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文化传统对中德职业教育观念影响的比较论文

文化传统对中德职业教育观念影响的比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20

文化传统对中德职业教育观念影响的比较

  文化传统;中国;德国;职业教育观念;比较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 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 “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 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动乱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 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 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 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 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注释:

  ①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②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③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参见:参加: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文化传统对中德职业教育观念影响的比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德 职业教育 观念 传统 影响 职业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