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鉴江平原上流传了七百余年的一颗民间艺术明珠论文

鉴江平原上流传了七百余年的一颗民间艺术明珠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7

鉴江平原上流传了七百余年的一颗民间艺术明珠

  《十八学士》是一个由唐诗演唱、古乐演奏和文人舞蹈三种形式结合的的综合传统民间曲艺节目,流传在今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南部和湛江市吴川市西部亦即鉴江平原的 “上院李氏”族人集中居住地区。这个节目重现了唐天宝年间,李白辞官离京时,十八学士设宴送行的故事和情景。

  据流传地民间世代相传:唐玄宗年间,诗人李白向玄宗辞官还山。离京之日,文人学士设宴相送。席间,众学士或放歌,或奏乐,或起舞,场面壮观动人。与李白同时的李晟(后来官封西平郡王)据当时情景整理并命名为《十八学士》的艺术形式,保留于王府。南宋景定年间,李晟廿二世孙李承元任化郡(今化州市)通判期满,卜居于郡南三十里的上院(今化州市犀湾村),《十八学士》遂于李氏族人中流传,至今已历七百余年。

  这种传说,至今没有找到典籍记载,但是,因为《十八学士》的内容和形式与李白故事以及李氏历史名人李晟、李承元等人的地位和经历丝丝入扣,所以,化州、吴川地区的群众--尤其是李氏族人(包括粤西三大李:上院李、三柏李和华山李,现在分散在各地的总人口有百万之众),对此深信不疑。

  近百年来见诸文献记载的主要有《茂名市志》①和《化州县志》②。另外,中共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01年所编写的《化州英烈》也有记载③。《茂名市志》和《化州县志》也记载了建国以来,这个节目曾多次参加地区、市、县的文艺汇演或比赛获奖的事实。

  一、《十八学士》的表演形式

  现在的表演,包括四个情节,也是四个表演先后的程式:

  第一部分:1.赐金还山:鼓乐齐鸣,在“赐金还山”匾引导下,李白和十八学士登场亮相,然后入座。很有喜乐气氛,时间大约8分钟。2.诗酒酬唱:李白和十八学士咏唱唐人诗词歌曲,主要为李白咏牡丹的《清平调》三首。时间大约10分钟。3.设宴饯别:十八学士齐奏古曲《风云会》,席间众人起舞,时间在10分钟左右。4.鼓乐送行:众学士以行奏《风云会》的形式送别李太白。这个情节往往与其他游行队伍相始终,时间较长。

  这个节目的四个部分,可以根据需要而灵活变化,有以下四种具体形式:

  一是舞台表演形式。舞台表演时,一般是演出上文所说的第1至第3个情节。1.赐金还山:突出一种喜乐气氛和绚丽场面,十八学士化古妆,着唐代衣冠登场。表演大多是仿照粤剧中的人物亮相方式,音乐也是采用现代常用传统乐曲如《一锭金》《大开》等。这种气氛和艺术,很像民间喜闻乐见的粤剧开幕折子戏《六国封相》《八子贺寿》等。2.诗酒酬唱:十八学士登台亮相后入座,开幕前已经站位于后排的演员开始咏唱唐人诗词歌曲,十八学士持十八般乐器,一起伴奏。期间,李白与众学士也参与独唱或者齐唱。这些歌曲可多可少,视表演需要而选择,但是李白的《清平乐?咏牡丹》三首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如《阳关三叠》《别董大》等著名送别诗以及李白名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等,也是常用曲目。 3.设宴饯别:十八学士吟唱以后,众学士齐奏古乐曲《风云会》,众人纷纷随音乐起舞。舞蹈有两节,第一节由两名宫妆女子起舞,一人持酒盅,一人持碟子和牙筷,这段舞蹈舒缓温雅,两套特殊的道具既有即景的乐趣,又可敲击出与众不同的铿锵乐声。第二节:酒酣兴烈之际,十八学士也纷纷持剑把盏进入舞团,这节舞蹈多以二学士表演为主,风格豪放,醉态可掬,可以率性而为,很有特色。另外,两名梨园女弟子也以一段古典舞穿插其中,刚柔结合。此时,情节进入高潮。

  二是游行表演形式。时间是在农历正月乡下的“年例”佳期,或乡村游神赛会之日,表演时间往往是白天。《十八学士》表演队夹在诸神菩萨和彩服持械的功夫(武术)队之中一起游行,场面十分壮观。游行队伍庞杂,各个村庄有各自的音乐和舞蹈,《十八学士》演出队也要有十八人之数,持十八般乐器,化妆,着古装,在诸般鼓乐声中齐奏《风雨会》,两名宫妆舞女在队伍之前起舞,学士之中也有即兴起舞者。这时不受时间和场地约束,随游行队伍行进,舞蹈动作可以更加灵活,因为锣鼓乐声嘈杂,游行表演一般没有歌诗咏唱。

