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
  以怀疑与反思为本质特征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理论所独具的思想魅力。然而囿于马克  思著作之丰,内容之巨,人们对其社会批判理论特征的把握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活动基本上经历着两步回溯或还原过程:第一,从表  面现象向深层本质的回溯或还原。马克思习惯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区分出现象与  本质、表层存在与深层存在、上层建筑与基础等等,然后从本质、深层存在和基础出发  去对现象、表层存在或上层建筑作出价值学判断,说明后者存在的理由和根据,揭示其  局限性和消极方面,指出其被超越与扬弃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由一般本质向人的活动  的回溯或还原。他在做了第一步回溯或还原之后,没有停留于此,没有把这些深层的和  本质的存在或基础当作给定的和终极的实在,而是进一步揭示这些存在或基础背后更深  层的原因,从而把它们回溯或还原到人的基本活动,即劳动或实践的层面上。从人的劳  动或实践活动出发,扬弃各种社会历史存在的给定性和自在性,这是马克思全部批判意  识的基点。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1.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所谓科  学批判,是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科学的批判;所谓价值批判,是指站在工  人阶级立场上,以实证事实为根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不合理性。科学批判与价  值批判是有机统一的。2.批判与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要从对现  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就是揭示事物自身内  在矛盾的发展,从对现存事物的内在矛盾中找到自我否定的力量。所以,这种发展本身  也是一种自我超越,因而也是一种批判。马克思是批判中包含着自我发展,发展中又体  现着批判,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既是科学的,又是彻底  的。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性论辩的特点在方法论上为我们的这一研究  提供了重要启迪。这些特点有:1.坚持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2.坚持哲  学前提和现实前提双重批判辩证统一的原则;3.坚持多学科批判辩证统一的原则;4.坚  持不断扬弃和反复批判辩证统一的原则。总之,批判性视角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  解的一个重要视角。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同于其他非理论、非专门化的批判活动,这些批判往往具有  自发性、随意性,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  又是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之上。正是这些特点构筑了马克思社会批判  理论的基础,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独具特色。
      四、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其他批判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是他探索人类命运的一种不懈尝  试。但西方学者在赞同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片面的阐发,使马克思哲学  中固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日益走向片面与狭隘。因此,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  社会批判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早期社会批判理论把“批判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认  为只有抓住马克思的批判方法,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批判”不仅意味着对现  存学说在理论上的变革,而且还要批判地分析现存社会以导致社会的变革。但是这种理  论不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专门化劳动过程之中,而是置身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之外。  它的目的不是要维护现存社会的秩序,而是要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以证明它的不合理  性和不真实性。而且这种社会批判理论把人看作全部历史生活的生产者,所运用的方法  仍然是主体性原则和抽象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区别在于:1.两种批判理论由于对  社会动力结构的不同认识,使批判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不是通过  分析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说明社会的发展,而是  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归结为日益发展的文化、科学技术对人的本性的压抑。  因此他们以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等来取代马克思哲学的政治经济学  批判。2.两种批判理论选择了不同的革命主体。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批判家们认为科学  技术是现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改变了马克思所处时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的对立关系,从而使革命的主体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认为,革命的主体不是马  克思所认为的工人阶级,而是知识分子。3.这两种批判理论采取了不同的革命策略。马  克思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下,主要采取了暴力夺取政权的措施,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时期,则采取了文化心理革命的方式。
  持批判精神学说的还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这种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列斐  弗尔,他力图把马克思的学说改造成一种以现代人的异化为出发点的日常生活批判。在  他看来,日常生活批判就是向人们揭示:控制消费的官僚机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每个人  的经验深处,消除异化的设想必须从自我改造入手,使人们克服社会制度的网络影响,  去掉国家机器的物化和神秘性的外罩,认识到国家机器作为人类行为方式的真正起源,  以此削弱现代官僚生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日常生活批判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分  析它,就是要揭穿日常生活的虚假性,撩开异化现实的面纱。
  乍看起来,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似乎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但实际上它  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割裂开来,片面地弘扬了批判的一面,而失去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它们以对个人的重视压倒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以主  体性的研究取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它们把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变成了一种不加区别  的总体性价值人本学批判,最终无法逃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窠臼。这种对马克思主义  片面的曲解并不能切中当代资本主义的要害,从而使它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离  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涵越来越远,而成为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  论。
      五、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性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揭示蕴  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深刻内涵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  认识处于科技困境之中的西方工业社会,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铺路搭桥,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服务于现代社会,学界有如  下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传统的思维  方式是在人的活动之外寻找终极的和绝对的实体来作为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如自  然、逻各斯、上帝、理性、技术、绝对理念等等。而在近现代的历史演进中,人们赖以  安身立命的上帝、理性、技术等支柱相继坍塌或动摇。因此,以怀疑和反思为本质特征  的批判意识必然增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在为人  类带来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日益膨胀的政治机构、失控和自律发  展的技术等异化的社会力量。处在深刻变化危机中的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行  为本身进行批判性的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无疑具有十  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在于:它克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片面解读,实现了对实证科学  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并在新的基点上实现了科学认识方法与价值认识方法的  辩证统一,这一新的基点就是社会实践。这种从社会生活中生发出的社会批判力是其他  学者所不能达到的,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一种观点认为,批判意识的发扬无论是对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新危机,还是对处在文  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均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哲学既应有超然于尘世的冷静,又要有立  足于生活的现实;用批判的眼光,指出现实的弊端,刺痛时下一些日渐麻木、沉溺于物  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使人们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们的心  灵得到安顿;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帮助人们去实现公正、合理、人道的社会,实  现人的自由、解放具有重大意义。
  蕴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那种深刻的批判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凯  尔纳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发展现时代的一种批判理论的源泉。深刻挖掘马克思  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根源,发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重新理解马克思,用马克思思想的精神来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 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先达.被肢解的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张奎良.跨世纪的哲学回响[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俞吾金.实践诠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吕世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孙麾.批判性论辩的科学价值[J].哲学研究,1997,(6).
  [8]仰海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J].哲学研究,1997,(8).
  [9]车玉玲.从社会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J].求是学刊,1996,(4).
  [10]卞绍斌.唯物史观:纯粹实证科学还是哲学的社会批判学说[J].理论探讨,1998,(6).
  [11]赵泳.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4,(3).
  [12]程家明.社会自我批判与超越[J].江汉论坛,1995,(6).
  [13]李亚宁,王仲士.关于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的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1995,(4  ).
  [14]刘冰.科学的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1997,(2).
  [15]陈胜云.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初探[J].求索,1997,(1).
  [16]张志蓬.论哲学的批判功能[J].理论探索,2001,(4).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社会批判理论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