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3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华文教育是面向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随着近年来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华文教育在构建基础理论,拓展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梯队,创立学术组织和刊物,设置华文教育研究专业,课程及学位,产出创新性学术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逐步落实,华文教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功用日益得到彰显和重视。然而目前华文教育仍是以语言先行的理念在推行,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以文化传播为研究主题的资料也是缺乏的。围绕国家整体战略和华文教育工作实际,勘定华文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与互动方式,加速华文教育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形成华文教育推进“一带一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与整体合力,可谓非常必要。

  一、华文教育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

  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历史。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同生共长,与中华文化相伴相随,以传承、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使命。“一带一路”倡议以交流、融冰、架桥、共赢为目的,人文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华人数量最大的区域,也是近年来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点区域。一直以来,华文教育以侨为桥,通过海外的华侨华人,以信息传播与沟通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传播中华文化,产生了丰富的实践效果,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拓展。用一句话概括则是:华文教育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其本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平台与媒介,两者互为支撑、相互贯通。

  (一)华文教育日益融入了当地主流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先后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华文教育开始走出低谷,进入了复兴、发展时期,各类华文学校大量涌现,生源数量和范围大幅扩展,各国政府相继调整华文教育政策,允许和鼓励发展华文教育,华文教育逐步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如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提供的资料,马来西亚现有华文小学1290所,华文独中60所,华文大专院校3所(南方学院、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153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所寄宿中学向马来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问题研究所。全国就读华文人数超过20万人,其中华文独中在校学生6万多人。近年来,不仅是华裔子女进华校,一些马来人、印度人的子女也开始到华校读书。目前就读华文独中的马来学生约5000多人,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近7万人。 [1]

  (二)华文教育日益彰显了中国软实力

  华文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和中外文化交流与融通的重要渠道,华文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国力强盛息息相关。刘泽彭就提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情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含有“和”的理念,主张“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在中国人口向外迁移的活动中,海外华侨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住在国,以自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人群。在国家关系中,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提升至和谐世界观,以华校展示中华文化的主流面貌,以中华传统民俗展示中国文化的理念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华文媒体展示中文世界对国际舆论和社会民生的关注和评论,向海外各国宣传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魅力,对我们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2]

  (三)华文教育日益强化了祖(籍)国与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媒体的互动并形成共赢关系

  ?A文教育在维系华人族群的关系、构建身份认同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海外华人社团、华文传媒更加关注和重视华文教育,为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李嘉郁所言:“海外华人社团为数众多,他们一向是华文教育的积极创办者和有力支持者。华人社团所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关乎民族文化者占绝大多数,节日庆典、民艺展出、文化讲座,等等,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者无疑是一个生动可感的大课堂。一方面,华文学校应主动联系华人社团,根据学校需要,使之有目的地举办一些适合华裔学生的民族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针对华裔青年在渐渐游离出华人社团的趋势,学校要号召、组织学生积极走近华社生活。”[3]

  二、华文教育是顺利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一)华文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高度契合

  华文教育的人文交流功能是与其概念界定相联系的。林蒲田将“华文教育”界定为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也包括中国国内开办的面向海外的华文教育。[4]贾益民指出,华文教育是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也包括少数非华裔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有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欧美)又称中文教育。[5]丘进认为,海外华文教育可以从办学主体、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即通过学习华文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界定,并将华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概括为塑造华侨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情谊的纽带作用等四大方面。[6]郭熙把华文教育定义为“华侨和海外华人的母语文教育”,并区分了华人的华文教育和华侨的华文教育。[7]   在某种意义上,华文教育是一种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独立教育型式。首先,华文教育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一是学科独立。华文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特殊的教学性质、教学对象和教学形式,以及特定的学科理论、学科内容和学科建设研究,并被教育部纳入到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二是体系独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教育建立了健全的教育体系,有着自己的办学体系、办学方式和办学传统,尽管在某些阶段会与国民教育体系彼此交叉。如有的已经纳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系统,体系仍然相?Χ懒?。其次,华文教育内涵多元、功能独特。一是内涵独特。华文教育是祖(籍)国帮助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一项事业;是中国政府海外侨民工作、华人华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功能独特。华文教育是海外华族的民族教育形式,是海外儿女加深与祖(籍)国文化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三是作用独特。华文教育办学经历了由旧式学校向新式学校、由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重大转变,它对增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国际理解、创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华文教育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平台支撑

