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论文

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

作者:池子华 王晚英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4-25

三、断代研究概况——以近代为例
 
    断代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专著数十部,主要有牛建强的《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张国雄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杨国桢等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②,发表论文数百篇,因篇幅所限,这里仅介绍近代的研究概况。
    有关近代农村人口流动的研究,有几部著作值得一提:池子华的《中国近代流民》③,采用整体性研究与区域性研究相结合的手法,对流民现象发生的原因、流民的空间和职业流向、流民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效应、近代中国如何解决流民问题等,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为第一部以近代流民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著;路遇的《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④,对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人数,与移出地、移人地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系统概述,书后附有个案调查的口述资料,亦有参考价值;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⑤,是一部专门研究抗战时期难民潮的著作,对难民的来源、流向、政府与民间社团的难民救济活动等,都有详细论述。相关专著有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等⑥。相关论文有上百篇之多,以下从流民与移民两方面进行归纳。
    (一)流民问题
从晚清到民国,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流民的生成不能不具有时代特色,池子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流民现象的发生》、《流民:从传统到近代》即揭示了近代社会的转型与流民现象发生的关系⑦,但传统因素依然不能忽视。何清涟《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汪润元《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中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行龙《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田彤《清代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黄长义《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等文⑧,均强调了人口压迫生产力,大量农村人口被强制
————————————————————
    ②  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杨国桢等:《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③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④  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⑤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⑥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  池子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流民现象的发生》,《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5期;《流民:从传统到近代》,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⑧  何清涟:《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汪润元:《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中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人口研究》1991年第1期;行龙:《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田彤:《清代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黄长义:《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江汉论坛》2000年12期。
 
