何种管理模式,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是探讨新校区管理模式的应有之义。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广泛。辅导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和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效果。学生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力、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必备的心理学理学知识,还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具有“三心”意识,再次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观察力,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学生骨干是学生管理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因此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不仅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而且有助于了解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管理机制。首先,团总支学生会牵头。在新校区建立团总支学生会分会,在宏观指导下,把自治权充分下放给学生分会,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干部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社团辅助。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社团的辅助,新校区的学生活动开展会更加丰富多彩,活动的方式更新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从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行政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查阅系统等,使各类管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远程化、会议视频化,打破传统意义上管理的物理距离界限。同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重点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育网站,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6.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人生引导

  高度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新校区首批入住大都是新生,其健康成长对新校区良好校风的形成至关重要。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可分专题如:校史和校园文化、专业概论及专业发展、学习方法和技巧、人际交往和沟通、女生的自我保护、新生干部的培养、身心健康与快乐成长等开展入学教育系列活动,让大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大学文化和大学生活,并为这种目标自觉奋进。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本着辩证的观点,理清思路,解放思想,适时地调整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延续老校区长期办学形成的管理理念,发扬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立足于新校区的特点,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将新校区管理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加以探索和研究,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校区 管理模式 模式 高校 研究 学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