  华文教育可以涵养“一带一路”人文资源。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最内在的“软实力”。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文化的背后则体现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华文教育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理念,通过华文教育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中华文化人格,使以“仁者爱人”为最基本道德的中华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以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言汉语作为依托的华文教育,可以把大批华裔子弟、对华友好人士培养成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实业家、社会精英,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使华文教育不仅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留根工程”,而且成为外国朋友学习外语的重要选项。此外,华文教育在海外教授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可融入当地文化的优秀因素,引导华侨华人体会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文明的多维交融。

  华文教育可以夯实“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土壤。“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础和保证。华文教育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和”文化。华文教育可以通过课内讲授和文化活动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海外侨胞、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更好地体会“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和”文化与“亲诚惠容” 理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海外6000多万华侨华人,其中4000多万聚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是民心相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参与力量。华文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加强与沿线国家众多侨胞、涉华团体和智库的密切合作,完善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平台,使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广泛传播,让沿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在“一带一路”沿线人文先行而致民心相通,共同创造出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三)华文教育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既包括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以来不断发展形成的现代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内容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华文教育的主体是华文师生,客体是中华语言与文化。华文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彰显途径,是以华文传媒、华文学校、华文社团、华人公众舆论等非政府机构和个人为重点的各种信息传播、人员交往和社会活动。通过华文教育主体搭建桥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出口、服务的形式,向他国传播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疏通、拓展华文教育参与“一带一路”的途径,有助于华文教育超出单纯的语言文化教学范畴,从更高层面上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建与现实展开,更自觉、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总体外交战略。

  1.兴办华文学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中华文化热”普遍升温,华文教育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发展,主体对象是华裔学生,兼顾非华裔的中华语言文化学习者。华文学校是开展华文教育的主阵地。国务院侨办裘援平主任曾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华文教育工作,将动员力量,整合资源,在已建208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支持162所贫困学校和19个华教组织、设立300个‘华星书屋’的基础上,到2017年,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支持30个华教组织、建立200个‘华星书屋’,逐步将数以万计、遍布世界的华文学校打造成海外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首选平台。”[8]华文教育天然具有“交往”属性,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成为衍生民间交流的可能。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海镇九年制边境学校是一所利用云南省国门学校建设项目建设的华文学校,学校设有幼儿园以及25个小学、初中教学班。近年来,芒海镇九年制边境学校以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优势吸引了众多来自缅甸的“小留学生”前来就读,每年在学校就读的缅籍学生约在300人左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2014年整所学校的缅籍学生共334人,其中住校生253人。“小留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与中国学生相同的教育,并可参与评优评先活动,享受学校奖学金,这是中缅民间交流的生动事例。[9]

  2.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华文教育通过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教学,面向海外社会尤其是华裔青少年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的正面信息,构建中国的新形象。此外,搭建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汉语冬夏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少年加入到学习华文的队伍中来,为中华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都具有“传播”的“外交”形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合作而丰富。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丰富的交换生平台,国际化的校园课堂,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等特点。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与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意见领袖、提升中国形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与空间,与人文交流具有相关性和互动性。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通过华文教育这个平台开展交流活动,由留学生发起并参与的与住在国民众的民间交往,由留学生牵线搭桥的与中国官方、民众的交往,更加亲和,更加出彩,是人文交流中比较灵活的形式。   3.培养与外派华文师资。主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培养来提升海外华文教育的水平。无论是国内外培养的华文师资、还是外派的华文师资,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2014年12月7日国务院侨办裘援平主任曾透露:“近五年,国务院侨办共邀请15800名海外华文教师来华培训;‘走出去’培训华文教师36000余名;委托国内华文教育基地院校开展函授学历培训,有1000多名华文教师受益;依托国侨办所属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通过提供奖助学金,为海外华校培养了1700多名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华文教师。将外派教师数量由原来的每年二三百人,扩大到现在的七八百人。”[10]师资匮乏、队伍老化是制约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培养和外派师资,不仅有效缓解了海外华文教师短缺的压力,为华校发展注入了“生力军”,而且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办华文教育的重视。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华文教育发展展望

