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论文

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0

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

  《活着》是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部个人苦难的浓缩史,也是一部人类生存境遇的再现史。小说通过对苦难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苦难背后的朴实的生存哲学,认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信念,个人存在的最终目标并不在生命以外的任何物件,而恰恰存在于生命过程本身,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活着本身所独有的力量,显示了存在的宝贵价值,同时也续写了作者本人对于人的生命与生存本真的终极关怀。

  一、生存境遇――无尽的苦难梦魇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尽管处于特殊的创作时期,对血腥和暴力的描述有所减弱,但他对苦难这一主题的描述却依然如故,作为余华创作转型期代表之作的《活着》同样没有逃脱苦难的深渊。小说将苦难视作人类的生存本质,让人物在饱受物质上的困苦的同时承受着生命永逝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人的存在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

  《活着》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极度困顿的生活中挣扎,这种困顿的生活,既是叙事主体所特设的背景要素,又是时代发展内在规律的外在体现。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福贵一家的艰难处境,正是当时中国乡村历史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外部的大环境促成了生存的残酷性,战争造成民生凋敝,解放后饥荒接踵而来,福贵一家的艰难生活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境遇中展开帷幕。在作品中,尽管福贵家人的接踵死亡充满了各种巧合与偶然,但细究其因,终也逃不过贫困二字。生活的困窘直接把福贵一家慢慢推向苦难的深渊,让他们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饱尝饥饿、疾病的深度折磨。小说《活着》恰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动乱时代中人们在超载的劳苦中生活,在极度的饥饿中挣扎,在痛苦的疾病中煎熬这样一种无奈的生存困境。

  物质生活的贫乏固然给福贵带来肉体上无尽的苦难,但咬牙就能对付过去,唯有精神的摧残是致命的打击。《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过往的经历就是一系列死亡的编排史,虽然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但亲人的频繁离世却给福贵的精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这种源自血肉亲情,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伤痛时刻都在侵蚀着他的意志,让他在活着中煎熬。对于福贵来说,世间已无留恋,死亡成了他结束苦难,走向极乐世界的唯一方式。然而命运却始终不能让他如愿,他活着,在苦难中活了下来。无所不在的死亡之殇把福贵逼上了精神绝谷,生命转瞬即逝,死亡的无所预期给福贵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彻的折磨。余华在这里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让人悲及骨髓,福贵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直指生命终极的死亡体验中感受着生命的悲怆,体验着生的艰难。

  二、生存方式――超常的忍耐毅力

  作者余华曾在自序中这样传达他对“活着”的态度:“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子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所想表达的在主人公福贵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福贵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无论是生活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不断的打击,他都一一承担了下来。对于福贵而言,忍耐是他赖以生存的有效方式,在忍耐中他学会了承受,在忍耐中他坚强地活着。

  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主人公福贵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苦难承受力,无论是国家时局的动荡飘摇,还是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所有的悲剧都由无辜之人一力承受。一开始福贵种地,用自己的努力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到最后只有一人一牛犁地。即使活着对于福贵来说是那样的艰难,生命自始至终都在无尽的死亡阴影中徘徊,但万恶的命运终究没有让他倒下,忍耐让他找到了出路,他用无尽苦难磨砺出来的超乎寻常的耐受力来包容所有,并以此来抵制苦难世界对他的威胁,来面对现实生活给予的悲怆。

  福贵的忍耐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现实世界困窘生活的承受上,更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应该是他对生命走向终极时的那种承担。他用自己的双手埋葬了所有至亲的人,这种精神上的苦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接连的丧亲之痛却并没有让他屈服,相反,正是这种残酷的精神摧残使他磨练出忍耐,他用这忍耐包容了一切加之于他身上的命运之苦,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他用超常的漠然隐忍,平静地接受这命运的不公。对他而言,亲人一个个走完了“活着”的路,每个人都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他不用再为任何人担忧,可以安心地随时等待死亡这个节日的降临了。正是因为这超常的忍耐毅力,让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仍能坚强地活着,在活着中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责任和重担。

  三、生存哲学――朴素的唯活主义

  活着,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一种姿态,而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在直面生命、直面生存时无法逃避的一个终极命题。小说的题名叫“活着”,但通篇阅读,我们看到的却只有无止息的苦难和接连的死亡阴影。《活着?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可能就是对福贵“活着”的最准确概括。唯活而已的生命形式是“崇高”的,这种没有英雄、没有反叛的“活着”其本身就已经显示出了深厚的张力。

  活着本身的存在从形式层面来讲就是一种对现实苦难的超越。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因为人生的凄惨而拒绝活着,他没有从苦难走向更深的苦难深渊,而是从苦难中超脱出来。福贵正因为经历得多了,苦难已成为一种常态,外部被死亡气息时刻包围,他的内心却因超脱而获得了平静,即使他对于苦难、贫穷和死亡的内在规律毫无意识,也没有能力去力挽狂澜,亲手改写自己的命运,但却因为对一切苦难的释然而到达了新的生存之境。福贵深谙命由天定,包括幸福和苦难,只要活着就是一切,这种对生命的正视反倒让他没有在厄运的冲击中沉沦下去,而是依靠自身内部迸则出的灵魂力量存活着,以坚韧的姿态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活着而活着在精神层面上则是对绝望的否定。《活着》总是对死亡轻描淡写,生命脆弱易逝,活着成了最大的悲哀,精神上的无助和绝望时刻都在侵蚀着福贵的心智。克尔凯郭尔认为,“绝望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疾病,靠死亡从这种疾病中获救是不可能的,这疾病和它的折磨恰恰在于不能死去。”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福贵的生存状态,他在尘世了无牵挂,死是如此的容易,他的绝望恰恰是不能先于其他亲人而死去,活着成了最大的不幸。然而对于生命的超然使他活了下来,让他能坦然地面对这种绝望的生存境遇,以一种超越绝望的平静来接受命运无常的安排。这种朴素而无畏的生存姿态在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的同时,也指明了绝望的不存在,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对于生命的感动。

  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苦难背后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都显示了一种活着的力量。这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绵延不绝的力量,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命,承受苦难。而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仍是活着。

  四、结语

  《活着》就是这样一部简单而又复杂的作品,对生命之苦的执着描述,对生命忍耐力的高度肯定,对超越苦难,否定绝望的活着的意义展现都让小说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厚重的份量。小说向我们道出了苦难的真实,道出了存在的意义,让我们在小说世界感受特殊的生存之境。活着,别无其他,朴素而深奥的生存之道仍有待深究。

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苦难 哲学 背后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