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09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中图分类号: C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03-2

  0 引言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终极追求,也是实际世界的精神寄托,其为一种终极性价值观念体系[1]。一般来说,信仰主要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人生信仰三种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若产生信仰迷失,就会引起严重的精神否定。探讨转型时期的信仰迷失、原因及重塑问题,对于个体精神的需要、社会秩序的稳定、精神文明的和谐以及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当前社会的信仰迷失

  在《华盖集续编?学界三魂》中鲁迅说过:“值得珍视的惟有民魂,只有它涌动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可当下的中国,在社会体制和利益结构深度调整下,在外来和本土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某些国人的灵魂深处对原有的信仰体系进行质疑,但新的信仰体系还尚未确立。如果人没有精神信仰,就会缺乏心灵慰藉、缺乏充实信仰、缺乏精神动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而若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则会没有希望,不能真正地富裕强大起来。当整个社会群体陷入一个信仰迷茫或缺失的状态时,对整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迷失与重塑的研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1 信仰迷失的内涵

  信仰迷失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对比,既是对一定时期内人们信仰状况的历史描述,又是对现实社会信仰问题的价值判断[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人们原先固有的精神支柱徘徊在弱化的边沿,而且人们不再从中获得精神慰藉,那么这种信仰就会受到怀疑。当人们已经动摇了原来的信仰,而新的信仰又没有产生,此时,人们的内心就会出现彷徨、怀疑等消极情绪,这就陷入了信仰迷失。当人们信仰迷失了,其造成的后果,一是存在怀疑,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置疑;二是道德迷茫,在对于基本的价值判断问题上变得多元;三是精神空虚,人们缺乏心灵归属感,总觉得被周围遗弃和隔绝[2]。

  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主要指人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产生疑虑,表现为人们在信仰的选择上踟蹰不前,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意识状态,出现对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迷恋、重塑儒教或儒家学说的倡导、邪教迷信盛行等各种各样信仰交织的精神意识状态。

  1.2 信仰迷失的表现

  1.2.1 信仰“真空”化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是信仰“真空”化,社会的主导信仰开始逐渐被大量社会成员淡漠,而此时又没有新的信仰体系来受到广泛接受、填补,继而导致暂时性的信仰“真空”。中国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没有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使人们的对待社会的事物更多的表现出冷漠和无原则的退让。在价值判断上呈现严重的个性化和感性化倾向,注重寻求感官的冲击和物质生活的享乐,而忽略内在精神层次的需求[3]。

  1.2.2 信仰吸引力、约束力弱化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柱石,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其首要功能之一是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依据:首先,它确定了信仰者行为的正当性。这一动力源于心中的正义感,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x的,道德的,做事就能昂首挺胸、无所畏惧,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其次,信仰可以提供结果的必然性,因为由于历史的验证,信仰可以产生一种深信自己行为必然性的效果[3]。但是,在面对着日益繁荣昌盛的物质财富诱惑前,信仰慢慢地丧失了其强大的吸引力。尽管人们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但却迷恋享乐、金钱和权利。此外,信仰的约束力相对作用也越来越少。在现实社会,当内心的信仰与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只要不在法律禁止范围内,他们所受到的内心、社会舆论谴责也越来越少。

  1.2.3 信仰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思潮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使我国的信仰形势日益复杂化。在实际生活中,一边是市场经济中享乐物质功利的激流涌入,另一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祈盼。此外,西方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也广为传播,加之打着形形色色的幌子只是改头换面的封建迷信也趁着混杂的信仰情形迅速侵占信仰的“真空”地带,使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局面更加繁杂。

  1.2.4 信仰的功利化

  中国人的信仰中一直有功利化的色彩,中国人的信仰寄托,不是发自内心对事物呈现一种虔诚的信仰,而是它可以实现我的愿望、要求才信仰。而当前郁勃的经济刺激了人们潜藏的无止境的物质诉求,在一些人心中,信仰只有“有所得”,能够带来利益,才值得去信奉。但是,人需要的不仅是财富、光鲜的外表、骄傲的职业和奢侈的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正直、善良等精神需求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这种功利型的信仰观片面强调物质需要而轻视精神需求,必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我国市场中一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最近令人痛心的“山东毒疫苗”案件等无一不是这些信仰坍塌的典型例证。

