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师话语能力刍议论文

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师话语能力刍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21

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师话语能力刍议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73-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话语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重任,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定功能,服从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话语”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概论”课教师的话语能力。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话语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话语内容的阐释能力、话语逻辑的解析能力、话语特征的把握能力上。

  一、话语内容的阐释能力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指出:“概论”课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而“概论”课的课时设置偏少,要让学生对“概论”课的知识内容有较深的?J知,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深刻理解贯穿于两大理论成果之中的精髓和灵魂,掌握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1],这就需要“概论”课教师对课程话语内容有较强的阐释能力,这种阐释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在不打乱话语逻辑的前提下,什么精讲,什么略讲,就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做出安排,不能什么好讲就讲得多,更不能迎合学生去讲,比如教材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理论色彩浓郁,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觉得晦涩抽象,但这一章有一个引领整个教材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它的阐释关系到对整个教材理论出场逻辑的理解,必须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

  另一方面,是如何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概论”课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党史、国史为理论基础,政治性非常强,需要“概论”课教师在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主题,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住理论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以各种鲜活的案例阐释宏大的理论叙事,让学生通过了解党史、国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概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转化必须牢牢把握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接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回应他们的思想关切,需要教师有能力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做出合理性的解读。这种解读是教学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说服力,能有效地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

  二、话语逻辑的解析能力

  “概论”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话语结构时要充分考虑理论结构的复杂性。如果缺乏话语逻辑的解析能力,对理论内容照本宣科,就讲不清理论话语出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脉络,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让学生清晰知道这些理论为什么这么讲,才可能产生话语认同。

  “概论”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析其中的话语逻辑,首先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一方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这种需要,现实地改变了中国;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纯粹思维逻辑的结果,它的实践本质意味着它的历史出场就带着改变世界的使命感,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其次,必须讲清楚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要解析这种历史必然性,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领导人民完成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力量”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再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逻辑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为线索,讲清楚这是人民的力量、历史的选择。最后,必须讲清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话语逻辑的解析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论原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充分地把握史料,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1]。

  三、话语特征的把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2]这个“自身特质”就“概论”课教学而言就是能不能突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讲的是不是“中国故事”。

  然而,在“概论”课的课堂上面对学生,有些“概论”课教师却感觉有理说不出,说了不被认同,最后要么变成自说自话,要么在比较语境中“言必称西方”,以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所谓价值中立去迎合学生的交流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话语霸权、中国的后发现代化有关联,有些人已经习惯于用西方话语来分析、解释、评判中国实践。这个时候,就需要“概论”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话语特征把握能力,要把教学话语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释上,教学话语能够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听了感到精神振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这些重要讲话精神给“概论”课教师的话语特征把握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话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除了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宏大的视野是我们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强起来”的时代命题里看到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概论”课教师应该对话语特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教学话语中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展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实现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师话语能力刍议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概论 话语 能力 高校 教师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