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2-21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5;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071??05

  作者简介:高文化(1964-),男,经济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范围,该区集“老、少、边、穷、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省市边界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覆盖区)特性为一体,涉及四省市近1800万人。加快农村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对促进武陵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湘西自治州八县市是该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本文拟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解析,探讨该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一、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09年5―6月,由古丈县政府办、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组织专题调查组深入到5个乡镇40个样本村组,对该县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束缚了农业科技发展

  民族山区,地理条件差,耕地稻田分散,地块狭小,交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不能全面替代。据统计,该县8万亩稻田共有22万多个丘块,每块稻田0.3亩左右。

  (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影响农业生产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种养业,费时费力。如茶叶是古丈特色优势产业,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该县茶农全靠全员全力满负荷劳作而获利,收益是茶农血汗钱、辛苦钱和劳务费。农民通过勤劳和科技获得的报酬与非农行业形成强烈反差。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科技进步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的3.1%低了2.7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山区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根据本次对该县5个乡镇40个村民小组1 464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文盲占7.7%、小学学历的占31.1%、初中43.6%、高中15.6%、中专1.7%、大专以上0.3%。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据本次调查,5个乡镇40个村组1 464个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仅占33.3%,其中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占16.8%、养殖5.7%、运输4.4%、柑桔5.1%、木工2.3%、其他占8.3%。

  2.农村劳动力健康素质每况愈下。由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劳动强度大,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率高,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1]:1998年―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占全国人均费用的60%,不到城市人口的37%,2003年中国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仅为0.37。自2007年古丈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民看病难问题才有所缓解,2006年全县住院发病率为2.3%,2008年农民住院发病率为6.7%,老人小孩健康状况有所改观。

  3.知识型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常年在外务工,除少数村组干部、专业户、经纪人之外,在家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据湘西自治州2008年末统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全州外出务工51.8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128.9万人的40.4%,近几年来,全州劳务输出一直在50万左右。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学生及伤残病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常住农村的劳动力处于下滑之势。

  (四)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欠账”

  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临着民生诸多方面支出压力,地方财政难以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两级农业科技投入差不多都是农技人员人头经费,科研专项、推广工作等经费有名无实。

  (五)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1.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从古丈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6个涉农部门来看[2],共有涉农技术人员157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1‰,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9人,初级104人,乡镇技术服务站所64个,村级农业协会或合作社18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个,农民技术人员253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2‰。

  2.结构不合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65%以上集中在县直涉农部门二级事业单位,乡镇仅占35%,一线技术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乡镇农技人员80%以上都上了40岁,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高级职称仅占2.5%,中级占31.2%。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

  首先,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根据对古丈县5个乡镇40个村组1464个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8年。然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与致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养大户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劳动力平均水平,茶叶专业户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烟叶专业户7.88年,养羊户专业户7.75年,运输专业户7.65年。另外,文化素质高低与收入水平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高中文化的农户2008年人均收入达2 351元,初中文化2 141元,小学文化2 000元。

  其次,农民终身教育尚未制度化。农民培训“缺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古丈县2000年以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均在10%以下,2005年以来也仅达到15%以上。

  (二)农业科技投入缺乏保障

  科技投入,尤其是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科技三项经费占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县级财政中,由于刚性支出太多,难以落实到位。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同样重要,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都属“三农”问题中应优先重点解决的问题,都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只有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有了保障,才能促进“三农”发展。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得“杯水车薪”,需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方能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

  (三)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1.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不突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是县乡两级,县级推广组织作为主体,有利于技术、资源、人力等得到有效整合,而乡镇推广组织则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关键环节。目前部分乡镇农技站“四不像”―― 不像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还有不少农技站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2.乡镇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弱化。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到位,经费难保障,再加上子女上学就业等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影响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在农村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县乡农技人员整体形象“淡化”。常言道“有为才有位”,农技人员只有强化指导服务,才会有良好形象。