脱离物质生产资料沦为流民的事实;徐松荣《略论近代时期山西农村的人口变动》①,考察了近代山西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王印焕《1927—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成因探析》②,认为河北流民的成因主要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繁重的封建剥削、严重的人口压力与阶级分化、频仍的自然灾害、战乱及匪患;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③,以淮北地区为例,探讨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激励”。
    流民流向,不外乎从农村到农村的横向流动、从农村到城市的向心流动。池子华《略论中国近代农村雇佣关系的“异质”》④,认为流民流人农村劳动力市场,强化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异质”;他的《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以文化学的独特视角为切人点,对淮北流民流向江南引发的土客冲突进行深层次探究,揭示出土客冲突的文化意蕴;另篇文章《近代中国流民向城市的“向心”流动》,则对流民“向心”运动的轨迹、动机、特征及所从事的职业等进行了深入探究;而其《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打工妹”的历史考察》、《近代历史上的“打工妹”》⑤,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探索“民工潮”的历史渊源以及向心运动中的女性流民,引起学界的关注;陈映芳《旧中国移民流及其与劳动市场之关系》⑥,认为流民构成我国产业后备军的主体,由于流民浪潮在劳动力市场上沉淀下大量的失业、待业劳动者,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调;王印焕《二三十年代河北农民离村的流向及其社会影响》⑦,对二三十年代河北农民离村后的流向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流民的影响多元复杂,如何进行调节与控制,值得探究。池子华《二三十年代农村工业化取向述论》⑧,考察了农村工业化取向对解决流民问题的实际效用,认为这条路虽然在近代中国没能走通,但却为当代中国乡镇工业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时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王印焕《1928—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的整治及其得失》⑨,就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慈善救济机关、个人及社会团体对河北流民问题采取的多项整治措施进行论述。
与流民问题相关的是农民“离村”问题。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⑩,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分布的考察,指出农民离村的普遍性,并就离村现象的特点、原因、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农民离村的特点是农民主要流向城市,但这种流人却与城市工商业凋敝同时发生,因而逃亡色彩浓,其原因则有农业危机加深、繁重的苛捐杂税、连年的战乱及频繁的灾荒,农民离村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给近代城市带来社会问题;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⑾,以1927—1937年为中心,对近代农民离土情况
————————————————
    ①  徐松荣:《略论近代时期山西农村的人口变动》,《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②  王印焕:《1927—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成因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③  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中国农史》1999第2期。
    ④  池子华:《略论中国近代农村雇佣关系的“异质”》,《河北大学学报》1997第2期。
    ⑤  池子华:《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近代中国流民向城市的“向心”流动》,《城市史研究》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打工妹”的历史考察》,《光明日报》1999年7月9日;《近代历史上的“打工妹”》,《北京日报》2000年1月17日。
    ⑥  陈映芳:《旧中国移民流及其与劳动市场之关系》,《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⑦  王印焕:《二三十年代河北农民离村的流向及其社会影响》,载中国现代史学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
    ⑧  池子华:《二三十年代农村工业化取向述论》,《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日。
    ⑨  王印焕:《1928—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的整治及其得失》,《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⑩  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⑾  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及离土率进行分析,认为农民离土是“经济压力和经济吸力”引发的,农民离土后主要去向为海外谋生、移垦边区、寄居都市、流离城乡之间;张书廷《论1928—1936年中国农民离乡问题》①,对这一时期农民离村人数、去向、社会后果及离乡原因进行探讨;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②,对农民离村的原因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移民问题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为缓和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其中东北移民举世瞩目。主要论文有:王晓峰《东北三省近代人口增长浅析}③,认为近代东北开始大规模开发后,东北人口从1893年至1945年间增加了6倍,由600万人增至4000万人,究其原因主要为大规模移民;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④,对1904—1911年间在清政府的东北土地开放政策的鼓励下,黑龙江省各地区的荒地不断被开垦,昔日人迹稀少的荒凉景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并指出1904年移民的方式主要有垦务局移民、私人及团体组织移民、组织工人集体移民、军队屯垦边区、边哨移民和自发移民等;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⑤,对“闯关东”的由来、规模及其正负效应进行全面探讨;王杉《浅析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时空特征)⑥,对1912—1931年间“闯关东”移民在时间和空间上迁移状况进行考察,并分析其迁移特征。王润福《二十年代东北移民高峰成因探源》⑦,将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高峰的成因归纳为:一是人口压力、封建剥削、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艰难生存环境,使大批农民离开华北另谋生路;二是东北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吸引;三是移民高峰的出现既是长期移民惯性运动的结果,也是针对外来侵略势力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东北移民进行探讨的文章还有:路遇《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初探》、石方《清朝中期的“京旗移垦”:汉族移民东北及其社会意义》、赵凤彩《二十世纪初叶东北移民浅析》、朱玉湘等《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吴晓松《东北移民垦殖与近代城市发展》、梁玉多《试析近代黑龙江流域的移民浪潮与经济开发》、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关于近代东北移民社会的一点看法》、张洪祥《近代华北农民“闯关东”的历史功绩》、王杉《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等⑧。
东北移民问题研究之外,其他地区也有所涉及,如:卢明辉《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田志和《论清末东部蒙族地区的移民实边问题》,陈育宁:《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及其影响》⑨,探讨了内蒙古移民实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影响;林仁
——————————————————
    ①  张书廷:《论1928—1936年中国农民离乡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②  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③  王晓峰:《东北三省近代人口增长浅析》,《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4期。
    ④  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⑤  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⑥  王杉:《浅析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时空特征》,《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⑦  王润福:《二十年代东北移民高峰成因探源》,《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⑧  路遇:《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初探》,《人口研究》1985年第6期;石方:《清朝中期的“京旗移垦”:汉族移民东北及其社会意义》,《人口学刊》1987年第4期;赵风彩:《二十世纪初叶东北移民浅析》,《人口学刊》1988年第1期;朱玉湘等:《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吴晓松:《东北移民垦殖与近代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2期;梁玉多:《试析近代黑龙江流域的移民浪潮与经济开发》,《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关于近代东北移民社会的一点看法》,《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张洪祥:《近代华北农民“闯关东”的历史功绩》,见江沛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王杉:《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⑨  卢明辉:《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田志和:《论清末东部蒙族地区的移民实边问题》,《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陈育宁《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及其影响》,《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川、王蒲华《清代福建人口向台湾的流动》①,对有清一代福建人口向台湾的流动作了动态的考察,并探讨移民在台湾开发中的作用。
    对移民实边与边疆开发的关系,华立《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作了具体考述②;梁玉多《谈我国近代移民对巩固边疆的作用》,张根福《试论近代移民对巩固中国边疆的作用》③,都认为近代边疆移民筑起一道抵御外来人侵的坚实堡垒,对加强国防力量和民族团结,对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移民的向心运动及移民与近代城市的互动关系是学者感兴趣的论题。行龙《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问题》、宫玉松《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揭示移民与人口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逻辑关系④;樊卫国在《晚清移民与上海近代城市经济的兴起》中,探讨了上海经济兴起的移民因素⑤;卢汉龙《上海解放前移民特征研究》,通过社会学调查,剖析解放前上海居民的来源、迁移动因及上海移民的各种社会经济特征⑥;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会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对同乡组织与同乡移民群体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同乡组织扮演了同乡移民群体的自治核心角色⑦;陈文斌《太平天国时期来沪移民的谋生方式》、《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上海第一次移民潮》,对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军事行动引发流向上海的难民潮进行分析,并将来沪移民的谋生方式分为三类:进行工商业活动、充当一般雇员、从事各类个体劳动自由职业⑧;任银睦的《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以青岛为个案,指出在清末民初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移民因素的影响力得到有力显示⑨。
    尽管近代农村人口流动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流人城市者不绝如缕,但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呢?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中认为,中国传统的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近代总体上城市人口的增长并没有超出乡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尽管城市近代化成分不断扩大,但并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人口城乡结构。他在另文《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中,考察了自清初至土地改革前夕的近代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对其稳定性作了论述,认为清至民国中国乡村社会中两大阶级——地主和农民已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上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不断集中都不是引发社会危机的真正根源⑩。
————————————
    ①  林仁川、王蒲华:《清代福建人口向台湾的流动》,《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  华立:《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③  梁玉多:《谈我国近代移民对巩固边疆的作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1期;张根福:《试论近代移民对巩固中国边疆的作用》,《史学月刊》1997年第5期。
    ④  行龙:《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宫玉松:《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6期。
    ⑤  樊卫国:《晚清移民与上海近代城市经济的兴起》,《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
    ⑥  卢汉龙:《上海解放前移民特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⑦  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会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
    ⑧  陈文斌:《太平天国时期来沪移民的谋生方式》,《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上海第一次移民潮》,《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⑨  任银睦:《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⑩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上述之外,有关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论文还有:刘永濂《我国近代江南地区的移民活动》、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刘正刚《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路线之考察》、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樊卫国《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葛剑雄《移民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董龙凯《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人迁与土客融合》、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等①。
————————————
①  刘永濂:《我国近代江南地区的移民活动》,《安徽史志通迅》1983年第1期;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刘正刚:《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路线之考察》,《中山大学研究生学报》1990年第2期;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人口与经济》1991第4期;樊卫国:《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4期;葛剑雄:《移民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4期;董龙凯:《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四、几点意见
 