  三是舞台和游行表演形式。这种形式按全本演出程式进行,即在夜晚的舞台演出后再继续游行演出。化州、吴川地区,有在农历“年例”夜晚菩萨出巡和篝火游行的习俗,每当这些日子,《十八学士》演出队则在入夜之时,先在舞台演出节目的前面三个情节,等待游行队伍到来时再随队游行表演。

  四是堂会形式,当地人叫做“入屋做戏”。在旧时,一些有头面的人家每当有添丁、做寿、新居落成等大喜日子,就会请来乡中艺人,登门表演《十八学士》。现在人民生活改善,很多农户经济上承担得起,因而这种形式越来越多见。堂会形式一般是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表演,也有在大屋子的厅堂上演出。可以按照主人的要求增加内容和延长演出时间。

  二、《十八学士》的音乐演奏和唐诗演唱

  1.演奏。舞台编排是打击乐居后排中间,以板、鼓指挥节拍,乐人取坐姿、高位。两旁是萧、大笛等吹管乐器,乐人取站位。两旁则为歌唱者,手持玲、盅等打击乐器一边歌唱一边摇击以助拍子,取站位。在板、鼓前面两侧,一为扬琴,一为古筝。舞台右列是弹拨乐的琵琶、三弦、月琴、秦琴等,左列是拉弦乐的胡琴、高胡、南胡、椰胡等。主曲一般以合奏为主,单乐器独奏者较少。有引子的曲子,则由箫音引起,曲调激昂上扬时,以大笛和锣鼓伴奏。

  2.演唱。因为这个节目来源于李白离京宴别的传说和故事,所以节目演唱的歌曲都是唐人诗词,几百年来,语言变异,前人怎么唱,没有文字可考,按照近百年来的传统,都是当地乐人谱曲和配乐,用广州话演唱。歌词中,《清平乐 咏牡丹》三首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如《阳关三叠》《别董大》等著名送别诗以及李白名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等,有时也会唱与李白同时的诗人或者玄宗“十八学士”的作品。因为这一点,使得《十八学士》节目的内容和技艺可以不断改变和更新,而且可以调动艺人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唐人诗词所配的乐曲,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传颂为主要要求,曲子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从目前情况看,《十八学士》的歌曲风格有向粤曲小调靠拢的倾向。   演唱有三种形式:一是独唱,以剧中人李白为主要歌唱者,如《咏牡丹》《菩萨蛮》等;二是独唱、伴唱、混唱结合;三是合唱,如一些送别诗,则是十八学士齐唱。十八学士既是乐者,又是歌者,所以全场都是边奏边唱。演唱原来都是男声。解放以后,增加了一些梨园女弟子的剧中人,承担舞蹈和独唱或男女混唱的任务。

  三、《十八学士》的主乐曲《风云会》

  《十八学士》的主乐曲《风云会》,七百多年来,一直是以工尺谱的形式流传,目前艺人们已经把它翻译成简谱。《风云会》的曲名,有歌颂唐玄宗与李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之意,又表达了李白与良朋分别之际的留恋之情。

  《风云会》的板式是由散板引子带出一板三眼的正曲,中速偏慢。宫调为突出传统五正声的羽调式,似以表现忧婉之情。旋律则在中低声区迂回徘徊较多,偶尔上扬,也似以表达伤感之情。曲调平稳,呈现传统文庙、宗室音乐的雅乐之风。乐曲由四个曲调组合而成,其间用“合头”形式衔接,以连接四个情节,使全曲连贯而流畅。而由“合头”连成一道完整乐曲,正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典型特征。可见现存这个乐曲是古乐曲经过长期的民间改造而来,既有古代文人雅乐的中正平和传统,又有现代民间音乐的喜乐活泼风格。

  流传地的民间艺人传艺时,经常会从很质朴的角度讲对《风云会》乐谱的感受:1.此曲有35个小节,回环演奏,其中有18个小节的结尾两拍都是相同的两个音符,以“工工”(简谱的33)、“士士”(简谱的66)为最多,反复缠绵,似乎表现心中挥之不去的某种情结。2.全曲没有表示悲伤情调的变音即半音的“乙反”音符(简谱的74), 这是唐宋时期贵族(宫廷)音乐的特征之一。3.全曲除了终结时的两拍以外,都没有两拍相连,又似乎是从古琴曲变来。以上这些,都是工尺谱才能表现出来的韵味,所以演奏者必须要经常吟诵工尺谱,要烂熟于胸,方能领略曲子和剧情的意境。同时,在演奏时必须要以弹拨乐为主,打击乐只能起调节节拍和气氛的作用,拉弦乐以定弦“士工”弦(即简谱63弦)的胡琴为主,其他乐器不能抢音,更不能拉长音。