  (一)借助华文教育的国际化推动沿线各国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不仅是一种国际视野,而且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华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举办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在国外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天生就是国际化的,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频繁,人文交流、学术交往、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的空间更广阔,与沿线各国合作的契合点更多。例如,华文教育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充分面向全球教育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教育产业与机构的对接,深化国际合作,通过“教育+互联网”把中国的软实力输出去,把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力争实现共赢;可以顺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潮流,发挥华文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教育联盟,交流、研讨和解决教育的共同问题,学习、引进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多维度出击打响华文教育品牌;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经纬,加强沿线各国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整合沿线各国华文教育网络和平台,携手打造沿线各国华文教育联盟,广泛开展学术、文化、教育交流,在推进华文教育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沿线各国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

  (二)借力华文教育极其广泛的地域分布特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模式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为留存中华民族之根、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之魂,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历经艰难险阻,无悔地为华文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竭尽创办、维护和促其发展之力,赋予了华文教育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华文教育虽历经磨难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对华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一些国家从以往的限制排斥到逐步放开,并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支持。在一些国家,华文教育已逐步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统,跻身主流教育之列。华人社团是华文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随着华文教育步入发展的新时期,华人社团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华文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涌现出中文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三语学校、网络学校等新型华文学校。同时,华文教育事业正日益受到中国政府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习近平曾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华文教育对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中国已建立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等一整套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积累了很多经验,培养了大量人才。裘援平表示,国侨办今后会“建立国内华文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建立与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交流合作机制,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1]可以预见,华文教育将蓬勃发展,办学模式更趋多元。“一带一路”可借力华文教育极其广泛的地域分布特征、高质量的人文交流平台,有效解决模式单一、内容单一的困难,深化中国和各国政府、民间层面上的支持与合作,打牢基础,顺畅深入,软实力配套着硬实力输出,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

  (三)借力华裔新生代的多元认同促进“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华裔新生代在华侨华人群体中已经占有相当比重,他们是华文教育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华人社团和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与非华裔学习者相比,由于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家长的督促,他们在学习华语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不易产生语言与文化障碍。但在现实中,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存在族群、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差异性。华侨学生客居海外,眷恋祖国,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践行者;华人学生是流着中华文化血液的外国人,受当地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认同当地,可能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接受者,一些人可能成为实践者。还有一部分华人学生,虽然血管里流淌着华人血液,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已完全当地化。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会增强,同样能够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人文交流添砖加瓦。总而言之,华裔新生代素质高、潜力大,富有生机与活力,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对中华文化和居住国的文化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可在润物无声间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理念,降低中国发展的风险,减少中国和平崛起的阻力,是华文教育新的着眼点,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借用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做好华裔新生代的工作,充分发挥华裔新生代在民间外交和民间关系中的作用,既可满足华文教育的发展要求,又可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注入不竭的动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中华优秀文化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具有当代价值,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造福人类社会提供了难得契机,而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根本保证,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力量。把?A文教育纳入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布局中来积极推进,纳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来加以传播,能够直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国形象吸引力。随着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华文教育建构深度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的功用将进一步强化,并继续在“一带一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预见,全球华人共乘长风,破浪万里,将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华文教育一定能够实现繁荣发展的梦想,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明天。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华文 视域 华文教育 一带 一路 战略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