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居延汉简“並”、“并”及相关字用法考察论文

居延汉简“並”、“并”及相关字用法考察

作者:张国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5-09

其他文獻中“並”“并”用法及它們用法历史的分析

 

與居延漢簡同是以屯戍类文书为主的敦煌汉简,“並、并”的用法与居延汉简相同。如:

“並”用作人名的有“顿並、成並、孙並、周生並”等。[18]

苟当事宜此所谓权也,然则不澹饥饿並至,必且为忞累敦煌171(时间副词,释文误作“并”,《汉书·景帝纪》夫饥寒並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并力,今以鄯善为恶……416(动词)

敦煌悬泉汉简人名也用“並”字,如:I0114④:82“李並”,I0112②:112“马並”。范围副词用“并”字。如I0309③:237;“并”表示范围,如:博望候言,羌王唐調言并發兵在澹水上。(II 0216(2):80)。[19]

尹湾汉墓 《东海郡下辖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记载了130余人的人名,其中有“厚丘右尉周並三月五日市材”,人名也用“並”字。[20]

法律性比较强的文献,如张家山汉墓竹简范围副词7例,均作“并”。表示相加、合并、并拢义的动词均写成“并”,时间副词1例作“竝(並)”。[21]这与居延汉简中的情况是相同的。如:

 大(太)白入月,营(荧)入月可以战,日月竝(並)食可以战,是胃从天四央(殃),以战必庆。(盖庐)

吏讯氏,氏曰:?主新黔首籍,三辈战北,皆并居一笥中。 (奏谳书)

并三人出钱数以为法,即以四钱各乘所出钱数,如法得一钱。(筭(算)数书)

汉代两部重要史书《史记》和《汉书》中《史记》“並”不用作人名,《汉书》有“何並”、“並”、“逯並”、“阳並”、“赵並”、“樊並”和“关並”,人名皆作“並”字。《汉印文字征》有路並、五威將焦掾並、夆並、杨乐並、赵並、玉並等。[22]

“並”是“竝”的隶变结果,《说文》“竝,併也。从二立”。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作‘並’,隶变。”“竝”和“并”甲骨文都已出现,这两个字最初都用作动词,“竝”像二人并立形,义为并排、靠着。《说文》:“并,相从也。从从,幵声。一曰从持二千为并。”像连接的二人相并立之形。段注“合也,兼也。”《广雅·释言》:“并,兼也。”居延汉简“並”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发生,“并”表示范围上的总归或动作涉及多个主体,它们的这种区别都是由这两个字的最初的动词意引申而来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统计了先秦两汉时期几部重要的传世文献和出文文献中“並”、“并”二字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传世文献中的“並”和“并”

 

文献

説明

动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尚书

1

5

0

0

1

3

0

0

“并”动词,1例通屏,1例为合并义。

诗经

0

6

0

0

0

1

0

0

副词“並”含有同时的意思;副词 “并”为普遍、全部义。

论语

1

1

0

0

0

0

0

0

正义本均作“竝”,动词“並”为并肩、同行义,副词“並”为一齐、一同义。

孟子

0

1

0

0

0

0

0

0

副词“並”为“同时、一起”义。

庄子

2

17

0

2

6

0

0

0

动词“並”为等同、匹敌义;副词“並”为同时、一起义。动词“并”有等同、合并、聚集义。

荀子

 

6

9

0

0

19

1

0

0

动词“並” 4例为并列、1例为等同义,1例为合并义;副词为同时义。动词“并”有兼并、合并,专一义。副詞“并”为全部义。

墨子

2

6

0

0

10

0

0

0

动词“並”有并排、相同的意思;副词“並”有同时,一起的意思。动词“并”有兼并、合并、堆积、并排义。

韩非子

1

6

0

0

9

0

0

0

动词“並”表匹敌、相同义;副词“並”5例表同时、一起义,1例表全部义。动词“并”有简并、合并义,1例通“屏”。

战国策

1

5

0

0

25

7

1

1

动词“並”表示平列义;副词“並”表示一起、一同义。动词“并”表示合并、聚和和兼并、并吞义。

商君书

0

1

0

0

2

1

0

0

副词“並”表示全部义;动词“并”表示兼并义,通“屏”1例,副词为“一起”义。

吕氏

春秋

1

9

0

0

1

0

0

0

副词“並”表示同时义,一起。动词“并”表示兼并义,另1例通“屏”。

 

