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论语·里仁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论文

《论语·里仁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0

《论语·里仁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4.038

  Abstract Confucius's moral thought is benevolence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s indoctrinati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ut "benevolence" is more focused on the basic 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requirements,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to develop the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Read "benevolence",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ity and 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good character.

  Key words Confucius; college students; benevolence; moral

  在现代社会道德水平下滑,作为社会精英部分的大学生道德认知低下的情况下,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合理挖掘这些资源并汲取营养,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高尚人格以及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作为我国传统德语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的《里仁篇》中更为集中地对德语思想基本点的“仁”进行具体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精华,参透其中的道德内涵及其培养方式,旨在探究其对当前大学生德语的启示意义。

  1 《论语?里仁篇》对于“仁”的理解

  1.1 理论层面的“仁”

  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以“仁”为基本立足点的,孔子对“仁”在理论层面的定义不是唯一的,首先:“仁”是孝。《里仁》篇的十八至二十一中专门针对“孝”进行明理的解释,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对父母的孝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之上,真正的孝是源于内心的,没有孝心何来孝行!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全方位的,一个不孝的人怎能成为一个“仁”人。

  其次:“仁”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忠恕为何也?从肯定意义上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一个心怀“仁”的人首先应该去关爱他人;从否定意义上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强加于他人身上怎么能是君子的作为,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捆绑同样涉及“忠恕”之道,但现在更是一种“己所欲之,勿施于人”,即便是自己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

  第三,“仁”者爱人。孔子对仁的要求是建立在爱人之上的,一次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听后第一反应是问看管马厩的人有没有受伤,孔子将“仁”作为君子追求的目标,从自身出发,将对人的关心放在第一位,正可谓“仁者?廴恕币源丝梢钥闯鲈诳鬃拥乃枷胫小叭省本褪且?爱人。

  1.2 实践层面的“仁”

  首先,孔子对于“仁”的要求不是仅限于“知”上,更是建立在“行”之上,君子在参透什么是“仁”后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行“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去坚定这个人是不是“仁”者。《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③这是对君子行为的要求,孔子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路上要保持“仁”的品性,他不拒绝追求富贵,但认为追求富贵的方式要正当。“仁”者即便在贫困之时其行为也是建立在这个字的基础上行事的。

  其次,一个人怎样去实现“仁”,其途径是什么?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④该句虽然是在讲述统治者治国理政应有的态度风范,但“礼让”二字是此句的关键,孔子把“礼”看作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崇尚“周礼”他通过“亲亲”及“贤贤”为周礼正名,同时孔子本身提倡的是“仁”的道德修养境界,将“礼”作为实现“仁”的手段也是与孔子整个的思想体系相符合的,“礼”与“让”也是自身修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1.3 知行层面的“仁”

  在明白什么是“仁”,怎样到达“仁”的途径后,怎样将“仁”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这也是孔子阐明了的:

  首先是:“自省”。自省是贯穿整个《论语》当中的修身之法,但从《里仁》这篇来看,孔子提到“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⑤自省是道德养成途径的第一步,这也是“君子求诸己”的同义之说,凡事都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自省的方式去追求道德的要求。

  其次是:“克己”。《里仁》中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⑥告诫人们时时处处约束自己,有过失的地方就少了,克己其实也是自省的进一步要求,与自讼相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⑦通过这三个方面达到自讼的目的,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然后通过克己在这些有缺失的方面进行检约,最终达到“仁”的要求。   第三,躬行践笃。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⑧这句话是孔子在告诫大家处于自己的职位上就应该有在这个职位所应具备的条件,不要轻易许诺又做不到,所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⑨少许诺但多践行是君子应有的品德。不要因为怕自己不能实现“仁”而不去践行,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就是躬行践笃。

  1.4 环境层面的“仁”

  《里仁》开篇便写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⑩这里是对于人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要求,认为居住在一个充满“仁”的环境中自然会被影响,这是从“仁”的环境层面进行论证。古时的人对于居住环境是十分重视的,不单纯是自然环境,对于人文环境尤为重视,“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也可以见得人们在对“仁”的环境层面的重视程度。

  《里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及达到要求的途径,理论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今天社会上的风气明显是降低道德标准追求物欲时尚,大学生作为即将迈进社会的精英群体的一部分,在思想上也会产生动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当为而不去为,如何将《里仁》中的道德思想为今天的社会发展、学习教育所用,发挥其真正的传统价值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

  2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之分析

  2.1.1 大学生道德修养中表现出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表现出的积极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道德理论的学习上。在54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主流还是积极健康的,53.7%的学生认为“国家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48.1%的学生认为要“ 珍视国家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尽孝道重责任”,就“诚信” 来说,50%的学生持乐观态度。?Z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同学是保持着正常的道德取向。另外大学生道德养成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当代大学生的爱党意识在不断增强: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1 年我国学生党员的数量为277.8 万名,就该数据对比10年前,仅为165.4 万人,增长率为67.9%。?[通过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道德取向还是积极进取的,但是这些数据仅能够证明大学生道德的认知程度,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却是表现出令人担忧的一面。

