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与教育论文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与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23―02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仅面临着学费和学习必需品及生活费用短缺的困境,部分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上的困境,道德上的迷茫,其中包括感恩意识的缺失。因而,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资助,在心理上进行疏导的同时,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也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教育实效,进而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在感恩,懂得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心存感恩,可以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价值。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育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感恩心态是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感恩的健康心态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开放兼容的心态对待社会和他人,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对于提升特困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精神品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无感恩意识的社会是可怕的。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人具有丰富情感,在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与理解,需要情感的相互沟通和表达,对他人的帮助与恩惠而怀有感激与敬意,给予他人快乐和道德需求能获得心理的满足。应该说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越强烈、越普遍,个体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就越高,社会关系越和谐。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当前,大部分高校贫困生,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热心帮助他人,走向社会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的人。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如部分农村贫困生瞧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怪命运的不公,父母的无能;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由于经济上的贫困,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失衡和对社会不公平心怀仇视;部分贫困生对国家、学校、他人的资助,看成理所当然;有些同学缺乏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心胸狭隘不考虑他人,不能善待他人的误解,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措手不及;部分人禁锢于消极、抱怨、愤懑的情绪中,造成心理扭曲和人格障碍,这些对他们的成才极为不利。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探寻

  笔者认为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贫困生心理的缺陷

  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在学习、就业、个人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他们的心理呈现不平衡性,他们往往将失败更多归因于外界的客观条件,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能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虚荣、嫉妒、敏感、多疑、防范、麻木、冷漠等。正是出于种种不良心理的影响,贫困生在受助后,一方面,对社会有一种自然的格格不入,认为别人的帮助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自己受助也是迫于无奈。另一方面,因贫富差距拉大,部分贫困生在贫困环境中形成某种仇富心理,很难产生报恩之心。再者有部分贫困生由于内心的封闭性,影响到他们与别人的交往与沟通,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羞于表达或不愿或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贫困生家庭中,父母为生计而日夜奔波,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他们没能真正了解父母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不懂父母养育和培养自己成才的艰辛,没能识恩。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考上好大学成为许多贫困生家长的希望和寄托,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愿让子女了解父母的生活压力和艰辛,以致于小孩长大后,也难有感恩之心。在贫困家庭中,由于物质的困顿,一般父母在子女教育中都把金钱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子女元形中产生了错位的金钱观。

  3.学校德育教育的错位

  一段时间以来,讲究礼貌曾被看作是虚伪,流露感情曾被看作为软弱。连句“谢谢”,“对不起”都不知道说,也会誉为腼腆、含蓄,被视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在基本的公民礼仪长期缺乏有效教育和培养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知恩不报的现象,很可能是不知要报和不知如何报的尴尬。对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部分根源于学校德育的疲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价值取向面临着为利性与服务性的新矛盾。为利性与服务性的辩证关系引申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上,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引导,致使部分贫困生的价值取向走向误区。部分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回避现实的客观存在而采取物质与精神二分方式进行教育,过于注重于教育的功利性,忽视育人功能”

  4.慈善生态不健康

  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不健全,在很多的资助活动中,为了宣传效果的扩大或者资助者的动机不纯,致使受助大学生被媒体曝光,隐私被公开,贫困生虽然得到了资助,却伤害了自尊。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不是我们不懂得感恩,可生硬的舞蹈、假惺惺的一曲《感恩的心》并不是我们感激的方式。面对时髦派头的资助人、领导同志,面对镜头,我总觉得别扭、虚伪,真心资助贫困生的好人需要这样的仪式吗?

  在这样的资助仪式和受助者心态的共同作用下,贫困生们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就不足为奇了,结果往往是受助贫困生自尊心受挫。心理压力过大,这也是受助贫困生失去感恩意识的原因之一。从许多媒体报道来看,受助者心安理得不感恩,捐助者得理不饶人地追讨感恩,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慈善事业品位很低,慈善生态相当脆弱,许多捐助者、受助者不能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看待慈善。

  

  三、贫困生感恩意识培育的举措

  

  (一)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而产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是当代高校贫困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培育贫困生感恩意识,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关怀。贫困生本来是生活中的弱者, 相对而言,他们更需要帮助,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也需要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怀。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襄樊5名受助贫困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了再次资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负责人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这个案例说明了贫困生的真实心态,又折射出慈善生态的不健康。由于贫困生在自尊和自卑心态的作用下,可能导致对资助者一段时间的冷漠,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的不是取消受助者资格的“惩罚”,而是应该针对问题,有目的地帮助他们放平心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加强感恩等必要的教育,在良好的引导下,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资助者,学会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弥补物质上的缺失。

  

  (二)培育贫困生报恩情感

  所谓报恩,即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常怀感激之情,我们就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报自然之恩、社会之恩、民族之恩、国家之恩、父母之恩、同学之恩、朋友之思。常怀感恩之心就会视报恩为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能传递关爱,形成爱的互动。这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培育贫困生的报恩情感,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构建多层挺协同的感恩教育体系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因而,高校应把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贯穿在教学中。学校在贫困生教育中,应把感恩教育与物质资助及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健康的心理结合起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书记校长联名发起倡议:感恩,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这说明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危害性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社会、家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要把感恩作为全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善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营造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作为一种重要和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保存、延续。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形成和内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要素,它对社会关系的调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意指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是给予自己生命,是父母给予自己血肉之躯并把自己带到世上来的,父母无疑是最大的恩人。因而不管父母贫穷与否,对父母的恩德报答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高等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因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兼顾世界上先进的、进步的文化成分,梳理出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髓,实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理性回归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切实之举。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与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贫困生 缺失 贫困 意识 高校 教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