史记

(本纪)

4

17

0

8

33

10

3

0

动词“並”有并列、等同义;副词“並”表同时、一起义。动词“并”有兼并、统一、联合义;副词“并”4例表全部义,6例表同时、一起义。

汉书

(本纪)

0

22

0

2

12

1

3

0

副词“並”17例为同时、一起义,5例为全部、都义。动词“并”有合并、兼并、归属义;副词“并”表同时义

表二:

出土文献的“並”和“并”

 

文献

説明

动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甲骨文

1

5

0

0

1

0

0

0

甲骨文作“竝”。动词“並”表靠近义;副词“並”为时间副词,表示同时,一起义。动词“并”表连同义。

殷周金文

0

1

0

0

0

0

0

0

“並”11例,10例为人名或方国名,副词“並”表同时一起义;“并”1例为人名。

睡虎地秦简

0

0

0

0

0

3

0

0

副词“并”为范围副词。

龙岗

秦简

0

1

0

0

0

0

0

0

副词为共同,一起义。

关沮秦汉简牍

 

0

1

0

0

3

0

0

0

副词“並”为同时,一起义,“并”6例,1例残,3例动词,为合并义,另两例意义不同。

敦煌

汉简

0

3

1

0

2

0

0

0

副词“並”1例作“竝”,1例释文误作“并”,均为同时、一起义。另有16例为人名用字。“并”出现3例,2例动词为合并义。1例习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0

1

0

0

34

7

0

0

副词“並”为同时、一起义;副词“并”表示全部义。动词“并”为相加、合并、并拢义。

银雀山汉简(壹)

0

0

0

0

5

0

0

0

6例“并”,5例用作动词,为合并的义,1例通“屏”。

马王堆汉墓帛书(参)

 

0

1

0

0

1

0

0

0

副词“並”为同时义。动词“并”为合并义,该“并”字,释文误作“並”。

东汉买地券、镇墓文

0

0

0

0

0

3

0

0

副词“并”用于表示数量的统计。

以上统计材料既有传世文献,又有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从先秦到汉代,既有诸子论著,又有儒家经典。出土文献既有口语性、时代感强的材料,如居延汉简,买地券、镇墓文等,也有用语较为规范的官方法律文献,如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目竹简等;还有出土的典籍。调查的材料涉及面广,所以所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比较可靠。

从上面的统计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並”和“并”不管是作动词还是副词,意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很少相混,概括起来讲就是:“並”侧重于并列、等同,及强调时间上的同时发生;而“并”侧重于合并、兼并以及范围上的全部。这与它们最初的文字形体是相符合的,它们的副词意义均在动词意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动词“並”强调动作并列、并排,“齐头并进”,引申出同时性;动词“并”强调兼并、合并,引申出副词,强调范围的全部,归总,作范围副词;在范围副词的基础上又進一步引申出時間副詞的用法。介词“並”与“旁”同义,表示沿着的意思,也是由动词的“并列义”引申而来的。由“”“并”

不管是动词还是副词“並”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当副词“並”不强调时间上的同时性时,便可表范围上的全部义,而范围副词“并”所涉及的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当其强调多个主体同时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时,也可以作时间副词。《史记》、《汉书》中“並”、“并”二字混用的情况渐多,以至到了敦煌文献“並”除了作动词,表“比并”、“等同”讲外,作副词,表示范围上的“全部”、“皆”、“共”之义,则占了绝对多数。[23]

裘锡圭先生指出:“汉简经常使用通用字。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两个相通用的字本是不同的字,只不过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彼此可以相通用而已。考释者往往把汉简里的通用字直接释为本字或一般人所熟悉的通用字。严格说,这样做是不妥当的。”[25]

居延汉简的“並”的“并”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这两个字应该分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 用法考察
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的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视觉语言形象
热门汉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试论《诗经》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