    自先秦至民国,既有政府强制移民,也有下层民众自发的临时性或永久性的迁移,两种人口流动共同汇成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上世纪相关研究获得长足进展,成果丰硕,但也存在值得改进之处。
    首先是研究的不平衡性。对某一历史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研究关注较多,成果丰硕,而对另一时期则关注较少,如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成果稀少,几乎形成“断层”;中国历史上几次农村人口大流动举世瞩目,吸引众多学者的目光是顺理成章的,但对较小规模的人口流动的研究显得较为冷清,如“走西口”;对战乱、灾荒等非常时期人口流动研究较多,而对平时农村人口流动的研究几乎就是空白;对历代历次农村人口流动的驱动力、流向、影响等均有深究,而对流动的主体流民或移民本身则缺乏研究,如此等等。“不平衡性”的存在,意味着未来的研究应该有所侧重。
    其次,研究领域有待拓宽。从总体上说,经过一个世纪的积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的确硕果累累,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仍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如近代流民问题,宏观或整体研究较为深入,而分区分省研究则不够,移民问题也是如此;农村人口流动本身研究较多,而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多边关系亟待拓展,如人口流动与环境的变迁、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流动与城乡关系、人口流动与生育文化、人口流动与国际关系等等;缺乏比较研究,纵向的或横向的,均无从谈起,丘本立《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②,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只有不断开拓,才能推进这一领域向纵深发展。
    再次,放开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中国农村人口流动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的领域,就事论事,单纯从历史学或人口学或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无助于研究的深入。“新的综合”,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是当今学术研究的普遍趋势,中国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也应该放开视野,寻找新的结合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更新知识结构,引入管理学、社会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取得新的超越。
总之,中国农村人口流动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前景广阔。期待在新世纪里有更多的成果呈现。
————————————————
   ②  丘本立:《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村 人口 流动
最新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发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及其决定因素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
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人口预测与可持续发展战
《所罗门之歌》对黑人口头传统的活用
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综述
关于公交流动人口监控系统的构想
热门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二)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