  二、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分年实施,并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及制度入手,完善以《农业推广法》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法规体系,确保农民依法享受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从而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科学构建农村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与专业户、龙头企业联手联合发展产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创建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认同的科技综合服务一体化模式。运用激励机制提倡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奉献相结合,对一定区域内农业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将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化,实行绩效考核,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有话语权,从而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学会使用实用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3.建立公益性为主体的多元推广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主要设施及主题培训[3],多元推广组织联动聚结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片,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时,机械设施直接到村到产业的责任机制,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正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事关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位入手统筹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事关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提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湘西“退人还山”计划中推行“9+2”教育模式(即9年义务教育+2年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农民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加大了扶智力度。

  2.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项目培训、农民自愿”的农民培训机制。第二,要围绕本土特色进行主推技术及品种的现场培训,如古丈县就要围绕茶叶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系列专题培训,让茶农全面系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第三,要围绕剩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培训。针对今后所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阳光工程”等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建筑、装修、汽修、木工、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 “农民科技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和培养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其率先在参与中受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领头雁,发挥“标杆”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及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及农民科技广播电视专栏等载体和阵地建设。针对一定区域农民产业群体进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需要或缺乏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不断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善于“抓小”。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人才支持,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充满希望。

  (四)全方位纵深拓展“科技示范”工程

  政府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按产业、品种等分类进行科技示范,办点做样、现身说法。将一些农户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专业大户,要通过科技专业大户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或专业乡。另一方面,围绕“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凸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效应。再者,要将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农业科技推广范畴。通过试点试验,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造福农村千家万户。如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等技术产品。

  (五)依托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市场、服务、管理等信息交流反馈的枢纽和平台,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生力军和急先锋。要通过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行业管理来促其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与专业协会“二位一体”有效方式,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对接或链接。

  (六)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

  1.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作为制度坚持下来。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在湘西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古丈县到2008年底,共选派49名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426次,培训人数29 760人次,分发培训资料31 760份,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29个,建立示范基地33个,创建专业协会8个,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7个,并形成了科技推广新模式,即以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为中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制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人脉资源,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民或农技人员直接受益。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对农民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需从选派机制、职责、待遇、权益及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2.广泛借智增强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能力。要立足“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主动与科研院校、老年科协等组织进行结对帮扶,借助“科技下乡”、“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团队优势,借智扶智,借力发力为本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古丈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为古丈茶叶产业化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提供了多项无偿服务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该县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湘西州开展州校、县校科技合作,与省内外10余所高校联姻结盟,优势互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尤其是农村农业实现了“多赢”。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生活待遇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稳心留人。另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普、推广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对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进行照顾倾斜。

  4.注重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专业户、能工巧匠、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是我们培养乡土科技人员的首选,让其安心在农村履行科技指导、管理和科技致富的多重责任。此外,要在农村经常开展“创业明星”、“工艺大师”、“领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件,不断激发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热情和活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

  (七)夯实农村农业科技多元快速增长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财政将科技三项等专项资金打足打实,确保专款专用。其二,省州县三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费单列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业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尽可能将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纳入到农业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计划中进行安排。其三,要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及农民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四,通过转移支付或国债加大对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基础设施投入。其五,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其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农村中学生要从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可通过“培训券”、“培训卡”等进行财政补贴。

  (八)积极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学科和行业技术边际逐步模糊,跨学科和行业技术交叉运用已屡见不鲜,要寻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边际效应和共生效应的切入点。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开发工业产品在农村农业应用,让非农技术及产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实惠,让农民在使用享用中增强农业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素质。第二,要借助工业和城市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技术,也可借鉴工业技术推广方式将一种或数种科研成果浓缩、聚集、物化到一个品种、产业、基地或设施上进行统筹推广扩散。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技术以及节水节能技术可在路灯、大棚、节能节水工程中集成运用。第三,要将农业科技的外延拓展到基地生产、专业配送、果菜保鲜、连锁经营等领域进行研发推广应用。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论文搜索
关键字:武陵 对策 山区 科技发展 主要 农村
最新农林学论文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效教学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及思考
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北方秋葵育苗技术
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影响因素及改
甜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宁阳县蔬菜标准园区创建措施及成效
甜玉米新品种江甜088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
热门农林学论文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与对策措施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