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企业创新主体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论文

企业创新主体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31

企业创新主体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2;F32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2.002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业社会里,创造了璀璨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且当前农业人口仍占有绝大比例。在当代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如何生产更多的粮食、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等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而这只有通过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来改变。另一方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无法回避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我国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部署,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突破和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不断应用,农业的进步程度是不断提高的;相应的,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因而,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进程,随着外部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相应标准[2]。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终点,只有阶段性的成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但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来说是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农业作为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基础,如果不能同步于其他“三化”发展进度,最终会影响其他“三化”的发展进度,并有可能最终影响我国整个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核心因素是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而企业在推广科技使用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纵向来看,我国在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繁荣、生产水平较高,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铁犁、水利灌溉等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横向来看,当今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农业生产中科技因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4],当然,在采用科技手段的同时,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也要避免过多使用化肥、化学剂等的不利影响,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5]。只有当农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投资主体问题。农业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才有相应的实力和动力去提升农业创新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目前占有极大比例的农业个体农户,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知识资源去推动农业规模化创新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直接介入市场来推动农业创新,这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发展纲领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6],同时存在一个低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等问题,因而,真正能够规模化推动我国农业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只能是相关从事农业的企业。农业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能更高效率的调动资源,推动创新,推出更优产品,促进规模化建设,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农业企业自身具有了“造血能力”,而这些经济收益又将有部分转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7]。

  2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研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分离,因此研发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8]。现在中央政府文件等多次提到建设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因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它的研发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灵活的处理研发什么和如何研发与制造的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研发资源与创新要素,更高效的使得研发成果迅速带来经济效益[9]。在传统农业中,企业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介入不多,从事科技创新的农业企业就更少,但在各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已经积极介入到科技创新体系中[10]。这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的高效实践,并且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也是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宏观上来看,整个创新体系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研发创新的地位,也应该与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11]。一旦研发创新等合作项目失败,企业将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而大学和科研院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外界,包括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这些资金的损失并不会对大学和科研院所造成类似于对企业研发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后果。因此,从理论上,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应该确立与风险相对等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我国农业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即当前农业的科技创新等基本还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需要向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进行转变。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决定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是一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微观层次上的核心要素;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效,关系着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的国际比较

  在当代,科技研发活动的成果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用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从早期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事情,早已变成为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事情。

  实际上,自19世纪末开始,在欧洲的德国和这个阶段努力学习德国的美国等国家,企业也开始渐渐的兴建起内部研发实验室[12],在这些国家,研发与创新开始演变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职能。一些大型科技企业不断增大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规模,由于研究经费与人员等的增长,通用电器公司在1900年成立之初时仅雇佣了几位科学家,但是在1930年就已经扩张到300人左右[13];并且中小企业也开始兴建自己的企业内实验室。在总体上,据统计,1927年美国企业建立的内部实验室有1000个左右,1940年已经迅速增长到3480家左右,并且仍然在持续快速增长[14],而且由于企业内研发实验室的规模扩大,有时也被称作企业的研究院(例如当代比较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因而,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大企业内部的研发成果及其产业化在当时一直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推动力和技术增长极[15]。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有67%首先在美国研究成功,有75%在美国首先使用[16]。当代,2011年欧洲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中,最高的是德国大众公司,研发投入有72亿美元,而英国的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投入达到43.8亿欧元;当然,以国别来看,当前世界上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仍然是美国,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1784亿欧元。   除了大型企业创建的企业研究院以外,中小企业的研发机构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它们也是创新体系活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并且由于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绝大份额,因此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一种更广阔的覆盖面。以近邻韩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机构数量增加迅速,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从1981年的0起步,1988年占到了韩国所有企业研究所的53.3%,1998年占到78.7%,2008年占到93.9%[17](具体数据见表1)。中小企业中研究机构的兴建,在总体上帮助韩国在80年代后逐步确立并加强了企业研发和创新主体的地位,并迅速进入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行列。在韩国,1963年的时候,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仅占整个韩国研发经费3%的极低比例,但在1970年就增长为23%,1980年增长为48%,从1982年到1992年间,韩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增长速率为年增33.3%,这也促使韩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迅速增长,并且企业研发的投入经费此后一直占据整个国家研发经费的主导地位,例如1990年企业研发经费占比74%,2006年时候占比76%,已经稳稳占据了研发投入的主导地位[17]。分析在发明专利的申请中企业所占比重,也可以发现以中小企业研究所为主的韩国企业体系所占比重极高,比如在1997年其所占比重就已经达到87.5%[17]。

