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2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诗言志”,言为心声,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语言来传述自己的心灵语言。那沉浸在诗文中的古人情怀,和着已然支离的音韵,蹒跚着穿越时空的长桥,拨动着今人的心弦。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阅读,用心灵、情感去交流对话,用联想、想像去体悟诗韵。然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的分析讲解,却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它的光彩和神韵。笔者也曾在诗歌教学中走入误区。

   以《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课前学生已预习过课文,疏通完字词。教学目标定位在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课上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并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创设问题情境:

  1 围绕“别”字,词人如何展开描写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笔者进一步提示:从时间层面思考。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辅以详细的字句分析。如“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词人点明节令;柳与蝉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拂水飘飘送行色”,“高柳乱蝉嘶”,“寒蝉”暗指离别。再用情语对开头三句作小结: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拔中明确――别前、勾勒环境别时、摹写情态别后、展开想象

  2 分析上下阕景色的不同,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学生回顾上阙,分析艺术手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勾新连旧,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境界中,本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诗意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语本是升华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但是,课堂中预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分析中,似乎有内容的重复,学生间或流露的茫然表情,又让笔者不安。反思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字字分析,句句落实,出现过浅、过细、过多、过滥的繁杂细碎的“问题”,这些碎问碎答,使课堂松散而琐碎,使学生忙乱而茫然;忽视这首词文意贯一、血肉交融的一面。实际上,笔者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驾驭”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所谓的“问题”,将他们一步步引入笔者的阅读结论中,而缺少学生自主阅读体悟的空间。置身于类似的课堂中,学生总有“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无所适从,这是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那么如何避免诗歌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提问以提高诗歌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尤其是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即“一问抵多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3 仍以笔者反思后调整的《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在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离别”“惜别”“伤别”的?

   要求:阅读全词,思考后拟出发言要点。

   “离别”“惜别”“伤别”三个词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离别”是一个事件,更侧重客观的描写;而“惜别”“伤别”即融有依依惜别、忧伤惆怅之情,侧重情感体验。这提醒学生关注景与情,而“怎样写”则提醒学生关注方法。词人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等离境的勾勒来写离别。而全词上下无不沉浸着惜别和感伤,词人描写冷寂幽清的离别情景、营造凄冷沉郁的离别氛围、摹写执手无语的别时情态、预想凄清孤寂的别后情状,不正是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吗?学生探究完这道题,既体验到别情,也掌握了方法。

   可以说,这个“主问题”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牵动对整首词的理解品读,明晰课堂的教学线条,制约课堂上零碎的、频繁的问答,有效克服诗歌阅读教学中零敲碎打、肢解文本的弊端,学生有了课堂自主体悟阅读时空,其整体阅读活动得以开展,学生真正参与了“品读”教学。

   那么,在诗歌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成功设计“主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

  3.1 从诗题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尤其是题眼,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角度设计出来的主问题,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脉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围绕诗歌的题眼“归”,设计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问题,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容易把握了。

  3.2 从内容切入:教学选修教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设计“吟咏诗韵,置身诗境,你体悟到哪些江南之美”的问题,使学生在涵咏词作时,关注“江南之美”,从“春水碧于天”里体悟到江南景色之美;从“画船听雨眠”中感受江南生活之美;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想像江南女子之美。这一主问题,使学生对词作内容有了整体性把握。

  3.3 从炼字切入:诗歌最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为此特别讲究炼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教学选修教材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时,“采撷你认为炼字了得的诗句并简析”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呼、窥、举”等字,在想象中体悟分析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赏鉴质量。

  3.4 从情感切入: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情感、体会意境。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如《声声慢》中抓住诗人的“愁”情,设计“析愁景悟愁情探愁因”的问题,学生将意象、意境、词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词作赏析中,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主活动。

  3.5 从形象入手:诗歌以表达情感为主,往往会有抒情主人公的活动,甚至也会有简单的叙述。如郑愁予的《错误》,执教者围绕着抒情主人公“我”和“你”,设计出以下问题:“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线索,牵引着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兴趣,诵读品味诗中意象和情境;分析形象,思考表达,参与讨论,听取点拨,探究主题。

  3.6 从比较入手: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发现问题或矛盾,启发思维,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教材周邦彦《苏幕遮》教学中,设计比较的问题:

   ①同是写荷,杜牧与周邦彦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学生抓住杜牧诗中的写荷诗句,指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邦彦则对荷的形、神具体描绘,前者取胜在移情,后者取胜在炼字。)

   ②“思乡”在古诗词中是常写的主题,回顾学过的思乡诗作,对比本诗,谈谈它们的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回顾《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学过的思乡诗作,师生就诗人使用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展开探讨。)

   再如,教学《归园田居》时,在课堂的深化阶段,设计比较评价的问题: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阅读下面的专家评述,议议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议议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诗作之后对诗人情感的整体性拓展评鉴,专家的评述,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学生的观点,促成激烈争论,酿造高潮;教师的看法,深化多重对话,形成波澜。

   以上教例都以“比较”为主线,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抓住某一诗歌鉴赏因素(或情感、或手法、或主题、或评价)设计主问题,形成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同一题材诗作的不同情感、写法的比较;②同一主题诗作的不同意象、写法的比较;③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④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比较;⑤专家学者对作者或作品的评析比较。

  3.7 从写作入手:诗歌教学除了在诵读赏析中品味诗人情感、体察表情达意的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以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当然,学生受诗歌情境的感染,往往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幻化成文字,学会诗意的生活。

   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爱的心语”专题是一组爱情诗,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诗作,并创作一首爱情诗或写出自己的爱情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现代爱情组诗诵读体悟赏析,并通过有效的铺垫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朗诵你创作的爱情诗或谈谈你的爱情观,并简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如果是直接抒情,就请谈谈你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寄情于意象,就请谈谈你所选择的意象与表达的情感)。

   爱情是学生敏感而兴趣的话题,学生踊跃的诵读自己创作的诗作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他们甚至能运用单元学到的直接抒情和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来分析评价自创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这个主问题为学生搭建共享情感体验、交流展示作品的平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和教学生成,引发课堂教学的高潮。当然,从写作角度设计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创作诗歌,还可以是散文,还可以是赏析文章、评价文字等。

   总之,在教师充分备课(精细阅读课文、思考教学、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挈领而顿”,设计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的“主问题”,就可以“百毛皆顺”,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的初读阶段,以“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在教学的进行阶段,以“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形成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局面;在教学的深化阶段,以“主问题”拓展视角,迁移能力,深化理解,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主问题”引领学生栖息于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在诗歌的殿堂里徜徉精神,涵养性情;在诗歌的土壤上放飞心灵,抒写自我。

浅谈诗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诗歌 教学 问题 设计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