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组织与社会协作论文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组织与社会协作

作者:许远旺 周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12-17

  二、绩效评估及后续改革建议

  1.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后,湖北的许多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改变了过去乡镇党政机关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的现象,解决了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

  2.划清了事权,实现减人、减事、减支

  湖北京山乡镇事业单位人数由改革前的3400人精简到414人,减少2986人,减幅达88%.远安59名乡镇班子成员全部实行党政交叉任职,比改革前的119名精简了50.9%:“三办一所”人员全部进行了竞争上岗,7个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精减到211人,平均30人,目前空编21名;财政所人员精减到85人,平均12人;6个延伸派驻机构人员精简到155人;27个转制事业单位全部脱离了与政府的隶属关系,107名原财政供养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和事业编制序列,解除劳动关系,与转制后的服务中心签订了新的合同。老河口市将10个乡(镇、办事处)的8类72个直属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统一换牌子、换章子、换机制,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并入乡镇“三办”,执法职能上收到市主管部门,机构、人员全部退出乡镇事业编制序列。咸安纳入置换人员身份范围的是已撤销的九类乡镇站所职工,全区共603人,除28人退休、43人内退和14人因工伤等原因暂未置换身份外,其余518人自愿置换了身份,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唯一的直属事业单位,共定编65名,平均每个乡镇6人(低于省文件规定的17人)。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转制为集体性质的企业,102名职工退出事业编制,由区畜牧局和乡镇政府从102人中聘用了58名防检员和防检监督员,其它人员转为企业聘用人员。

  3.从“养人”到“养事”,探索出“以钱养事”新机制

  湖北京山始终把乡镇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以改革“七站八所”为切入点,通过站所转制、全员买断和置换身份,政企、政事、事企职能分开,建立了新的基层管理体制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机制和“以钱养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远安在转制事业单位为“三农”服务上,从实际出发,探索出“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规范化操作、民主化监管、制度化保障、系统化考评”的新路子。老河口市实行“政府购买,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办法,确保农村公益性事业有人办、有钱办,稳步发展。咸安乡镇事业站所撤销、人员置换身份后,为了保证农村公益事业有人办而且办得更好,探索建立起“政府承担、采购招标、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公益服务新机制。

  包括“七站八所”在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转制成功与否,与乡镇机构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密切关联。在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咸安站所改制后成立的“中心”,性质不明确,所有制形式多样,有股份制的、合伙经营的,也有个人独资的。老河口市“整体转制”名义上与主管部门和乡(镇、办事处)脱了钩,但现阶段还“藕断丝连”,转制尚未完全到位。老河口市站所转制按原隶属关系由市主管局和乡镇政府发文变更,虽然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其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仍行旧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技、农水等服务中心的经济性质仍标明“国有经济”,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业务主管单位仍是“老河口市畜牧局”,法人代表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市主管局和乡镇政府公布聘任(为期一年)。这种性质的企业和单位,极易使转制改革“变味”、“回潮”。另外,各地分流人员身份界定、社保体系的健全也存在标准不一、执行不到位诸多问题,不仅加大了改革的难度,也影响改革的进度。因此,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明确事业单位在基层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性质、特征、功能,划分和调整不同类型组织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实现“政事分开”和“企事分离”,“净化”事业内容,收缩“事业”范围,实现国家事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划清政、企、事之间责、权、利关系,转换乡镇事业单位的角色和职能,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实现乡镇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结论

  在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方面,人们长期在“国家”与“市场”二者之间“兜圈子”,陷入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困境”。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陆续开始了治道变革的进程。在公共事物的“治道”上,通过区分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的基础上,采用签约外包、特许经营、代用券等方式,在公共行政领域成功建立起“影子市场”的准市场机制,提高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效率,降低其供给成本。同时,按照地方公共经济模式,基层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集体消费单位”,在公共物品供给上不放弃责任,以弥补市场供给的不足;在公共物品生产上进行成本——收益权衡,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方式,并制定规则对其他生产主体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民本取向和民意旨归,“政府买单、民众签单”机制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密切了政府与公众的利益关联。这样,通过重塑政府和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之间各自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中的权威,一种“多中心体制”得以建立。“多中心体制”在国家主权理论与市场组织理论之外,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政府与社群的互动,提供了超越公共物品供给“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选择。在我国,受历史传统和国情因素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长期存在政府独家垄断的“单打一”格局,严重抑制了社会的活力和社群自主治理、协作办“社”的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需求脱节的困境。为跨越这一供给困境的“壁垒”,我国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能服务”向“效能服务”的转变,重塑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安排与组织、市场化方式运作、社会协同参与的地方公共经济模式。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村 公共物品 供给模式 政府 社会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