  四、《十八学士》的特色乐器

  1.长鼓,这种鼓的主体为烧制的陶器,与古籍《礼记》中记载的“土鼓”和现代壮族人使用的陶鼓的形状和作用都很相似。现存的长鼓长约50公分,重约十斤,圆形,腰部中空而狭小,两个口子一头大,一头小,均以牛皮连绒毛蒙盖,大的一头中空如?,口子约20公分,敲击时,声音洪亮悠长而低沉,发音如“碰”,小的一头口子约10公分,声音短促而清晰,发音如“匹”,所以土人又把长鼓叫做“匹碰”或“大匹碰”。乐人用带子连接两头的扣子,跨在胸前,手持皮板敲击大口,以手掌敲击小口。长鼓主要起到渲染气氛和协和节拍、声调的作用。长鼓出自宗庙,在《十八学士》流传的化州、吴川两市乡间的祭祀活动中,现在还会出现这种长鼓,乐人、乐声和场面庄严肃穆,与《风云会》有相同的风格,对人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演奏者多为老艺人,敲击时神态安详,垂目低眉。

  2.胡琴,现有的胡琴为手工制作,主轴短,木制,长约60公分,为常见高胡主轴的三分之二左右,音筒各面均为木制,以牛筋为直弦,以马尾毛为弓弦,定弦为“士工”弦(即63线)。胡琴的乐音雄浑低沉,有苍凉之感。持胡琴演奏的,一般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3.摇盅,实为饮宴时用的酒盅。表演《十八学士》时,一位年轻宫妆女子左右手各执一对,下面的盅正直,口子朝上,上面的盅斜向,盅口朝下,舞蹈时手指放松摇动,两盅碰击而发出乐音。“摇盅”这个词,在《十八学士》中是名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所摇的“盅”,二是“摇盅”技艺。

  4.击碟,与“摇盅”性质相似,女子左手持一只碟子,右手持一双筷子,也都是宴席上的用品,碟子一般是瓷质,筷子最好是象牙筷。舞蹈时,舞者以右手的筷子敲击左手的瓷碟,主要用来敲击节拍协舞。碟子质地好而舞者手上功夫好的,也可以敲击出清晰好听的声音来。和“摇盅”一样,“击碟”也是名词,也有两个含义。

  五、《十八学士》的舞蹈

  《十八学士》的舞蹈有两节,每节时间都是《风云会》演奏一次的时间。第一节是两个宫妆少女的宫廷舞,演员着宫妆,一持“摇盅”,一持“击碟”,因为手持盅、碟,肢体身位都要保持平衡,动作幅度较小,舞姿舒缓文雅,速度较慢。盅、碟的摇击要以舞蹈乐曲节拍一致,二人动作一致,节奏感较强。这节舞蹈,是模仿送别宴会上学士们在宴席间随手拈来饮宴用品起舞的情景,也保留有上古西北地区贵族“击缶助酒”的古风。据说解放以前的舞者一直都是男妆,直到1953年,《十八学士》节目参加当时的湛江地区汇演,接受了主办者人的意见,舞者才选用女演员。此节舞毕,音乐作《风云会》第二次演奏,两位梨园少女和两学士演员出场,男演员一人单手持剑,一人双手执酒壶和酒杯,模仿李白和学士们的醉酒和醉剑的情态,动作各异,大开大阖。二少女则以古典舞穿插或共舞。鼓乐声中,四人共舞的场面十分热烈,把节目推向高潮,舞台表演结束。

  六、《十八学士》的演员

  因为《十八学士》 是由唐诗演唱、古乐演奏和文人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结合的综合音乐节目。所以演员也必须具备这三种技能。其中,“唱”是人人都要会的,而且,包括李白在内,起码要有三至四人能够独唱。“乐”的要求则是每一位演员起码要熟悉一种乐器的演奏。舞蹈的第一节是两位女演员的宫廷舞蹈,现在的舞姿已经戏曲化,舞姿舒缓温雅,技艺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摇盅”“击碟”的姿势要平稳自然,盅碟要击出节拍,摇出真正的乐音,实际上都不容易,演员要经常练习腰身、平衡技术和手技。第二节是学士狂舞和少女的古典舞,男演员或持剑,或执盏,要舞出狂态、醉态来,舞技更要比较专业。在这种场合中的少女古典舞必须与“醉舞”配合,风格要一致,四人共舞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个节目的核心角色是独唱和舞蹈演员。

  《十八学士》之名,本来就来自唐玄宗年间李氏远祖――“诗仙”李白离京宴别的故事和场面,而且节目的演出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鬼神民俗、民间喜庆相关,因而演员要有敬祖先、礼鬼神、从风俗的心理,气氛要严肃,表演要文雅。演奏、舞蹈和歌唱要中规中矩。一些老艺人说,演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进入文人宴会情景,要有唐宋文人雅风;二是高声诵唱乐曲的“工尺谱”;三是歌、乐要烂熟于胸;四是演奏和歌唱要缓慢含情,不忘李氏陇西故地和古乐的苍凉。具备此四者,才能领略其中韵味。

  注释:

  ①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名市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86页。

  ②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化州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2-823页。

  ③中共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内部发行:《化州英烈》,2001年版,第5-9页。

鉴江平原上流传了七百余年的一颗民间艺术明珠

论文搜索
关键字:民间艺术 余年 上流 平原 明珠 民间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