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

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8

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一、核心概念阐释

  1.高校后勤社会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由政府主导并以社会承担为主的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使现有校内后勤部门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化、社会化的经济实体。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进一步改革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将高校后勤服务从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转变计划经济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1]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高效管理的理论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比如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杰夫?汇迪(Whitty Geof)、萨利?鲍尔(Power Sally)、大卫?哈尔品(Halpin David)合作完成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就对于国外的高校改革有深远的影响。[2]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校后勤的管理始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可以指导我国各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各高校后勤服务的普遍性问题,得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分析,因此具有填充这一领域不足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变高校行政管理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外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高校后勤部门如何解决矛盾,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应该是政府、学校、后勤共同讨论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3]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定位不够准确

  多数高校对于自身后勤社会化改革处在什么样位置,如何掌握速度、力度没有做到胸有成竹,自己处于第几“方队”不知道。从全国31个省市区的方案来看,基本都是“三步走”,即xx年底分离完成,xx年底实现跨高校联合;xx年底实现社会化。目前需要各地各校确定自己定位,应属第几“方队”,需要处在同一“方队”的地区、学校一起研究有关共同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2.主体关系尚未理顺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政府目标、学生和学校的预期与企业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政府希望改变高校后勤服务的计划体制和福利化供给,从而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资源,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学校希望在可以不办社会的同时又能得到质高价低的服务,并希望获得对服务企业的监督权;学生则希望得到好的服务而又价格低廉;企业却把这一改革看作商机,并以各种方法争取独家经营,以便早日收回投资和追求稳定的高额利润。

  3.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使高校后勤越来越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和价值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但事实上,这一局面并未形成。由于得到授权介入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企业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垄断经营的局面,为不规范服务埋下了隐患。

  4.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后勤改革的深化,也不可能有后勤改革的新思路、新成就。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要反映在对后勤改革的现状和长远目标的认识上。后勤服务应该遵循经济规律,但是实际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有的担心深化后勤改革加重师生员工的经济负担,片面地认为后勤改革就是为了赚钱,因而求稳怕乱,等待观望;有的只是片面强调加强后勤管理,认为服务就是无偿的;有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认为不改革后勤也照常运转。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思考发展改革的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合理需求,把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其次,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既要坚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地造成发展的不平衡,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持续积累后勤设施建设和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经验。

  2.争取做到政府主导依法改革

  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单靠学校是实现不了的。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使得市场中提供公共产品时是失灵的,需要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为公共服务“掌舵”。[4]

  从目前改革现状来看,缺少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法规,成为了制约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因素。这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加强立法工作,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政府、学校、后勤实体、社会企业、服务对象各自的权力、义务及行为。使改革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依法监督。

  3.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

  目前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在管理模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小机(下转第61页)关、大实体、多服务”的管理模式很好的适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谓“小机关”,是指后勤管理处,它在经济上经营服务部门脱钩,仅代表学校履行管理职能。在部门关系上仍然保持处对后勤各服务经营实体的领导关系,对下属各单位计划外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所谓“大实体”指发展各种类型的经营服务中心或后勤集团。它实现了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分流,并且按各项工作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一套管理体制。所谓“多服务”是指在原基础上增加服务项目、服务品种并实现规格多元化。

  4.改变内部运行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

  (1)改革人事制度,引入竞争制度。服务的社会化需要有用工的社会化,通过扩大后勤用工的自主权来提高后勤服务运行效率和“双重效益”。后勤部门中除了精干的小机关人员仍属事业编制外,其他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都纳入校内企业编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工人聘用制。处长由学校任命,处长择优聘任副处长及其他负责人,最后报学校备案。其他后勤服务实体负责人及工作人员采取公开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方式。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还要定出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和技能要求,进行公开选聘。

  (2)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增强激励机制。放弃从前后勤集团的内部分配制度,建立以质量效益定分配,以工作优劣定奖罚的分配制度。实行定额管理,按岗按绩定酬,整个分配与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水平、服务态度挂钩。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对分配制度进行确定,对完成目标任务且成绩突出的负责人实行重奖;对于工作失误大,未能履行目标责任的,按合同规定进行经济和政治上的双相处罚。同样的,在职工中也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三挂钩”的分配制度。

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化 中国 后勤 时期 高校 改革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