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论文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5-10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身份逐渐从“天子骄子”变成了“布衣平民”。特别是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头顶上既没有诱人的耀眼光环,脚底下也没有大城市户口做依托,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上青天。

  一、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无论是从总体就业层面还是从省内就业层面进行分析,铜陵学院就业率都呈下降趋势。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率却不断下降。数据表明更多的大学生将面临失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步步紧逼,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就业人数

  安徽省教育厅正式发布的《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安徽省毕业生人数达到32.6万人,相比较2015年的31万人增长了1.6万人,从就业率看,截至2016年8月31日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24%。[1]就铜陵学院而言,《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为4423人,截止2016年8月31日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3.15%,相比较2015年的96.04%降低了2.89%,其中2016年铜陵学院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249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0.44%,较2015年减少2.74%。

  (二)就业区域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东部沿海、一线城市趋之若鹜,而中西部、普通市县明显受到大学生的偏见对待,这些地区有业无人就、有钱无人拿、有房无人住,由于中西部地区和普通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条件也远不及东部城市和发达城市,但是事实上相对于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来说,中西部城市、普通市县的就业岗位更多、就业压力更小、政策扶持更广。以铜陵学院为例:

  从省内外就业来看,2016年毕业生省内就业在省会城市合肥居多,其次是铜陵、芜湖和安?c等地,其中合肥、铜陵、芜湖三地就业人数达到1615人,占省内就业总人数的64.86%(如图1)。省外就业江浙沪相对集中,就业人数达到1192人,占省外就业总人数的75.35%,其他省市较为分散(如图2)。

  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为1426人,占省外就业比例高达90.14%,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仅为156人,占省外就业总人数的9.86%(如表1,西部地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其他为东部地区)。[2]

  (三)就业方向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获得高学历,因此大学生找的工作必须要与其付出成正比例关系,必须是“好工作”,即一份高薪资、优环境、好城市的工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进入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福利好的就业单位,而只有一小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下基层、入一线或者自主创业。根据《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方向偏向于企业就业,而城镇、社区等几乎无人问津,就业方向严重不平衡。

  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性质包括企业就业、机关单位就业(含机关、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考研升学(含国内考研升学及出国出境留学)、其他类型(含部队、城镇社区、灵活就业)。

  二、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分析

  铜陵学院“慢就业”现象正悄悄蔓延,所谓的慢就业现象就是指一部分的大学生既没有就业想法也没有深造意向更没有创业打算,只是决定暂时留在家再稍作观察。通过对铜陵学院中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铜陵学院慢就业现象十分严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与就业想法的消极就业观;就是一种大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与就业压力的手段。从根本上说“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就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观念偏差、自身素质不高而产生的必然后果。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父母已经帮大学生解决了其最需要担心的资金来源,而对于学习、生活、交际这些方面,大学生都较有规律,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由家长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由学校提供。而一旦进入社会,面临的将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个人资源和组织资源决定了你能否融入社会能否顺利就业,与个人资源有关的如专业技能、个性等,如果一名大学生成为完成某种困难、复杂工作的专家,他对企业来说就是人才;与组织资源有关的如家庭在社会中所出的位置、自身信息流量等。[3]

  (二)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目前铜陵学院毕业生面临就业的“破冰”阶段,即突破传统的择业观念。要做到突破传统就必须摒弃偏见就业观,保持紧张就业感,深种基层就业心。根据《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单一,往往会把薪资待遇、休息休假、住房补贴、是否是一线城市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大学生们不愿意去第一线、基层和贫困边远地区,“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4]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使之满意的工作。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成熟的择业观念――只看重短期收益,将就业前景、工作岗位发展空间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统统抛掷脑后。事实上铜陵学院就业现状显示,高薪水、好城市地区或行业明显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象,但中西部地区、民办或私营中小企业、基层、第一线岗位的大学生仍然供不应求,相对而言这些地区和岗位存在更多的就业机会,择业观念的偏差使得不少毕业生感觉到“无业可就”,一次一次的错失就业机会。   (三)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而大学生主动精神的缺乏、合作意识的缺失以及创造能力的不足成为“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的罪魁祸首。在铜陵学院中最不缺的就是机会,最缺的就是抓住机会的人。学校里大部分毕业生存在一种“通病”,即对于任何事物无论重要与否都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出击。根据对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就业倾向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家长、老师的推荐。[5]这种严重缺乏主动竞争意识的做法,无法适应社会市场化就业需要,导致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例子屡见不鲜。铜陵学院中一些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过硬,可以单独完成任务,但在与人相处方面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团队合作时,缺乏与他人沟通,导致脱离组织。部分大学生往往过分考虑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为整体的利益带来损失。[6]而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于损害企业利益的大学生显然不会被录取。最后铜陵学院毕业生创造能力不强。创造能力是指通过对一个熟悉的物品和环境的深入探索,是发现新信息、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和寻找新领域的一种潜在能力。铜陵学院虽然有人数最多的大学生创业协会,但每年创业成功的人屈指可数。另外铜陵学院还让一部分大学生申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但是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下来之后,学生们的进度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就是一种创业资金的资源浪费。

  三、应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选择

  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人公、国家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新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的大学生,就业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突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局。

  (一)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铜陵学院各院辅导员要为此做出努力,经常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沟通,帮助毕业生转换角色定位、确定就业意向、选择就业岗位,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调整自身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就业人”的角色中。抓住一切机会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体合作意识等,让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相关教学机构也必须提供一整套就业指导体系,如专业性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毕业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二)树立灵活的择业观念

  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职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职业环境而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就业意识和就业取向等。市场供求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各个职位要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根据《铜陵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铜陵学院毕业生一毕业就以“好职业”为就业目标。这就会浪费中西部或者基层岗位的就业机会,因此要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即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谋求发展问题。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一些基层岗位以及一线岗位发展机会较多、发展领域较广,大学生可以考虑在中西部、基层或一线岗位努力拼搏。

  (三)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办学特色,改革教学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铜陵学院2016年~2017年第二学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该课程使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谓“线上线下”指的是课堂授课与视频课相结合。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将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学校设立专项创业资金、提供创业场地,为学生们的创业创造前提条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校级创业竞赛,支持创业项目,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另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发生了重大调整,着重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重要举措。为此铜陵学院可以通过与铜陵市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合作订单班、企业冠名等形式,积极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7]相关教师也应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积极参与关于校企合作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要,以此来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升其竞争力。

  (四)积极扶持毕业生创业

  地方政府应制定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大学生创业。根据《2016,就业行业和创业》显示,自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之后,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年年稳步提升。2015届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发布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虽然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铜陵学院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比例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政府发挥作用,首先部分企业在是否招聘大学生这个决定上摇摆不定,这时候就需要铜陵市政府在其身后助力,即给予招聘大学生的企业一些福利和优惠,如铜陵市政府可以对于招聘大学生的企业实行减税免税政策;按招聘大学生的人数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给予企业不同程度的补贴;对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给予他们行政的方便,以提高该企业的行政效率,简化企业办事结构。其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铜陵学院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加大扶持力度,如在市区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划拨一块区域创建大学生产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减轻创业负担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在铜陵学院开展相应的创业培训,由铜陵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或者开设创业培训班并且免费对铜陵学院大学生开放,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后对于已经创业成功的并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每年给予相应奖励。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困境 毕业生 策略 高校 就业 地方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