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论文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20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初步形成,直到《1857-1858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研究更加深入,“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社会阶段理论初成体系。

  综上,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并非一时之谈,而是马克思在特定时期对人类历史在人的发展的维度上的理解。

  2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产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第一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依赖性社会”

  这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等不发达,人们的分工和交换意识尚且不是很强烈,个人只是在孤立的点上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个人的单独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人们之间只能借助于血缘、氏族等这种自然关系和后来中世纪形成的统治与服从的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组成一个强大的共同体来维持和满足人自身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围是很狭小有限的,这就使得人们可以依靠这种人与人直接的依赖关系,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就好比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进化尚未完成,在人类的意识中存在血缘、氏族关系,同一氏族的生活居住在一起,共同寻找食物,因为生产工具的不发达,只能钻木取火,消耗大量人力,单纯的只是依赖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关系来维持生存,很少与陌生人发生过多的联系。而此时人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不是发财致富、积累资本,“交换”的概念还没有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而是自给自足,这时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生产过多是为了直接满足个人生存需要,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生产。

  第二个阶段:物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社会”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慢慢兴起,同时,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物的依赖性社会。在这一阶段中,人类的生产不再是仅仅自给自足,而是逐渐地“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随着生产工具的日益发达,人类的生产有了更多便利的条件,不再是全用蛮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的生产能力大为增强,产量有了直接的提高。而当人们的产出大于需求的时候,交换也就逐渐普遍开来了。起初是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交换,人们各取所需,慢慢地发展成了以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交换越来越复杂,于是互不相干的人之间因为交换有了更多的联系,在这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也逐渐建立起来。此时,交换已是一种社会存在中的普遍现象,存在于一切产品和人类活动中。这种普遍交换,使得生产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个人的生存发展资料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某种异己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某种物化的力量,其本质是货币。货币既是交换活动的中介,也是个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唯一联系。这表明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已经歪曲成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是拥有产品价值的大小。 “物的依赖性”与异化劳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主体人被自己的创造物、货币所奴役,人和自己的创造物不是使用、被使用,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反而是人为了生存总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经济物质社会主宰着,丧失了体现人本质上的自由。   第三个阶段:自由个性,“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工业的发展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产品极大丰富,摆脱了私有制的压迫,消费资料实现按需分配。在这基础上,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类似于“大锅饭”带来的后遗症问题不会出现,即共产主义社会不会出现分配不均、公正平等等问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极大的提高,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了统一,社会处于高度和谐的状态。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是独立、自在的个体,不再依附于某种外在异己的力量成为“傀儡”似的存在。人的劳动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制的劳动,而成为真正自觉自愿的自由的劳动。于是,劳动不再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的时候,那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提高社会生产率等摧残劳动力的行为也不会发生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自然会消失不见,人们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和感兴趣的事情,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和发展,这时候社会才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

  这一切的发生是以第二个阶段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交换价值为前提的。只有在全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不需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3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讨,不仅给我们指明了通向“自由王国”的方向,对如何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个性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这对于正处于改革进行时的中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教益。

  首先,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有利于我国做出科学的战略定位。

  根据马克思所阐述的三个社会发展阶段,可以从生产力状况、人的发展等方面考察本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弄清楚了本国国情,才能做出科学的战略选择。由于我党在建国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理论的认识不足,致使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我们更要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惨痛教训,科学定位中国国情。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但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艰巨考验和挑战,既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要提高党的领导执政水平,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又要兼顾社会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关系,维持社会稳定。中国现在正处于马克思所描述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是“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初始阶段。因此,准确理解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现在中国走出改革的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有助于汲取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于“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生变化。“以前由于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区或其他原因,我们总不承认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尽管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总担心别人会说我们实际上是在搞资本主义”,现当代中国劳动者的收入平均水平整体上不是很高,两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大,穷人为富人打工,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长此以往,定会引起基层人士的不满和反抗。故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警惕拜物教的出现,防止不良现象滋生的关键是及时纠正。虽然我国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已在我国并存,如今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如自发性,永远也不会消除。“问题奶粉”“毒胶囊”等事件的一再曝光,现实中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不利思想正侵入人的大脑,影响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而不是舍弃一方以达到另一方。贫富差距、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等问题的出现,更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要在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探讨的基础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态势总结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规律。中国目前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全面掌握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将其运用于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更能使中国在不久的将来看见共产主义的曙光。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社会形态 马克 形态 理论 三大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