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015030226。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加速重点领域一体化的进程,包括经济圈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人才体系一体化等。其中,金融一体化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首要环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不仅可以提升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且是推动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

  1、对金融人才数量需求的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业劳动力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总数约为762.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而金融业增加值约占GDP的5.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4%,金融从业人员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较高的贡献。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通过,在此之前,三地已经在不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2012年京冀围绕要素市场、科技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风险防范等九个方面开展合作,签署区域金融合作协议;2013年,津冀、京冀先后签署《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北京市河北省2013~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措施。在此种机遇之下,大量的金融机构将会整合业务资源,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争夺市场和客户,中小银行营业网点、信用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将会迅速布局和扩张,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

  2、对金融人才质量的需求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地金融发展的功能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北京是全国的金融决策管理中心和信息中心。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利用其发达的物流业进行金融创新,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和贸易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业,实现集聚化、产业化、体系化发展,定位为北方金融创新运营中心。河北省产业资源丰富,金融业的后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定位在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建设多家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和培训等机构,形成集聚发展优势。虽然三地在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中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三地对于人才培养的诉求都是一致的,传统的一般性、操作性、单一性的金融人才已经不适应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需要,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所需要的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对金融人才需求的特征

  1、创新型金融人才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必然加速金融业的竞争,而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金融业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人才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由于金融行业自身具备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决定了金融行业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金融人才,是指在金融业中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破旧立新,用于开拓和探索,不断创建对社会具有独特价值,并为金融改革、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不管是全国还是京津冀三地,在金融队伍中都存在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的突出问题。因此,京津冀要想加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复合型金融人才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步伐在加快,区域间多种合作在加强,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这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互联网金融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在2015年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服务体系,众多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积极加入。据金融英才网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在3年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2015年同比增幅分别为55%,48%,35.6%。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分论坛上,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模式的“普惠金融”受到业内各界的关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机构必须跳出传统金融运作模式的框架,力争提供更精准、更细致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有一批既懂金融,又了解相关领域问题的人才加入金融机构,以推动金融行业进一步的发展。金融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中枢地位决定了其对从业人员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即“知识+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所谓“知识”是以金融学为专业,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技能,同时熟悉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金融人才。除此之外,还需要能力上的复合,即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3、国际型金融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化和国际视野的高端金融人才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北京的金融决策管理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其国际化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方向。现阶段,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下,各类跨国投资企业、跨国银行和政府监管部门(银监会、证监会、发改委商务部)必然会急需高层次的国际型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要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但是,目前在国际会议等场合能够用流利英文表达观点高管人员有限,拓展银行海外业务的银行高管缺乏,具有国际并购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不足,掌握和运用国际金融复杂工具和产品的专业人士稀缺,具有复合型、全能型的金融创新人才稀少。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政府要在京津冀地区加强人才流动的法制和法规建设

  随着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也应该与之相匹配。京津冀三地应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态势,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人事关系、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使人才流动有法可依,以便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建立强有力的人才市场监管机制,建立行业诚信体系,从而促使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2、高等院校要创新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从京津冀三地金融改革与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来看,京津冀三地在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诉求,既需要创新型金融人才、国际型卓越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大批适应第一线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骨干人才。高等院校是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金融院校必须结合金融理论专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目前,高校在教学方面过分侧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即人才培养的“广度”,以及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案例教学和实践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金融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创新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把政府、企业、媒体三方协同起来。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最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导向,媒体能够让人才的创新有用武之地,所以三者的协同,必然能够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创新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认证,而高校往往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政府、企业就需要联合起来,利用各自独特的资源,不仅让在校学生有了更多更好的实战经验,还能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源时树立为金融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努力的意识,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与媒体联合,让从业者的创新有用武之地,有鼓励,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总之,外部环境对于金融行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京津冀 京津 人才培养 协同 路径 模式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