  2 中国社会迷失的原因

  面对我国当前社会新时期中存在的局部与暂时的信仰危机,学者们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种种分析。周颖认为是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造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以及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导致的[4];从国内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封建文化的遗毒,对外开放时西方腐朽享乐思想的浸染等,都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信仰体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我们理智客观地来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信仰危机的原因时,除了上文所描述的外部因素外,不能忽略的但又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的本土化问题。1915年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四提倡,四反对”的口号: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将新文化与旧文化割裂开来,是中国文化上的一次断层。当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并摒除了。但是,当时在腥风血雨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的占领了人们信仰的“真空”,所以那段时间中国社会虽然信仰断层,但很快得到挽救。可是现在参加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老一辈们已经离去,而如今的新兴一代是在书本上学习着革命历史,感受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这种没有经过岁月的积淀带给国人心中的认同和虔诚感本身就较低。

  3 中国社会信仰重塑之思考

  当代中国正历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无论是过去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还是100多年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国人的心中的信仰度都大大降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仰断层的时代。但如果一个民族特有的伟大的历史成长轨迹能够被正确的理解,就可以解释那个文明在当代形成的合理性,并且显示它会如何回应眼前以及将来面临的挑战”。针对上文关于当前精神信仰的突出问题,笔者对重塑精神信仰产生一些思考和建议,期望可以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共筑信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

  3.1 立足“根文化”寻找归宿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共产党从屈辱走向辉煌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形成精神信仰的根基,现今在重塑中国社会的信仰时,就应在立足此根基的基础上从民族文化的特性中汲取我们的精神养料。于是有学者提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的文化熏陶是中国国民抛不去的根,希望用新儒学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这种尝试和努力是积极的,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出,新儒学的倡导已经有十几年,虽然其影响在逐步扩大,但仍没有在国民心中形成坚定的信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儒释道把民众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提升到了终极目标,对价值的追求上升到了精神“信”“仰”至高无上的层面。这些精神是崇高的,是值得广为发扬的。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只注重自身修养的一种倡导将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我党90多年的发展岁月中,可继承的精神财富也十分丰硕,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对群众力量、群众利益的尊崇,是党九死一生、凤凰涅??,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动力源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树立个体的心灵的信仰还需要我们的努力。立足于社会的现状,以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本土中孕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和精神信仰,才会持久不衰、生生不息。

  3.2 加强基础教育寻求认同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在中国儒教中,有一个组织唤醒和点亮了人内心的启示和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他们服从法则和道德,这种组织就是学校;他指出,中国的学校不是教人谋生,而是教导人做个好人,意味着教育和修养。但是,现在的我们如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学校教授更多的是知识而不会是修养,当然从前几年开始教育部门也意思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不否认素质教育占学校教育的比重仍不够,其重视度远远不够仍然有待加强。

  3.3 宣扬信仰坚守者

  现在的时代呼唤着一群有思想、有感召力的人来影响周围的人。对于那些有思想力的人、言人之不敢言,为人之不敢为的人要加强培养。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号召力来感染周围的人,重塑符合人的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构筑以理智客观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形成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时代精神,最终产生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民族信仰。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文化精英的力量,同时他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信仰坚守者,历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焦虑感,消解人们心中那份超越物欲之上的幸福。因此,必须对那群信仰的坚守者加强报道和宣传,形成社会的引领风尚。

  3.4 加强法制树立最低道德底线

  信仰的建设非朝夕之功,在这段信仰混乱的时期,中国人内心的信仰没有办法立即重塑,所以只能采取外部措施增强人们心中的秩序感――加强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通过强化法律的作用,为人们心中树立起对法律触碰的敬畏感,完善社会秩序,让人们生活的安全、稳定、幸福,才会增强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更加有信心,才能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注重精神需求。但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如果文明秩序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实现,而民族却缺乏内心的崇敬感、“道德律”是无法长治久安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信仰 当代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