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适应数据管税下的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探讨论文

适应数据管税下的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4-24

适应数据管税下的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自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提出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到2012年2月格雷布林克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中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关于大数据的理论探索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但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至今也不过是几年的时间。但是,在税务监管领域,我国国税局和地税局都做出了大量积极探索。其中,2016年初以来,陕西省地税局推广该局“以数据控风险、寓管理于服务”的大企业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延长模式”①,即以明确管理对象为前提,以强化数据管理为核心,以推行风险管理和创新个性化服务为目标,运用大数据开展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1],意在增强税企互信合作,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服务满意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而陕西省的“延长模式”也成为全国争相学习的对象,各级税务部门致力于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高效税务管理与服务机制。但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税的新模式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税务部门摸索研究的同时,企业能适应这种趋势,建立与“延长模式”相对应的“上沟模式”,就能在税务监管领域实现税企联动发展。

  一、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应用大数据的现状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定位应表述为“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以税源监控为核心,服务与管理并重,提高纳税人申报真实性”。[2]显然,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模式的改革,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和手段,走出“人盯人”的窠臼,实现税收人本化。而近几年,我国在税收监管领域不断加大对大数据的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实现多元化报税,提高纳税效率

  2015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税收信息化进入全新阶段,传统的线下办税管税模式也在大数据时代升级。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建立起电子报税平台,大力推行自助办税,极大地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提高了税务部门的纳税效率。与此同时,有些省份和地区创新手段,拓宽渠道,致力于实现多元化办税。例如绵阳市国税局,在全市推广网上申报、网上认证、远程报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四位一体”的办税方式;积极推进纳税登记、申报、认证和发票领取等涉税事项“全市通办”,方便纳税人就近办税。[3]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了传统线下办税管税模式效率低的缺点,并且电子报税平台与征管系统直接对接,准确选取数据,避免人工误差,极大地改善了税务机关纳税工作。

  (二)建设第三方数据采集平台,实现部门数据共享

  各地税务机关主动与工商、国土、质检、公安、海关、人民银行等部门以及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搭建网格化的外部信息获取机制,有针对性地采集涉税信息,实现对企业注册登记、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分红派息及征管互动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通过采集、核实、分析、比对涉税数据,有助于税务机关及时获得企业全面真实的经营状况和涉税信息,改善了税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税源上进行有效的监控,真正实现有效的税源分析和纳税评估。例如,地税局通过与国税局信息共享,利用国税局提供的免抵退信息,开展对出口企业城建税及附加的专项检查,切实改善检察的方式,并提高了检查的效率。

  (三)开展行业建模,加强税源管理

  在传统的税务监管模式下,税务机关同时监管数百个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对于各个企业的税收风险点,征管部门只能逐个排查,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数据管税的模式下,税务机关通过对同一行业的海量数据的采集、检验和分析处理,可以发现同类企业的行业特性以及涉?信息的共同点,搭建行业模型,将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整合到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模型中,从行业整体进行纳税评估,使纳税评估更加准确、科学。利用行业税源动态分析监控系统,税务机关可以筛选出异常企业,提高了纳税评估的针对性。通过进一步分析数据,税务机关能够发现企业的异常问题,帮助企业发现税收风险点,解决涉?问题,避免日后被稽查、审计查处而可能出现的巨额罚款以及滞纳金支出。

  (四)大数据为企业画像,提高纳税服务针对性

  大数据企业画像,就是用大数据技术,对税务系统、纳税人、第三方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汇集企业经营、诚信、成长、风险、贡献和习惯等多个成像要素,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企业画像平台是大连市国税局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税务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数据管税”的一次经典实践。[4]为实现大数据企业画像,税务机关对多年来掌握的涉税数据进行规范化收集和整理,并联合工商、海关和外汇管理局等多家单位,通过定期数据交换,补充其他关键数据,并利用网页爬取等技术,收集了海量的企业的涉?信息,同时将企业模拟为人,从面貌、性格和行为三方面立体展现一家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企业画像可以帮助税务机关分析企业涉?活动的轨迹,总结企业的行为模式,使税务机关全方位了解目标企业,预测企业未来活动走向,以便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税收服务,提高了税收风险监控的准确性以及纳税服务的针对性。

  二、大数据治税下企业的不适应性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的税务工作具有科学优化税负量度、高效普及税法知识、加快信息管税进程和提高税务稽查效率的优势,[5]并且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事后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时风险已经发生、损失已经形成的不足。在纳税申报环节,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过滤,自动识别有疑点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企业税收内控风险点,实现从事后监督检查到事前预警,避免损失的发生。因此,税务监管新模式所倡导的税务工作不仅仅是查错纠弊,而更重视防患于未然。   但由于我国各地大多数税务部门对于税务监管机制的改革尚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各项制度和措施并不成熟,与此同时,企业还未从以往的监管模式中跳脱出来,不能做到主动适应税务改革,对于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税务管理方式理解不足,上报数据不及时

  由于我国传统税收观念和纳税习惯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适应纳税监管新模式的积极性以及与税务机关合作的意愿。在扬州税务学院高金平教授看来,几乎100%的企业都逃税,几乎100%的企业都多缴税。逃税是企业出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但很有可能带来巨额罚款和滞纳金;而多缴税往往是由于企业对税务政策以及监管方法理解不到位,一些能够抵扣的项目没有抵扣,这两点均涉及到税收筹划的问题。而在数据管税时代,税务机关的监管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企业仍旧采取传统的消极应对策略显然是不能适应大数据治税的要求。例如,目前税务机关利用电子报税平台和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很多企业存在涉税数据上报不及时的问题,这样既有可能导致偷漏税,也有可能导致一些可以抵扣的项目不能得到及时抵扣,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这个问题也与税收监管新模式的目标相违背。

