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初探论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69-03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科学概念的逻辑前提,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为普通的概念操作之一[1]。当前,我国高校正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每所高校重要的改革任务。众所周知,科学认识是实践构建的基础。目前出现在我国各种教育文献和改革话语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但现有相关研究侧重于模式介绍,缺乏整体性分类研究,从而容易引起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杂、乱之感,也制约着实践构建的进程。为此,本文尝试对其开展分类研究。

  一、科学分类概述

  所谓分类,就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或者有关世界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包含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分类的科学化水平往往反映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就目前而言,分类操作可从分类学(taxonomy)、类型学(typology)、谱系学(genealogy)和发生学(embryology)四个基本维度展开。后两者主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前两者主要根据事物现象的实际状况和研究需要,分别构建一个可以全面完整地解释事物的类别关系。鉴于开展谱系学和发生学分类研究过于复杂,本分法仅从前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分类学和类型学的操作逻辑不尽相同。前者是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需要分类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科学地划分到一个有层级次序的系统中,并加以鉴定、命名和描述,以展现联系并揭示规律。后者则是关于分类对象的分组归类方法体系的研究,它首先确定一套特别的属性作为类别划分的标准,然后进行分组归类。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分门别类,属于经验体系;后者重在确定类别,属于概念体系,但两者都应遵循互斥、完整和自洽的操作原则[1]。可见,结合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类。

  一切分类都是人类在客观经验基础之上认识、理解和表述事物的一种方式,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建构。也就是说,若要对事物进行科学分类,首先要对该事物有丰富和具体的客观经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要素组织方式和过程操作程序的一种稳定的、可复制的结构化样式或样态,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动两个范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2]。由于??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要素组织方式和过程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其观察的可多维度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因此,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类,首先要了解现有的各式各样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态或现象。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存在的多样性及其分类学分类

  分类学分类的主要特点是根据事物实际状况和认识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将所有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本文尝试从形象描述、采用方式、主要内容、综合性等四个维度对现有各式各样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门别类。

  (一)形象性命名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的形象特点来划分。在国外,这类模式有美国大学的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其中,聚焦模式是由商学院或创业学院独立展开教育并负责运行和管理,只面向本学院学生。磁石模式也是由特定学院展开、提供师资并负责运行管理,不仅在本学院内展开,同时面向全校学生。辐射模式也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但是由各个学院分别负责本学院的师资、课程、教学和管理等事宜,学校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3]。

  在国内,此类模式有滴灌模式、融入模式和双轨模式。滴灌模式是面向全校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但更强调层层遴选、精心培育、准确“滴灌”。融入模式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原来的教学体系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组织体系。双轨模式既开展全校性的创业教育,还设立“精英班”开展精英教育[3]。此类模式还有三螺旋模式和广谱模式等[4]。前者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的相互联动,学校充当知识技术创新和实践的主导角色,政府搭建竞赛和扶持平台,产业企业介入上述平台提供助推作用[5]。

  (二)方式性命名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来划分。在国外,此类模式有美国大学的集中模式、中心模式和分散模式,英国大学的网络型模式,日本大学的普及教育模式、专门教育模式、技艺辅助模式和综合练习模式,印度大学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联动模式。其中,集中模式中的学生要经过严格筛选,高度专业化,由特定学院进行,学生严格限定在某一学院内;中心模式即先在特定学院成立一个教育中心,负责规划和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整合全校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教育课程具有普遍适应性,学生可以修习和选修;分散模式则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参与,注意结合专业背景[6]。

  在中国,此类模式有项目参与(做中学)模式[7]、前店后校模式、校中班模式、“三项融合、分层递进”模式、多元分级模式等。其中,前店后校模式中的“前店”指由企业、学校、政府共建的实战基地,“后校”指学校提供旨在培养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素质的理论课堂[8]。在“三项融合、分层递进”模式中,“三项”指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高校科研项目,“分层”指专业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等三层平台。在多元分级模式中,“多元”指在开展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年级、个性等多元学生,建设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差异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型创业服务等多元平台[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协作式模式,即强调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高校、产学研之间的协作[10];“双渠道、三结合”模式,即强调课内课外双渠道的结合和学研产的三结合[11];还有知行结合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都大体可归为此类。   (三)内容性命名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来划分。在国外,有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即侧重精神、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性教学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倡导创业精神的形成[12]。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即主要强调实际管理经验和关于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评估创业机会,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即重点培养学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13]。

  在国内,此类模式有五要素带动一循环模式,其中“五要素”指课程、师资、项目、基地、保障,带动高校、企业、学生创业实践团队等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协同育人机制[14]。有三步模式,即第一步抓好“第一?n堂”主渠道,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第二步打造“第二课堂”主阵地,塑造创新创业品质;第三步搭建“社会实践”大舞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15]。有三位一体模式,即实现学校实践基地、大学社团组织和导师的三位联合[16];有“三创融合”模式,即创新、创意、创造三者融合[17]。有CCPC模式,即包括传统的“课程体系”(Courses)、模拟实战的“参赛体系”(Competition)、提升实践能力和个人效能的社会“实践体系”(Practice)及实现素质绩效考评的“素质认证体系”(Certification)[18]。还有课堂教学主导模式、知识技能模式、综合模式[19],“导师+项目+团队”模式[20]、作品导向模式等[21],以及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模式、知识技能和实践模式、精神和能力以及实战素质模式等[22]。