  2.1.2大学生道德修养中表现出的消极方面

  虽然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中表现出许多积极的方面,但在这些积极的表面现象下却隐藏着诸多消极的方面,而这些消极的表现才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因素,这些消极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实践层面:道德实践形式化,理论没有入心入脑。虽然大学生对于道德理论的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这些理论并没有入心入脑。关于涉及对大学里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程看法的相关调查中发现,54.65%受调查者对开设道德教育课程的看法上选择了“有必要,但形式要多样化”;但是对课程内容、形式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8.03%的同学选择了内容不错,但实用性不强,37%的同学是为了修学分,12.56%认为“两课”形同虚设,仅有9.21%的同学认为很好,我们要开动脑筋开发出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来代替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2)知行层面:道德知行相分离,知行不一。道德教育并非始于学校教育,在我们还没有上学时其实就已经接受道德教育,从小我们就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护环境,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等甚至是通过吃饭这种日常的小事也会学到餐桌礼仪。在对大学生的道德现状调查中,虽然有50%的同学对诚信抱有乐观的态度,但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另外,虽然大家的入党热情不断升高,入党人数不断增加,但本质是大部分想要满足自己就业、考试的需要。

  (3)环境层面:道德养成环境建设滞后。道德养成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环境到之后的学校教育环境以及伴随二者的社会教育环境都是影响道德养成的因素,但是目前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环境建设的滞后也成为一个消极的现象。在道德养成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一致性。?F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这一代大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在家中备受父母以及长辈的关爱,甚至是一种溺爱,家庭教育首先未能奠定一个道德养成的良好环境。大学教育中,由于学校现在将考研率、获奖率作为学校考评的主要标准,因此学校将学生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各种活动的比拼之上忽视大学人文环境的塑造,学校课程更是对道德修养涉列甚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人员复杂、行为多样,表现出与学校教育相对立的表现方面,这使学生的道德观受到冲击和混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建设的滞后因此也成为道德养成现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的缺失和学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未能在大学生道德养成过程中及时输送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及大学生本身道德养成思维的缺乏,难免在大学生思想形成消极影响。对于这一现象,应该积极寻觅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养成的方法,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高尚人格。

  3 《论语?里仁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

  各国都试图通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力,可见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本国的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论语?里仁篇》是专门进行道德论述的著作,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主要在:

  3.1 理论层面:受教育者本身的道德需求相联系

  这里的理论教育更偏重的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引导,即告诉他们什么是我们道德教育所倡导的,什么是道德教育所必须摒弃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荣辱感,通过方向性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现在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没有道德思维,而对于道德思维的培养必须是立足于受教育者本身,了解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需求以及道德需求。孔子在教授学生“仁”时,面对不同的学生对“仁”进行着不同的解释,他的这种解释正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道德教育理论灌输一直进行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就是受教育者对于这种教育的抵触心理,而抵触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道德的理论教育脱离道德主体的价值需求,脱离主体的教育就很难培养起主体的道德思维。   3.2 实践层面:注重道德实践的志愿性

  《里仁》中?τ诘赖碌募?行是提出了明确要求的,现阶段大学生参加道德实践又往往是留于形式,支持的道德实践活动并不是自己所敢兴趣的,一些大学生喜欢社区服务工作,但却被分配去当志愿教师,一些大学生喜欢当教师进行支援教学活动,但被分配去当养老院的服务志愿者。许多的道德实践活动往往在不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直接分配到个人,非但不能内化为知行合一的道德涵养却适得其反,使受教育者厌烦这种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学习在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时是否应先征求道德实践者自身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要与爱好进行分配,这也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知行层面: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相冲突,这是现实道德养成中很大的一个障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道德理论教育与实际相偏离,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学习缺乏联系,在学校我们倡导全体职工身体力行,不仅是教师,包括学校所有的后勤人员都应该身体力行去践行道德,社会的道德践行更需要的是国家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配合,让学生在任何地方所接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连贯的,在系统化、层次化的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养成。对于道德的养成不仅需要的是理论的教导,更需要建立有效的道德实践机制,使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实践,将对道德的认知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实现知行合一。

  3.4 环境层面:发挥环境对道德养成的熏陶作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古人很重视居住环境,人们都乐意选则民风醇厚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住场所,从“孟母三千”故事就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居住环境的重视。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环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养成。学校是进行道德养成最好的场所,单纯的家庭环境下的道德教育会使青年在离开家庭时发现自己所处的道德状态与自己原来认为的道德状态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而单纯的社会道德教育又会使青年的道德观世俗化,脱离原来道德养成的方向。因此,由处在同样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年人组成的学校是进行道德养成最好的环境,学校环境对道德养成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注释

  ①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104.

  ②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97.

  ③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87.

  ④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96.

  ⑤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97.

  ⑥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105.

  ⑦ 钱穆.论语.学而篇第一.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8.

  ⑧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105.

  ⑨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106.

  ⑩ 钱穆.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0:83.

  ?Z 胡艳萍,仇小梅.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76-177.

  ?[ 田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途径.德语研究.2014.9下(27):77.

  ? 王菲.大学生生活与道德教育.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论语·里仁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里仁 论语 对大 启示 道德 学生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