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论文

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11

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5-0123-03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纽带。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某种语言的传播和受众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伴随着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语教育国际化也在深入推广之中,至今全世界已有1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日语教育。中国是开展日语教育的主要地区,目前学习日语的人数约占全世界学习日语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有力推动了中日经贸文化交流。对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与考察,或可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有助于发展汉语教育国际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语言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形象认知、加强理解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说,日语教育的发展程度及日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减也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新中国的日语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与中日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近代日本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为达到长期霸占与统治中国的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在我国东北、华北等被占领地区推行日语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日两国尚处于敌对状态,加上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伤害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所以当时日语教育机构及学习日语的人少而又少。1949年,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学和军委工程学校(解放军外语学院前身),学生仅限于外交部、文联、对外文化委员会等政府机关选送的干部。1952年教育部在进行院系调整时将各东方语种的教育均集中于北京大学,成立了东语系,下设朝鲜语、日本语、蒙古语、越南语、缅甸语、暹罗语、印地语、印尼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十个专业[1]72。其中的日语专业在1956年之前只有精读课,以文法、读解为主,1957年时才开始将语言学与文学分开,开设了日本文学史课程。

  1952年,在中国和日本民间贸易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和日本民间贸易团体的代表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日间第一个民间贸易协议,开始恢复中日民间贸易交流。受对外贸易部的委托,1954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经??贸易大学)设立了日语专业。此后,吉林大学也于1956年设立了日语教研室,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置科技外语系日语教研室,黑龙江大学(1958年)也开办了日语专业。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增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60年)、上海外国语学院(1960年)、外交学院分院(1961年)、西安交通大学(1962年)、首都师范大学(1962年)等相继开办了日语专业,在高等院校中较早地开始了日语教育。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中国与东西方各国建立了更多外交经贸关系的大背景下,急需加强外语人才储备,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教育部从1961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长春、天津、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开办了外国语学校,其中大部分都开设了日语课程。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纲要》提出的措施主要有:“新建和扩建16所高等外语院校,扩大招生人数;补充和充实外语师资队伍”。《纲要》还具体提出七年内共需补充外语教师23580人,其中日语1260人[1] 77-79。为了研究大学外语院系的教学改革问题,教育部于1965年6月22日至7月6日召开了专门会议,研讨外语院系的教学工作,以便贯彻执行《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遗憾的是,这次会议的精神还未得到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十年浩劫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学校里“停课闹革命”,“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口号流行,“外语无用”的思想泛溢。许多日语教师遭到批判,并被送去“改造”,包括日语教学在内的外语教育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上世纪70年代,外语教育停滞的状态有所改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重新回到国际舞台,为适应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部分大学外语专业开始重新招生。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后,随着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日语人才提上高校外语教育日程。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9月)、复旦大学(1970年11月)、山东大学(1971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1972年2月)、福建师范大学(1972年2月)、武汉大学(1972年4月)、南开大学(1972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1973年4月)、四川大学(197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1973年9月)、河北大学(1973年9月)、天津外国语学院(1973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1974年9月)、西安外国语学院(1974年9月)、四川外国语学院(1974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1975年12月)等大学的日语系都是这一时期设立的[2]。可以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使我国迎来第一次学习日语的热潮。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崭新时代。在外语教育方面,教育部于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上提出《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①,《意见》规定了新的外语教育方针为:“千方百计地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这个基础,在办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和公共外语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外语教育,努力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掌握外语工具,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3]该方针受到外语教育界的广泛欢迎,并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同时,各级政府对外语教育也非常重视,下拨大量经费来发展外语教育事业,全国外语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第四,人才培养重点由量到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被打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成立,并筹备制定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5年5月在天津召开了“中国大学日语专业国家标准制定国际研讨会”,讨论了今后日语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专业的教学改革等内容,并强调在今后日语教育中“培养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通过调整学分结构、课程设置改革、实施教学业绩奖励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教学改革,我国的日语教育与教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诚然,尽管新中国日语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以下有待改善问题:

  首先,日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目前,我国中学日语教师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而是由各地区自行设定教师标准,一般要求为中等师范学校以上学历。高校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近年来很多在日本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归国者成为日语教师。然而,由于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日语教育专业,缺乏教学能力。而社会上的日语教育机构对日语教师的资质没有一定要求,教学质量难于保证。此外,日语教师中外籍教师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数字。2012年,中国高校共有11271名日语教师,其中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有1468名,仅占13%,而世界平均比例为25.9%[8]1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中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9%、8.7%、19%,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日语教育存在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尽管全国有数百所高校开展日语教育,但较高水平的多是建立日语专业较早的学校,以及沿海和经济开放地区的高校。这些学校师资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信息发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眼界开阔,故学习效果明显。而内地高校的日语专业不少匆忙成立,高水平师资有限,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从而存在“哑巴”日语现象。加上内地日资企业有限,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故影响到近年内地高校日语专业的招生。

  再次,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还有注重语言教学,对日本文化社会信息的介绍偏少的倾向。

  结 语

  新中国的日语教育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不论在学习人数、规模还是日语能力培养上,都居世界各国前列。中国发展日语教育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日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与经济密不可分。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日语成为世界第六大语言,全世界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日语以其特有的汉字圈文化优势向中国传播着各种科技和文化信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开展日语教育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手段。

  经过30年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而如何实现向“强国”发展的目标,文化大国建设势在必行。推广汉语教育的国际化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原日本驻华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主任井出敬二曾谈到日语教育中重要性:“学习日语、访问过日本、同日本有交往的中国人与没有这些经历的中国人相比,对日本更有亲近感。”[9]155我们可以借用这样的认识来推动中国实现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即学习汉语、访问过中国、同中国有交往的外国人与没有这些经历的外国人相比,对中国更有亲近感。在日本实施的日语教育国际化战略中,中国是日语教育效果最显著的国家,我国推广日语教育历程中的一些有益的做法或可为汉语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如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汉语教育的学历教育,可有效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质量;在主要国家与地区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像??年“大平班”那样的汉语教师培训班,培养母语非汉语的本土汉语教师,使其成为当地汉语教师的主体,可收长久而有效之利;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更多外国青少年来华留学等等。只要政府、大学、民间团体及有志于汉语教育国际化的个人能够通力合作,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就一定能够不断向前推进。

  注释:

  ①1979年3月,教育部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印发各省、市、自治区文教办、高教局、教育局、各直属院校。

  ②日本国际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是外务省下辖的文化推广组织,成立于1972年,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事务所,主要负责日本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等。

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日语 新中国 现实 历史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