  (四)综合性模式

  此类模式由于不宜划归于上述任何一种类型,而且涉及多个方面维度,因此策略式地称之为综合性模式。此类模式主要有:张军提出的“三全模式”,“三全”指全覆盖、全链型、全方位,其中“全覆盖”指覆盖学生所需的全部素质、覆盖全校所有学科门类、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校内外所有相关教育空间;“全链型”指构建“资源、平台、载体”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训体系链;“全方位”指推进校内互动、校政携手、校企合作“三管齐下”的创业孵化[23]。丁瑞忠等提出的立体模式,包括全方位注入“创业基因”,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24]。张烁提出的“三三模式”,即在本科教育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实施“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让全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协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25]。左文敬提出的基于“全覆盖、分层次、分阶段”思路的“三位一体”“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其中,“三位”指课程融入、项目训练导向、先锋班建设三方面[3];林壬璇等提出的四位一体模式,即加强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考核机制、教学改革等四方面改革[26];还有学者提出的聚焦式和普及式并存的混合模式[27],以及“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模式等[28],都可归为此类。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维度的多样性及其类型学分类

  类型学分类主要特点是先建立一个概念性标准,然后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本文分别从精英―普及、特定学院―一般学院、学校―企业、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等五个维度进行分类。每一种类型都包括三种体现互斥、完整和自洽原则的基本模式。

  (一)精英模式、普及模式、精英和普及协同模式

  这是以面向学生范围大小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分类标准。顾名思义,第一种模式只面向少数学生,强调培养少数学术尖才和企业家。第二种模式面向全校学生,主要开展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教育。第三种模式综合了前两者,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基础性需要、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经济社会的竞争性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对高精尖人才的需要。

  (二)特定学院模式、一般学院模式、特定学院和一般学院协同模式

  这是以具体育人机构是否具有专门性为分类标准。第一种模式指学校成立特定学院(比如创业学院)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特定学院可承担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可只承担本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指不设特定学院,而是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共同开展。第三种模式是指特定学院和其他二级学院分工合作进行。一般来说,特定学院侧重进行精英教育,其他学院侧重实施普及教育。由于特定学院是一个独立的、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所以从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来看上述第一种模式也可称为分离模式、第二种模式也可称为融合模式、第三种模式也可称为分离和融合共存模式。在第三种模式中,一般来说,开展基本素质教育时采用融合式,开展个性化精英教育时采用分离式。此外,“校中班”是特定学院模式的特例,是分离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模式

  这是以校内外主体的主导性为分类标准。第一种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学校自身资源,主要由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第二种模式主要由“企业”负责和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第三种模式则由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和组织实施,两者的教育力量相对均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是一个宽泛概念,指一所特定高校之外的所有形式的机构组织。

  (四)创新主导模式、创业主导模式、创新和创业协同模式

  这是以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分类标准。第一种模式侧重开展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创业教育,认为真正的创业只能在市场中发生。第二种模式则重点开展创业教育,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可带动创新教育。第三种模式结合了上述两者,既注重创新教育,又注重创业教育,特别是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

  (五)课程教学主导模式、项目训练主导模式、课程教学和项目训练协同模式

  这是以教育载体的主要形式为分类标准。第一种模式主要依赖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开展,更加注重基本素质教育,是创新模式的主要实现途径。第二种模式主要通过实践性的项目训练来展开,经常在传统的“课外”进行,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是创业模式的主要实现途径。第三种模式综合了前两者。   可以看出,上述五种模式类型中的“第三种模式”可以更好兼顾普及和提高、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或者前后两者的作用,相对而言更为科学合理。当然,不同学校因不同定位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

  四、余论

  本文尝试从分类学和类型学维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类,试图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图景更有条理性和层次性,但也存在以下需要做出说明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

  首先,前文的分类学分类所得的四种类型模式和类型学划分所得的五大类15种模式,模式类型之间或者具体模式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能既属于精英模式、特定学院模式,又属于企业和学校协同模式、创业主导模式、项目训练主导模式等。又比如,聚焦模式、滴灌模式也可归为精英模式和特定学院模式,强化意识模式也可归为创新主导模式和学校主导模式,而分类学中的综合性模式则更多是偏向于类型学分类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由于此类关系比较复杂,本文不深入讨论。

  其次,前文分类学的四分法和类型学的五分法,每一种类型只是因分类标准的侧重点或视角不同而不同,分类学分类中的分类规则还没有实现严格意义的科学标准,分类学的四类模式之间也没有实现严格意义的互斥,综合性模式类型只因涉及的要素过于复杂而采取的策略性处理方式等等。因此,更加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研究有待深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模式 高校 创业 分类 教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