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哲学反思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哲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18―03

  

  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表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建设正式启动。新课改使得思政课的实效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对实效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是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上会有重要前提。

  

  一、哲学反思

  

  要对实效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首先得懂得什么是哲学反思。所谓哲学反思就是“不能满足于提出或接受一种说法、一种看法、一种主张、一种做法或一种问题,而要对这些说法、看法、主张、做法、问题本身加以考察、追究。”“’这种考察、追究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可以被看作三种反思批判。第一,考察、追究一下某说法,某看法,某主张,某做法,某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即考察、追究一下规范、标准。第二,在已经确定了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问题本身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考察这个问题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第三,在前两种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考察、追究一如何使得考察的问题可能的措施和条件,以及建立条件使得考察问题的诸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反思

  

  实效顾名思义就是实际的效果,高校政治课的实效性问题就是政治课的实际效果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按照传统方面的理解,思政课的实效性实质上就是对思政课教学结果的考察。单就这一点讲,学界根据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结果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效果显示的程度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从产生的效用看,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从时间长短上来看,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表现为远期效果。然而,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认知与评判,把感知点及最终的评判对象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把和教学活动结果相关的其他环节排斥在外,造成我们在思政课实效性问题上研究的不足。很明显,思政课的实效性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积极特性,如果离开教学活动和结果的积极性,实效性便没有了得以确立的根基,离开了这一特定的价值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样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还必须在对教学结果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到导致这一结果形成的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理清具体的活动过程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教学过程实效性的研究,便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教学过程实效性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构成教学活动的多种要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没有符合教学过程有效展开所要求的要素,就没有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没有教学诸要素相对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所具有的实效性,就没有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任何过程,都不是脱离具体要素的抽象存在,同样,任何过程的实效性,都不可能在脱离具体要素实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要素实效性与过程实效性之间的这种不可剥离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素实效性的研究也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论域。由此,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和结果的实效性,便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其中,要素的实效性是过程实效性的前提,也只有当我们将教学要素置于过程中时,要素实效性才能得以明确的规定,也只有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才能由潜在的,未发的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形态,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结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的产生及其实效性的确立,只有通过过程的充分展开及其实效性的确立才能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也只有当我们将教学的实际过程与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结果的产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时,过程的实效性才可能获得具体的意义及实际的评价标准。有效的结果是有效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同时又以其所内含的相应价值主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需要而为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提供着基本的判别标准。在这三者中间,要素的实效性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过程的实效性是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联接要素实效性与结果实效性的中介;结果的实效性是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要素参与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过程的产物,是我们判断、检验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基本依据。

  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结果的实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逻辑线索。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推进历程为基本的逻辑线索,由对要素实效性的研究人手,进而探讨过程的实效性,再而深入到对结果实效性的探讨。但不论采取哪种逻辑思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素、过程、结果实效性的研究,都应该对这三个方面实效性各自得以体现的价值关系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确立条件是什么,影响其确立的因素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我们便可以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系统探讨。

  

  三、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措施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大致体现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教学要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教学结果的实效性,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逻辑统一。显然,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转化成怎样提高这三个方面的实效性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实效性是否实现直接关乎思政课整体实效性提高。首先,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大致需要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客体――学生,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要素的有效性也就转换成了怎样 发挥教学主体――教师――的积极性,怎样激起教学客体――学生――的兴趣,怎样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的问题。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大致需要两个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上;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体现这一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上。最后,教学结果的实效性体现在知识传授的实际效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1.教学要素的实效性

  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过程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任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了的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术前沿的动态介绍与研究。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丰富、完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水平;还要求教师在介绍前沿问题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要启迪学生思考。教而不研,教就缺乏科学性与时代性;研而不教,研就缺少了一种重要的源泉、动力与价值实现机制。

  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是提高教学要素实效性的关键。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思想观念剧烈冲突的年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政治热情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重视专业和实用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远离现实的高调和挣得学分获得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部分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是务实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一技之长”。因而,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表示不感兴趣,即使上课也常常是不听讲、不看书、不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敷衍了事。这种心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对这一教学客体正确认识并对症下药,方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要素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按照“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课程”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主修、辅修相配套的系列课程,再辅之以专题讲座课程,从而形成立体交叉式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它们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选修课程”是指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的相关后续课程,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开设“专题讲座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内容在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教育的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及时吸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要敢于正视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研究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

  2.教学活动实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首先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模块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扩大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由陈旧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推广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使教师运用课件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包罗按课程体系研制的课件、影音资料、图片资料、测试系统和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案例、理论前沿、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内容。

  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重在实践教学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办法,力求实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安排和要求、选题指南、社会实践方法、实践报告的写作等,并编发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材料。其次,增加投入,构建多样化模式。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教学经费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争取当地政府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由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共同负责社会实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内,编写各门课的社会实践大纲。

  3.教学结果的实效性

  知识传授效果的评价:知识传授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及标准的制定。对学生的成绩的考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把闭卷、开卷和口试等多种形势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知识传授效果评价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稳定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从教育学角度讲,只有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才能使教育对象容易相信和接受。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变换频繁,出现动荡化的状态,就不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遵从和思考,也就缺乏说服力和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理论和观点创新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既着眼于解释世界,又同时关注制定行动方案、进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具有实践正确价值的能力。因此,教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不是简单地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学生不仅实现了传统的‘学会’,同时还要做到‘会学’,提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品德教育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都是为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服务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学术性的一般描述和讲解,而是通过体系与章节内容的安排更加鲜明凸现了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阶级性,由此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性质,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为什么”的理论层面,努力使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单纯的培养能力,应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上。

  一言以蔽之,对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也就是对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通盘考察,这样才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哲学反思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实效性 实效 哲学 高校 问题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