  从具体的农业领域来看,企业在其中的研发投入和产出也占有基本类似的比例。在植物育种领域,1994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私人企业占了68%[18]。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农业研究服务局等政府部门投入的研发经费等所占比例在逐渐缩小,而私人企业等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长,其所从事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获得的研发成果也非常可观。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19-20]。从中外数据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达到7%~8%[21]。国际著名农业企业孟山都公司,2014年投入于种子研发经费超过16亿美元;先正达公司,2014年在农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将近9亿美元,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也超过7%;其他代表性的农业企?I中,巴斯夫公司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39% [22]。在人力资源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院,三分之一以上的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23]。这些大型农业公司的研发创新状况,也代表了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一种趋势。另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创新科技的成果,其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农业企业[24]。

  4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从投入上来看,以科技部的官方数据来看,2011年企业投入的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总额的73.91%,而到了2015年,我国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0881.3亿元,所占比重为76.8%[25],由表2也可以看出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占比是一个逐年上升的过程,这也是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的一个表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近几年,我国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大,增速较快,所占比重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从产出来看,近年来,在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占比一直是最高的,同时,增长速率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率。例如,2014年,我国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8.5万件,比上年增长13.6%,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0.5%;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2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5.7%,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56.5%;具体对比图如图1所示[26]。从投入和产出这两方面的概览数据来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中企业缺位的严重问题有了显著改善,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的“(我国)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形成” [27]。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成效,目前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电子通信、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而在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中仍然乏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仍然需要加强。

  其一,农业企业设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占比仍然较低。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业企业中设立有研发机构的占全部企业的平均比例为20%,低于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农业企业数占涉农企业数比例呈下降趋势,该比例从2000年的33%下降到了近年不足20%[28]。

  其二,农业企业的科研人员占比不足。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研发人员占全部企业研发人员比例为7%不足,而其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高学历人员的数量占全部企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总额为5%[28-29]。相关科研人员的缺乏,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农业企业的相关科研基础较差,也是导致我国农业企业创新成果较少、新产品营业收入占比较低的一个直接原因。

  其三,农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较低。长期以来,对于农业以及农业的研发一直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农业科技研发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不强,导致企业对农业的研发投入欲望不强;并且一些企业家和社会大众的观感也是高新科技产业才需要研发或者说大强度的研发投入,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并非高新科技产业,不需要相关研发或者说大强度的研发投入。这些都导致了市场失灵,企业对农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只能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这实际上违背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四,农业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总额和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占全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90%以上[28,30],这表明农业企业当前的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仍然停留在技术引进的初级阶段,造成农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乏力。   其五,农业企业的研发成果占比较少。我国农业企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比例仅仅约18%[31],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值。

  总体上来看,当前在农业领域,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成果仍然薄弱,相较于全国总体上的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差距仍然明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重视这种差距并积极推进我国的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

  5 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建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了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综合上文分析,借助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加大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而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规模以上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比应该有所提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5%左右的水平。政府需要通过多项税收减免和科技创新投入奖励等政策和措施,引导农业企业将资金向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

  二是大力引导人才进入农业企业。从巴西的反面教材来看,巴西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迅猛发展后开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没有能跳出此陷阱。从人才角度来看,巴西高等教育体系中科技与工程等相关学科设计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并且在毕业生就业导向上也存在问题。这导致,在同一时间段,巴西的科技与工程类高等教育毕业生比例远低于同时期的韩国等国家[16]。有数据显示,1986年,巴西350万大学毕业生中仅有5万多名研究人员,尤其严重的是,91.6%的研究人员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在私有企业工作的研究人员仅占0.6% [16]。这种就业导向导致巴西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直未能确立,国家转型升级失去动力源。具体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进入农业企业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三是设立农业企业研发实验室。韩国大力在中小企业中推广设立研发实验室,在助力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在世界打造出韩国产品品牌具有极大的助力作用。我国江苏省也早提出要在江苏中小企业中大力兴建一万个企业研发实验室[32]。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企业主体建设迫切需要企业研发实验室的支撑,尤其是占有我国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更需要从政策和资金力度加大中小农业企业创立自己的研发实验室。

  最后,在强调“硬”创新同时,也需要提升“软”创新实力。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既包括“硬”创新建设,也包括“软”创新建设;既需要注重技术创新,也需要关注农业科技研发及其产品与整个社会的耦合状态。软创新一般指机制、管理、政策、组织、市场、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多方面创新,其经济价值与对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从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可以进行借鉴,例如,IBM公司为华为设计的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SC(集成供应链)流程,使得华为公司及其产品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当然这种流程设计的软创新项目更给IBM从全球购买者中获得了巨大收益。OECD科技产业司司长Andrew表示,全球价值链正在一步步向更高级别迈进,中国未来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需要软科学,需要软创新[33]。我国农业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也需加大对“软”创新的关注和执行。

  笔者曾对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例如韩国和巴西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必要因素[34]。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对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具体过程中,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就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

企业创新主体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体 现代化 对于 意义 我国 农业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