  (二)涉税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

  国家税务总局在《2015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再次明确提出,“探索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创新专业化管理方式,做好税务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分集团和分事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可见,涉?风险管理已成为税收监管工作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征管工作中,许多企业仍然只对经营业务和最终财务成果非常重视,而忽视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管控。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或者即使建立,也会因为企业内各部门相互制约,税务处理程序复杂且耗时长,而降低企业税务处理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企业,内部风险监控只满足形式要求,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不能充分发挥内部风险监控的作用,这与利用大数据进行税收管理以消除税收风险的目的严重不符。

  三、构建“上沟模式”,主动适应数据管税

  “延长模式”从税务机关角度为数据管税提供了新思路,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的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类似“延长模式”的税务管理与服务机制,必定是个十分浩大而漫长的工程。针对陕西省的“延长模式”以及企业在数据管税下的不适应性,企业需要主动适应这种趋势,强化税收内部风险控制的意愿,积极与税务机关合作,形成与“延长模式”相对应的“上沟模式”,实现自下而上的管理对接,共同推进我国税务制度的转型。

  所谓“上沟模式”,就是企业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在税务机关指导下提供全面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便于税务机关洞察数据背后的价值,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使税务机关更好地利用“延长模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建议和对策,帮助企业解决税收风险,这样形成税务监管的良性循环,实现税企合作共赢。

  构建“上沟模式”,需要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企业自身对涉税风险的认识

  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税务机关通过精简办税流程,减少涉税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纳税服务力度,增强企业依法纳税的自主权利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管控能力建设,也增大了企业在各类涉税事项中的风险责任,目的就是逐步实现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企业对税法的自觉遵从。[6]因此,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自身涉税风险的认识,主动适应数据管税的新要求,要明确加强对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不仅是一项税务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日后税收监管模式的新常态,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加强税收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强化税收风险管控的意愿。

  (二)建立与完善高效的税收风险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制度还没有切换到与数据管税完全相适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难以做好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风险评估的控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税收风险进行精确的预测和评估,计算出税收风险的大小以及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影响,便于企业更精准地识别税收风险。其次,在风险评估之后,企业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制定应对方案合理规避税收风险,以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后,企业应当加大自查和针对性检查力度,利用大数据手段定期对自身税务风险进行监控和检查,提前发现税务风险点并及时改正,避免日后被稽查而产生巨额罚款以及滞纳金支出,同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诚信纳税形象。

  (三)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夯实税企合作互信基础

  “延长模式”强调的是税务机关对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对风险的科学分析,与“延长模式”不同的是,“上沟模式”则强调企业能够提供友好真实的反馈。而及时的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加强税企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税法遵从度以及纳税人的满意度,实现税企合作互信。首先,企业应当将对立思维转变为合作思维,在企业发生重大经营事项时,应积极主动邀请主管税务机关参与,及时咨询和了解相关税务处理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得到?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其次,企业应当根据所涉及的行业、经营业务范围等相关情况,全面了解并准确掌握相关税收政策及其变化,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避免因为税收筹划不当或滥用政策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再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网上平台,及时反馈涉税诉求,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实现与税务机关实时交流。

  四、“上沟模式”的优越性及推广应用

  (一)提高税务监管效率,加快税收体制完善

  “上沟模式”与传统企业纳税行为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企业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被动接受监管审查的纳税态度,主动增强与税务机关合作的意愿。这无疑能大大减少税务机关在企业涉?数据的采集、审核方面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有利于加强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税源监控,提高税源分析、纳税评估以及税务稽查的效率。   (二)适应数据管税趋势,减少企业税收风险

  在数据管税的大背景下,税收死角将会越来越少,以往企业应对税务机关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再灵验,企业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寻找与新的税收体制相适应的方法和手段以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这是企业自适应理论的要求。如果说“延长模式”是税务机关实施的自上而下的税收体制改革,那“上沟模式”就是企业自下而上对税收改革的适应,同时“上沟模式”与“延长模式”的内涵是一致的。在企业主动配合下,税务机关掌握全部的涉税信息,摸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然后再在税务机关帮助下,企业精确发现税务风险点,并在税务机关的建议和指导下健全风险内控机制,这样企业的税收风险就能大大减少,避免事后审计和稽查时出现重大税务问题,而导致严重的行政处罚。

  (三)变税企矛盾为税企合作,实现税企互信共赢

  传统税收法定的理念是一种刚性管理理念,带有严格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上沟模式”作为一种柔性管理理念,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主动适应税务管理与服务的改革,消除与税务机关不必要的矛盾,增强互信合作,力争双方的价值目标一致,实现税企共赢。从这个角度上讲,“上沟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尽管税收行为本身具有强制性,但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是国家制定税收制度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国税务监管体制的改革不仅仅依靠税法的完善和税收体制改革,也依靠于企业的努力,只有通过企业主动适应数据管税的大环境,变一个积极性为两个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税企合作共赢。

  注?:

  ①“延长模式”是陕西省地税局对延长石油(集团)服务和管理的新模式。

适应数据管税下的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税务 机制 风险 数据 企业 管税下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