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论文

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7-0084-005

  

  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讨论较多的话题。目前,学术界打通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整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逐步增多,但从纵向上把马克思主义160多年来发展的多种形态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应从横向上(几个组成部分)来把握,还应从纵向上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形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又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1](P29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P63)特别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1](P291)经过30年的改革,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面临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所构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些基本原理主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殊运动规律,解答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的批判和继承,特别是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科学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中的历史使命。

  我们通常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密切的战友,他们的思想、理论、追求是一致的。虽然恩格斯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是属于马克思的,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恩格斯曾做过这样的说明:“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2](P242)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恩格斯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和阐发,并在“几个专门的领域”作出了独立的贡献。所以,把恩格斯与马克思并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理所当然的。

  但我们也应该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在方式、方法和观点上是有某些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普遍的和大量的。结构意义上的差别,多是由于分工不同造成的,而阐释方式上的差别则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所以,当我们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首先应明确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和阐发的。西方学者在讲马克思主义时,除少量学者仅讲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外,大多数学者通常也是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还有的学者在讲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通常将其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之中讲。

  其二,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还在马克思主义创建时期,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P681)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着。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结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的创新成果。

  因此,我们在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之后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几种表现及其危害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本身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成果――《共产党宣言》就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作,因为人们无法说出它究竟是一部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还是社会主义著作。尽管马克思主义可以被划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但几个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内在联系而无法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成熟的时间并不一致,但是每个组成部分的形成和成熟是在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一方面,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的意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正是通过对物质利益的思考而走向唯物主义的;他的第一部以研究经济为目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却开出了灿烂的哲学之花,以致它成为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阐释,又是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经典表述又恰恰写在经济学的专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虽然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这一剩余价值学说的关键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解决的,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就已经考察了雇佣劳动的问题,迈出了探索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一步。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更是一个整体,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因为他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方面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纵观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常常出现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一,割裂“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联系。这种割裂虽然出现较早,但今天仍然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研究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区别,由此引发了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或理论思潮――西方“马克思学”。1932年德国的马克思研究者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第一次完整地发表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此后,“青年马克思”就一直成为学者们特别是西方“马克思学”家们热烈讨论的对象。西方一些学者,包括两位出版者,惊呼从《手稿》“重新发现了马克思”,认为《手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启示录”,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手稿》中的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以往人们主要从《资本论》中看到的马克思是“虚假的马克思”。他们依据《手稿》把马克思理解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认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他们认为对马克思的误解,恩格斯是有责任的,是恩格斯“误读”、“误导”的结果。他们提出要从被误解了的晚年的成熟的马克思回到“青年马克思”,即回到以《手稿》为标志的马克思。回到以《手稿》为标志的马克思,就是回到“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今天,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仍然有不少人在重复这种所谓的“发现”。

  第二,割裂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本来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有人却制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马克思学家特瑞尔•卡弗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学者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传统的解释只不过是去证实“恩格斯已经正确地、以更加简洁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观点”这个“公理”,而“从我们拥有的文本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不仅如此,我还认为用‘恩格斯的方式’解读马克思,会使作为资本主义批判家和极成熟的社会理论家的马克思变得让人兴趣索然和缺乏说服力”。[3]美国马克思学家诺曼•莱文特别将恩格斯的思想称为“恩格斯主义”,以区别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他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人类学》中,通过分析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氏族、家庭、私有制、国家问题以及与摩尔根的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全面论述了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人类学上的全面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中,他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观上的根本对立;1975年出版的《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一书,按他本人的看法,其“核心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区分马克思恩格斯”,“中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4](P191)诺曼•莱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宇宙观是矛盾的,马克思的宇宙观是以人为中心的,恩格斯的宇宙观是以物质为中心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也是矛盾的。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他认为历史过程是多线发展的,而恩格斯则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者,他认为自然界或经济力量才是历史的主体。诺曼•莱文提出:“必须指出,我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目的决不是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相反,是为了拯救它。因为我认为恩格斯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矮化,只有彻底否定恩格斯主义,我们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从残废状态中拯救出来。在我将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剥离开来之后,得到肯定的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不管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制造者的主观动机到底是什么,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恰恰是,它“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带来分裂的危险,而且也使得学术规范失去了应有准则。”[6]

  第三,割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有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列宁“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而毛泽东又主要是继承了列宁、斯大林的思想。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立起来,如前者讲消灭私有制,后者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前者讲按劳分配,后者讲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前者讲消灭商品货币、计划经济,后者讲市场经济。等等。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就出现了被割裂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出现了断裂。

  从发展史角度看,割裂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后果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遭到质疑。由于马克思主义被割裂,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观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解读中,出现了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遭到质疑。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被断裂。由于人们割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或只承认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不承认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无用论”。有的人正是因为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有用,而在已经变化了的当今世界无用;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能够指导革命但不能指导建设,更不能指导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指导计划经济时是有用的,指导市场经济就没用了。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丧失。由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被割裂,导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造成用前者否定后者,或用后者否定前者的状况。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在怎样认识和对待当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上,如果机械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的观点,就会得出社会主义不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结论,就会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论,但是这种结论是脱离我国具体实际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同时,又根据我国现阶段实际,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则,机械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就会脱离实际,否定根据实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从而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不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与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实际及其变化,勇于破除前人的错误思想,才创立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从发展史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就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学理性的研究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二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哪些新的形态,它们的理论创新主要是什么;三是这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之中,概括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其产生以来160多年时代变迁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过几次发展的高潮,也曾经遭遇过几次严峻挑战并陷入低潮。目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到底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标志性成果是什么?各个阶段的发展有哪些特点?这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产生过何种影响,对当今世界又有何种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通常遭遇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从这些研究中逐步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放在其与各国具体实践结合的进程中考察,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毛泽东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7](P534)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8](P258)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信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一直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并根据本国特点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形态之外,还在其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形态,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那么,从发展史角度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弄清楚以下问题:一是这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到底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这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到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个性――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表现出的具体形式;三是国外一些共产党执政国家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四是国外非执政共产党或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有哪些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可以吸收和借鉴;五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提炼;等等。

  

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整体性 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 马克 整体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