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探论文

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7

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127-2

  0  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各高校重视程度各有高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欠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同仁分享。

  1  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思考

  创业教育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并不是严格的递进关系,在时间上往往都有重叠,主要在普及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类创业教育重点在于“描述”成功创业者的特质与习惯,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能有一个可学习的目标;第二类创业教育从创业的流程入手,说明创业是可学习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及商业计划书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第三类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注重创业者思维的培育,如反思、翻转式教学等;第四类创业教育主要代表有以硅谷创业者领军的“精益创业”、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思维与行动”、美国斯坦福大学及世界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创业思维”等。(摘自黎怡杭博士观点)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上几类创业教育的复合体或交叉点。我们既在做成功创业者特质与习惯的发掘、基于创业流程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及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也在逐步向创业思维与方法的培养过渡。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未知”的环境,培养其独立地与他人合作,提供有价值解决方案的能力。借助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等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经过走访和亲身实践,笔者认为应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创业竞赛―众创空间”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工作。

  ①着力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形成“群贤毕至,见贤思齐”积极主流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各高校众创空间的优势,为不同人群提供平台。如为创业成功人士提供分享成功经验,结识有志青年、校友交流的平台;为奋斗中的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场地和工作环境、与大咖交流的机会;资源资金渠道对接、结识更多的创业伙伴等的平台。

  ②积极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③紧密结合专业,因材施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善于发现、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④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借助企业资源,与多家人才、培训机构等联合举办创业精英训练营等,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质量就业率。

  ⑤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努力实现集创业项目评估及优化、创业特质塑造、团队组建及融合、多渠道获得投融资于一体,具有较强专业孵化能力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2  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创业课程要进入必修课程体系。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创业与人生方向涉及、创业思维、创业团队、问题探索、创意方案、市场测试、商业模式、商业呈现、创业者与创业精神、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与实践演练、企业生存与成长等章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创业实践打基础。

  在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开设创业启蒙、创业精英班等公共选修课,探索引入企业资源,结合学科专业背景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学生在学期间完成以下的实践环节,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如:

  ①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的团队主要成员(前五名),可获得2学分;

  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创业计划部分的团队主要成员(前五名),获批市级以上并顺利结题,可获得2学分;

  ③参加天津市教委认可的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市级优秀等级以上的团队主要成员(前五名),可获得2学分;

  ④参加天津市教委主办的大学生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团队主要成员(前五名)并顺利结题,可获得2学分;   ⑤参加创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创业精英训练营,并完成创业计划书,可获得2学分;

  ⑥参加由创业中心和校团委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企业参观、讲座、沙龙等),有明确记录的十次及以上,可获得2学分;

  ⑦已注册公司的团队主要成员(前五名)参加由创业中心举办的企业管理系列讲座,如公司注册、风险防控、法律实务、投资融资等,每学期五次讲座和交流展示活动等,可获得2学分;

  ⑧各学院认定的行业大赛、学科竞赛、专业类竞赛等,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个人或团队(前五名),可获得2学分;

  ⑨校院两级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团队(学生会创新创业部门、科协等)主要负责人,在创业活动策划组织中表现突出,可获得2学分。

  2.2 对高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思考与实践

  2.2.1  发挥高校众创空间聚合功能,将企业家、创业导师、投资人、创客、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等聚集到众创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①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讲座、路演或读书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成功企业家、创业校友、专家学者等到校讲座、讲学,传授创业知识和理论,分享创业感悟、创业故事等。

  ②举办校友俱乐部,聚合创业校友与在校学生,分享创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合作平台,同时为广大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践、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③建设一支高水平导师团队,第一类导师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第二类导师为创业团队需要的企业管理、金融、策划、投融资等领域的专家;第三类导师为专业技术类学科带头人。这些导师定期为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等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创业策划书的指导等服务,并承担校级创业大赛和入驻众创空间、种子基金申请等项目的评审工作。

  2.2.2  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延展培训辅导功能,做好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

  ①二级众创空间覆盖全校各学院及相关部门,与学校众创空间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为学校众创空间提供场地和设备的有利补充,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和学科背景开展创业指导与服务。

  ②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校级选拔赛,引进企业投资人担任评委,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进行重点扶持。

  ③通过众创空间遴选出一批低投入、可操作、能锻炼的设计类创业项目,以发布会形式向学生公布,聚集部分创客,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④依托学校内师资团队或学生团队的研究成果,孵化一批由学校引领投资、学生为创业主体的学校控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目的是依靠校内资源打造一批学校旗下的高科技企业,一条龙解决校内师生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难题,为社会培养一批实战型、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

  ⑤依托学院或专业社团成立一批面向社会的商业化技术型工作室,以学生自愿参与、市场收益独有为原则,孵化一批专业能力高度强化的人才。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一批经受过市场磨炼的高度专业化人才,打造一批专业高度匹配的人才孵化工作室。

  ⑥以学生为主导的创业项目,依托学校资源、校友资源、政策支持、合作企业资源,孵化一批由学生主导的科技型创业项目。目的是依靠学校力量给予有理想的学生更好创业环境,依靠学校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最急迫的问题,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的高科技型企业。

  3  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的探讨

  高校众创空间主要有以下运营模式:与商业运营主体全面合作、与商业运营主体部分合作、高校自主运营三种模式。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运营模式,帮助众创空间健康良性发展。

  根据教委关于构建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按照市场化原则,由各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也就是说可以引进商业运营主体,与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有的高校对于商业主体的引入相对谨慎,采取了与专业机构部分合作的形式开展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仍然是学校。也有的学校采取与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投融资机构、人才代理机构等等进行专项或部分合作,商业主体定期或根据创业团队需求进驻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业务。

  有的高校则采取自主运营模式,引入相关领域校友资源,以反哺的形式为所在高校创新创业部门提供服务。有的采取校友企业定期派专员进校服务,有的采取吸引校友企业进驻学校众创空间,有的校友每周三至四天在学校协助创新创业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不收取任何费用。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公司,由处级以下工作人员或教师担任法定代表人,开展众创空间运营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等。

  但作为一种新鲜事物,高校众创空间运营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首先是与运营主体的合作不太顺畅。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双方的诉求不同,运营主体是经济实体,目的在于盈利,以维持实体的发展与延续;高校是教育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多采取行政手段,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不同,很难在此问题上达成一致。其次,采取自营模式的高校有的将创新创业部门放在团委,有的放在教务处或学生处,这些部门本身人手紧缺,多重繁重且艰巨的工作造成力不从心,很难专注于一项工作,因而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最后,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运营商业主体的经验,很大程度上需借助外力,仅依靠行政手段或政府行为,很难长远发展。同时对于运营行为是否越矩、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等仍是需要花时间去探讨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一年多的创业工作中经过实践、走访、考察、调研等形式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执行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又要兼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创新、领先行动、承担风险等创业精神的培养,进而使创业成为一种积极探寻问题,尝试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改革 改革 高校 创业 教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